女儿眼中的木脚,其实叫袜桩
1年前 (2024-04-22)
女儿眼中的木脚,其实叫袜桩张志强 女儿小时候,我和妻常带她回辽西老家看望父母,刚懂事儿的女儿好奇心很强,对爷爷奶奶屋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很新奇,就是连用来烧火做饭的炉钩子,火铲子她也要攥在手里反反复地琢磨,终于从爷爷奶奶的“实战演练”中弄明白了这两件家伙什的用途。
从此她爷爷用来算帐的算盘子、赶毛驴车用的皮鞭子等等都成了她琢磨的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孩儿,摆在老宅明面上的物品的用途、功能基本上都被她初步搞通弄懂。
火铲子是用来往灶里添煤的、炉钩子是用来钩灶里的煤碴的、算盘不是翻过来用载东西的“多轮车”,而是用来算数的、皮鞭是用来赶毛驴的……接下来,女儿已把新奇的触觉慢慢地向柜内箱中延伸。
一日,她突然爬进箱子底,从下面吃力地拽出一物,让她好生疑惑。
此物品是块人脚形木板,上面钉一块足跟,一道木条,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模样,与人的脚的形状相似。
女儿凝望着落满灰尘,有些泛黄的“木脚”,迟迟不得其解,只是一边用手推,一边观察琢磨。
女儿那时虽小,但我还是透过她的表情读懂了她疑感不解的心理。
我主动上前“增援”,女儿一边用仔细观察,一边洗耳恭听。
它虽材质为木,形似人脚,却不叫“木脚”,老家的人们称它袜桩,是专门用来补袜子的。
在给女儿的介绍讲解中,不禁钩起了我对袜桩的回忆。
从我记事起,小小的袜桩就在我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印痕,那时候,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好点的,也没好到哪去。
我家在村里,条件还算行,父亲在公社采石厂当会计,除了每年能挣些工分,每月还能补助三十多块钱。
母亲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还要养猪养鸡,来贴补家中的日常开销,且要供我们姐弟四人上学。
那年月,老家那片贫瘠的土地,是全村人的根子,可不知什么原因,不是旱就是涝,在我的记忆中,不旱不涝的年份少之又少。
那年月,人们能填饱肚子,能有衣服穿,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还能穿上袜子,那是相当的事情了。
对于我来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袜子,已淡出记忆,但穿袜子和袜子的感受,却皆然不同,让我今难忘。
袜子,随便。
儿时的故乡,山青水秀,绿柳成荫,小溪流淌,鸟语花香,无论春夏秋冬,我和玩伴们每天都有好去处,夏天,野浴戏水,抓魚捞虾,冬月,滑冰车,打雪仗,趴冰卧雪…… 那段时光,头脑中,对袜子的概念一丁点儿都没有。
也许那段时光,自己真的就没穿过袜子。
如果有袜子,只穿小袴拦背心,小短裤,拎着鞋,在夹杂着马粪牛屎,布满稀泥浊水的车辙沟里走时,袜子能放哪呢?如果有,两只脏兮兮的脚丫也不于“受伤”那么频、那么惨;冬日天冷,怕我冻脚,母亲每天早上都要从玉米杆堆里,精选两把质地柔软、干爽的玉米叶子(包裹玉米棒的皮叶),梳里整齐后,放进我的棉靰鞡里,就当棉鞋垫啦!可玉来皮子必定不是鞋垫,时间长了,双脚板经常被划出血印,如果有袜子“保护”,可能会好些。
有了袜子,也就有了自我。
女儿生在城里,从小就开始穿袜子,自幼就养成了袜子鞋的习惯。
而我直到上小学,只有父亲带自己到亲戚家串门时,才能穿上袜子。
一次,跟父去县城的伯父家串门,因为连续的乘车再走路,越来越感到鞋内双脚不适,原来是自己的两个大脚趾把袜子顶破了,加上鞋有点儿大,致使袜子在鞋内“打团”。
那天,在大伯家,我一直没敢脱鞋,直到睡觉前,自己悄悄地躲在院子墙角处,做贼似地把已开“天窗”,还冒着热气的“哥俩儿”团巴团巴揣进衣兜里,方若无其事地上炕睡觉。
次日回家,向母亲“诉苦”,引来全家人哄笑。
随后见母亲操起袜桩,将自己两只“张着大口”的袜子套在袜桩上,进行“抢修”。
依稀记得那次,因我的两只“”伤情严重,母亲还特意在前端各自打了一块补丁。
从一那一次起,让我真正领悟了袜桩的奇,袜桩也真正意义上走进了我的记忆。
它一年四季陪伴在母亲身边,默默无闻地与母亲并肩战斗在“补袜一线”,它的的表面被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的光滑铮亮。
上了中学,我竟成了家中穿袜子“最狼”的一个。
也不知是鞋的原因,还是自己的脚有问题,无论是一双新袜,还是母亲刚缝完的,只要自己穿上不到三天,不是前面被大脚趾顶个洞儿,就是后面被磨个窟窿。
为此,我没少招致姐弟们的“白眼”。
那时,虽然还不能从根本上品尝出那“白眼”的味道,但还是能约略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埋怨和不满,特别是对已劳累了的母亲的疼爱,我常常暗地里恨自己那双脚太不争气。
那一年,我毅然弃笔从戎,远离故土,融入钢强集体。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从南到北,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脚步,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虽然生活条件好了,生活环境变了,且很多年,因职业因素,袜子都免费发放,尽管如此,因自己的脚与袜子作对习性末改,我缝补袜子的习惯也没有丢。
每次出差或出远门时,妻都经常在行囊中,塞几双袜子,使自己再也不用担心:休息或洗澡时,自己都像贼似地怕旁人看见自己袜子上的洞了。
每当自己缝袜时,先将左手拼拢伸进袜内,然后五指分开,飞针走线,缝眼补洞。
每当左手被针一次刺扎后,眼前都顿现老家的袜桩,有它,自己会避免被针扎;有它,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缝补,有它,就像母亲在身旁……老家的袜桩啊!你虽然已“年老体衰”,己很少“冲锋陷阵”,但在我心中是一道永恒的记忆,你小小的身躯,其实,就是一份真情的使者,一段大爱们象征,更是一个历史的横断面。
从此她爷爷用来算帐的算盘子、赶毛驴车用的皮鞭子等等都成了她琢磨的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孩儿,摆在老宅明面上的物品的用途、功能基本上都被她初步搞通弄懂。
火铲子是用来往灶里添煤的、炉钩子是用来钩灶里的煤碴的、算盘不是翻过来用载东西的“多轮车”,而是用来算数的、皮鞭是用来赶毛驴的……接下来,女儿已把新奇的触觉慢慢地向柜内箱中延伸。
一日,她突然爬进箱子底,从下面吃力地拽出一物,让她好生疑惑。
此物品是块人脚形木板,上面钉一块足跟,一道木条,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模样,与人的脚的形状相似。
女儿凝望着落满灰尘,有些泛黄的“木脚”,迟迟不得其解,只是一边用手推,一边观察琢磨。
女儿那时虽小,但我还是透过她的表情读懂了她疑感不解的心理。
我主动上前“增援”,女儿一边用仔细观察,一边洗耳恭听。
它虽材质为木,形似人脚,却不叫“木脚”,老家的人们称它袜桩,是专门用来补袜子的。
在给女儿的介绍讲解中,不禁钩起了我对袜桩的回忆。
从我记事起,小小的袜桩就在我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印痕,那时候,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好点的,也没好到哪去。
我家在村里,条件还算行,父亲在公社采石厂当会计,除了每年能挣些工分,每月还能补助三十多块钱。
母亲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还要养猪养鸡,来贴补家中的日常开销,且要供我们姐弟四人上学。
那年月,老家那片贫瘠的土地,是全村人的根子,可不知什么原因,不是旱就是涝,在我的记忆中,不旱不涝的年份少之又少。
那年月,人们能填饱肚子,能有衣服穿,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还能穿上袜子,那是相当的事情了。
对于我来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袜子,已淡出记忆,但穿袜子和袜子的感受,却皆然不同,让我今难忘。
袜子,随便。
儿时的故乡,山青水秀,绿柳成荫,小溪流淌,鸟语花香,无论春夏秋冬,我和玩伴们每天都有好去处,夏天,野浴戏水,抓魚捞虾,冬月,滑冰车,打雪仗,趴冰卧雪…… 那段时光,头脑中,对袜子的概念一丁点儿都没有。
也许那段时光,自己真的就没穿过袜子。
如果有袜子,只穿小袴拦背心,小短裤,拎着鞋,在夹杂着马粪牛屎,布满稀泥浊水的车辙沟里走时,袜子能放哪呢?如果有,两只脏兮兮的脚丫也不于“受伤”那么频、那么惨;冬日天冷,怕我冻脚,母亲每天早上都要从玉米杆堆里,精选两把质地柔软、干爽的玉米叶子(包裹玉米棒的皮叶),梳里整齐后,放进我的棉靰鞡里,就当棉鞋垫啦!可玉来皮子必定不是鞋垫,时间长了,双脚板经常被划出血印,如果有袜子“保护”,可能会好些。
有了袜子,也就有了自我。
女儿生在城里,从小就开始穿袜子,自幼就养成了袜子鞋的习惯。
而我直到上小学,只有父亲带自己到亲戚家串门时,才能穿上袜子。
一次,跟父去县城的伯父家串门,因为连续的乘车再走路,越来越感到鞋内双脚不适,原来是自己的两个大脚趾把袜子顶破了,加上鞋有点儿大,致使袜子在鞋内“打团”。
那天,在大伯家,我一直没敢脱鞋,直到睡觉前,自己悄悄地躲在院子墙角处,做贼似地把已开“天窗”,还冒着热气的“哥俩儿”团巴团巴揣进衣兜里,方若无其事地上炕睡觉。
次日回家,向母亲“诉苦”,引来全家人哄笑。
随后见母亲操起袜桩,将自己两只“张着大口”的袜子套在袜桩上,进行“抢修”。
依稀记得那次,因我的两只“”伤情严重,母亲还特意在前端各自打了一块补丁。
从一那一次起,让我真正领悟了袜桩的奇,袜桩也真正意义上走进了我的记忆。
它一年四季陪伴在母亲身边,默默无闻地与母亲并肩战斗在“补袜一线”,它的的表面被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的光滑铮亮。
上了中学,我竟成了家中穿袜子“最狼”的一个。
也不知是鞋的原因,还是自己的脚有问题,无论是一双新袜,还是母亲刚缝完的,只要自己穿上不到三天,不是前面被大脚趾顶个洞儿,就是后面被磨个窟窿。
为此,我没少招致姐弟们的“白眼”。
那时,虽然还不能从根本上品尝出那“白眼”的味道,但还是能约略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埋怨和不满,特别是对已劳累了的母亲的疼爱,我常常暗地里恨自己那双脚太不争气。
那一年,我毅然弃笔从戎,远离故土,融入钢强集体。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从南到北,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脚步,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虽然生活条件好了,生活环境变了,且很多年,因职业因素,袜子都免费发放,尽管如此,因自己的脚与袜子作对习性末改,我缝补袜子的习惯也没有丢。
每次出差或出远门时,妻都经常在行囊中,塞几双袜子,使自己再也不用担心:休息或洗澡时,自己都像贼似地怕旁人看见自己袜子上的洞了。
每当自己缝袜时,先将左手拼拢伸进袜内,然后五指分开,飞针走线,缝眼补洞。
每当左手被针一次刺扎后,眼前都顿现老家的袜桩,有它,自己会避免被针扎;有它,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缝补,有它,就像母亲在身旁……老家的袜桩啊!你虽然已“年老体衰”,己很少“冲锋陷阵”,但在我心中是一道永恒的记忆,你小小的身躯,其实,就是一份真情的使者,一段大爱们象征,更是一个历史的横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