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话园(汉阳江滩公园主题之一)2017.02.25
1年前 (2024-04-22)
大禹话园(汉阳江滩公园主题之一)2017.02.25魏子昌 龙门 仿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距今5500年前红山文化猪龙玉器原样放大制作。
玉猪龙号称“天下龙”,是我国最早龙的形象。
应龙画江河 表现大禹精抖擞,持治水工具耒(音lei)指挥应龙和龟导水入海的情景,应龙力无比,长有双翼,以尾画地,即成江河,玄龟背负天帝所赐取用不竭之土“息壤”,随后听,填平低洼。
应龙和玄龟都受天帝派遣辅佐大禹,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
浩浩洪水 中国远古史上的洪水,在禹的父亲鲧(音gun)的时代,已经非常严重。
大洪水逼得人们爬山找洞穴藏着,在树梢上做巢,连飞禽走兽也与人争夺高地,人们苦不堪言。
临危受 洪水泛滥,天帝着急,召集众举荐能治洪水之人,众一致推举平时以忧国忧民著称的鲧担此重任。
鲧临危受,认真治水,但单纯堵水,方法不对,9年过去了,洪水依然泛滥。
偷窃息壤 鲧堵水没见成效,十分着急,乌龟和猫头鹰出主意,盗用天帝的土“息壤”可以彻底堵住洪水。
死不暝目 鲧舍身救民,偷得“息壤”,天帝很快发现,大为震怒,派天祝融将鲧杀死在羽山,夺回息壤,鲧悲愤万分,死不暝目。
大禹降生 禹的父亲鲧是个悲剧性的治水英雄,形为白马,为治水从天帝那儿偷得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
鲧死不暝目,3年不腐,天帝派天剖开鲧腹,形为虬龙的禹乘机蹦出,一飞冲天。
故事寓意禹继承父亲遗志,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记 冯大瑜撰 大禹治水雕塑 系列展现禹治水过程中“受治水”、“擒锁水怪”等10个故事,表明大禹治水千辛万苦,得道多助,终成大业。
谏鼓 大禹登上王位后,认为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设置谏鼓,听到鼓声,马上出来,冬不避寒,夏不避暑,是大禹亲民作风的充分体现。
谏鼓又名建鼓,外形参考了《山海经》中“帝江”的造型。
九鼎 先民崇尚动物。
鼎最初为动物造型,陕西华县出土的距今5000--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陶鹰(枭)鼎,鹰鼎雄浑厚重,微黑如玉,嘴尖爪利,目光凶悍,是中国最早的鼎。
禹检阅九鼎,象征禹统一华夏,用龟、鳄、猪、羊、虎、鹿、熊、象和犀牛9种动物分别驮起鹰鼎,隆重接受禹的检阅,显示出禹具有崇高的威望。
检阅九鼎 表现禹治水成功后,再接再励,将洪水时期分别为各部落掌控的地块连成整体,划天下为九州,九州各铸一鼎,设官治理,4条态各异的龙马拉着车,腾云驾雾,载着禹检阅九鼎,表明禹借治水成果进一步完成了华夏统一大业。
大禹南方治水故事 分别叙述禹到长江流域治水时发生的“巫山开道”、“龟蛇锁江”等10个故事,表明大禹南方治水深得民心,得到各方相助,功德圆满! 九尾狐说亲 禹一心治水,年龄30岁还没成家,象征子孙繁茂的九尾白狐说服大禹公私兼顾,与涂山的美丽姑娘女娇相会,两人一见钟情,同坠爱河。
故事暗示大禹治水采用结亲的办法与部落联盟,调动更多的人参加治水。
三过家门 禹治水长达13年,先后有3次从家门经过:第1次儿子尚在母亲怀里,第2次能够站立,第3次高过母亲的腰了。
禹每次强忍思亲之情,没进家门,直奔治水战场。
“三过家门”石刻铸铜组雕塑,高4米,宽7米,石材为山西运城草绿清。
镇江柱 禹在擒住一贯为敌的猴头水怪巫支祁后,将它用铁链捆住,鼻穿铜铃,头罩青石镯,锁在山洞的石柱上。
清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见地摊上有青石镯子,听说是渔夫偷偷从一个猴头怪物头上取下的,怪物被锁在龟山山洞的石柱上,赶紧嘱渔夫将石镯还原,并立柱镇江以患。
玉猪龙号称“天下龙”,是我国最早龙的形象。
应龙画江河 表现大禹精抖擞,持治水工具耒(音lei)指挥应龙和龟导水入海的情景,应龙力无比,长有双翼,以尾画地,即成江河,玄龟背负天帝所赐取用不竭之土“息壤”,随后听,填平低洼。
应龙和玄龟都受天帝派遣辅佐大禹,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
浩浩洪水 中国远古史上的洪水,在禹的父亲鲧(音gun)的时代,已经非常严重。
大洪水逼得人们爬山找洞穴藏着,在树梢上做巢,连飞禽走兽也与人争夺高地,人们苦不堪言。
临危受 洪水泛滥,天帝着急,召集众举荐能治洪水之人,众一致推举平时以忧国忧民著称的鲧担此重任。
鲧临危受,认真治水,但单纯堵水,方法不对,9年过去了,洪水依然泛滥。
偷窃息壤 鲧堵水没见成效,十分着急,乌龟和猫头鹰出主意,盗用天帝的土“息壤”可以彻底堵住洪水。
死不暝目 鲧舍身救民,偷得“息壤”,天帝很快发现,大为震怒,派天祝融将鲧杀死在羽山,夺回息壤,鲧悲愤万分,死不暝目。
大禹降生 禹的父亲鲧是个悲剧性的治水英雄,形为白马,为治水从天帝那儿偷得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
鲧死不暝目,3年不腐,天帝派天剖开鲧腹,形为虬龙的禹乘机蹦出,一飞冲天。
故事寓意禹继承父亲遗志,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记 冯大瑜撰 大禹治水雕塑 系列展现禹治水过程中“受治水”、“擒锁水怪”等10个故事,表明大禹治水千辛万苦,得道多助,终成大业。
谏鼓 大禹登上王位后,认为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设置谏鼓,听到鼓声,马上出来,冬不避寒,夏不避暑,是大禹亲民作风的充分体现。
谏鼓又名建鼓,外形参考了《山海经》中“帝江”的造型。
九鼎 先民崇尚动物。
鼎最初为动物造型,陕西华县出土的距今5000--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陶鹰(枭)鼎,鹰鼎雄浑厚重,微黑如玉,嘴尖爪利,目光凶悍,是中国最早的鼎。
禹检阅九鼎,象征禹统一华夏,用龟、鳄、猪、羊、虎、鹿、熊、象和犀牛9种动物分别驮起鹰鼎,隆重接受禹的检阅,显示出禹具有崇高的威望。
检阅九鼎 表现禹治水成功后,再接再励,将洪水时期分别为各部落掌控的地块连成整体,划天下为九州,九州各铸一鼎,设官治理,4条态各异的龙马拉着车,腾云驾雾,载着禹检阅九鼎,表明禹借治水成果进一步完成了华夏统一大业。
大禹南方治水故事 分别叙述禹到长江流域治水时发生的“巫山开道”、“龟蛇锁江”等10个故事,表明大禹南方治水深得民心,得到各方相助,功德圆满! 九尾狐说亲 禹一心治水,年龄30岁还没成家,象征子孙繁茂的九尾白狐说服大禹公私兼顾,与涂山的美丽姑娘女娇相会,两人一见钟情,同坠爱河。
故事暗示大禹治水采用结亲的办法与部落联盟,调动更多的人参加治水。
三过家门 禹治水长达13年,先后有3次从家门经过:第1次儿子尚在母亲怀里,第2次能够站立,第3次高过母亲的腰了。
禹每次强忍思亲之情,没进家门,直奔治水战场。
“三过家门”石刻铸铜组雕塑,高4米,宽7米,石材为山西运城草绿清。
镇江柱 禹在擒住一贯为敌的猴头水怪巫支祁后,将它用铁链捆住,鼻穿铜铃,头罩青石镯,锁在山洞的石柱上。
清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见地摊上有青石镯子,听说是渔夫偷偷从一个猴头怪物头上取下的,怪物被锁在龟山山洞的石柱上,赶紧嘱渔夫将石镯还原,并立柱镇江以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