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山~~~东山少爷

1年前 (2024-04-22)
广州东山~~~东山少爷半山隐士   伴随着欢庆广东音乐,第九届"薪火相传"颁奖典礼在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落下帷幕,昨天的成绩巳是历史,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
这不,在等候返回重庆的空隙时间,重庆小与武汉小和北京小,在广州文保老大刘俊才先生带领下,重点扫了广州代表的街区,东山与西关。
俊才带我们穿街走巷,对广州的文保挂牌建筑,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过去广州人有句老话: 有钱有势住东山,有钱没势住西关,没钱没势住河南。
那时的珠江以北(老广州称河北)是富庶之地。
而珠江河以南这边却是贫困之地。
家住珠江河以北的广州人会说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
  打广州开埠以来,这儿一直都称东山区,但在2OO5年以后,行政区域硬生生并入了越秀区?为啥它越秀区就不能并入东山区?自古就有“东山少爷”的说法,是不是从今要改称“越秀少爷”啦?   据文献与地方志记载,东山之名,起源于明代的东山寺,因广州人习惯把岗地称为“山”,此“山”与“岗”混淆。
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内监韦眷在镇守广东时,由于贪赃枉法,深受良心责备,于是在城东8里处建起一座寺庙,便有名“太监寺”,“寺”和“庙”分家后,这真武庙就是俗称的"东山庙"。
东山区曾经是广东省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是广州市著名的老城区(老四区)之一,昔有“有钱有势住东山”之说。
东山区于2005年9月28号中午12点正式摘牌,一早,大批市民来到位于署前路8号的东山区驻地门前影留念,其实老东山文化与情怀已经成为广州的城市印记,对于东山区被并感到遗憾和不情愿。
1907年广九铁路开建,先于东山庙北筑十余住宅供外籍建筑工程师使用,还应住客需要,开辟高尔夫球场于附近。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华侨回国探亲,手头有些资金,在这里掀起了东山侨房开发的第二波。
那时广州建立市政公所,拆城墙、修马路,房地产业特别兴盛。
东山又以环境优美,地价便宜再次吸引了华侨们的目光。
于是,一栋栋中西璧的楼房也在附近拔地而起。
其中美国华侨梅氏在烟墩路建的彩园,占地2897平方米,内有三座楼房,前后有花园,据说是当时东山的花园式洋房。
  嘘,嘘,俊才大哥先已约法三章: 不得大声呼唤,不得随意拍照,不得随便进入居民住户。
原来,东山区的东山少爷不是随便喊出来的,这里面有原因的。
东山住着多是达官贵人,称为东山少爷。
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
“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
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
我们正在拍照,遇路人甲,骑一自行车,停车,叉腿,扶把,轻声言道:这里不许拍照,因是保密地方,请大家遵守。
言轻却威严,语短但认真。
广州东山住着多是达官贵人,称为东山少爷。
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
“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
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
  有人说实际上东山少爷是纨绔子弟,相当于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虽然在当时是令人瞩目的风华一代,但他们之中有很多是无才无德者,整天游手好闲,泡茶楼、挑逗女子等。
  较早就有美英教会在此设立教堂、学校,还有教培道女校(现广州七中)、医院等,洋人父、牧师、修女、教师、医生几乎都是在这边居住,均是为小洋楼为主,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回国后的华侨在建起洋楼,同时也引来了不少本地商人来此投资地产,不少达官贵人也来此发展置业。
在1920年代,广州是中国革的中心,广州涌入不少国民高层,广州国民要员原本就多居于此,南下的国民高层亦自然多选择在此。
比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都曾居住在东山,中共三大会址也在东山。
  东山的春园、简园、逵园、和培正路的明园是这里建筑住宅具有代表性的宅邸。
选两座典型的宅邸说吧: 简园,位于恤孤院路24号,前后置花园,主体建筑朝南,布局对称,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三层,设阶梯步入二层为大门,开券拱式的门楼,门楼上端是飘出的阳台,仿希腊柱式,外墙刷米粒状灰砂,出檐处施几何纹图饰。
20年代曾是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公馆。
逵园,位于恤孤院路9号,坐北向南,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局对称,中间为入口,建有突出的券拱门楼,门楼上塑有“1922”字样,首层二层有柱廊式走廊,砌有砖柱与仿希腊式柱,墙为红砖砌筑和涂刷涂料。
  广州,武汉,长城小站,重庆这四个民间文保组织,在一起留影,真是好难得,咱们携手同行,争取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