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一宝天铁路的往事

1年前 (2024-04-22)
历史的记忆一宝天铁路的往事紫云 1911年中国铁路示意图。
 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陇海铁路零公里纪念碑)。
  陇海铁路,简称陇海线,始建于1904年,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甘肃省兰州市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国铁Ⅰ级客货共线铁路;线路呈东西走向,串联中国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为中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一横。
1905年10月,汴洛铁路开工建设;1909年12月,汴洛铁路竣工;1912年9月,北洋政府与比利时签定修建陇海铁路借款同,以汴洛铁路为基础向东西方向展筑;1953年7月,陇海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陇海铁路西起兰州站、东连云站,正线全长1759千米,设计速度(改造)140200千米小时,列车最高运营速度160千米小时。
  我出生在陇海铁路西部的宝天线的中间小站一一拓石。
伴随着蒸汽机车的汽笛声成长……   看到今天宝兰高铁奔驰在西陇海的祟山峻岭中。
  不由的让我们穿过历史的时空回顾那个年代的宝天铁路……   中国自晚清开修铁路,前前后后一百多年,也修建了十多万公里,但唯有宝天铁路修建最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威武不屈的民族精。
为什么这样说呢?   宝天铁路是陇海铁路的一部分。
陇海铁路是大清朝和津浦铁路,京汉铁路一起规划的一条东西向干线铁路。
修筑是先易后难,逐段延展。
1904年最早修筑的是开封到洛阳的汴洛段。
  1935年陇海铁路修到了西安。
  始建于1934年(民国23年)的西安车站(面向广场)。
陇海铁路使用的蒸汽机车。
陇海铁路三等客车。
陇海铁路头等歺车内部。
  1937年抗战爆发。
中国为了坚持长期抗战,把大量沿海的工厂迁移内地。
西安,宝鸡既安置了大量的内迁工厂。
其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如狼似虎的日本武士道,招架已感不足,哪有还手之力?所以才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才有了持久战论。
苦撑待变,都是没法子的事情。
河南难民沿着陇海铁路西逃。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铁路的仁人志士,浴血奋战,为确保钢铁运输线的畅通,献出了宝贵青春和生。
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山西风陵渡,经常隔黄河炮击潼关及其以东的陇海铁路,威胁行车安全,常常造成车毁人亡。
铁路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力拼博。
养路工人舍生忘死地及时抢修被炸毁的线路,在一次抢修中,三十余人死于日军炮火之中。
火车司机们采取白天停运,夜间熄灯运行的办法进行闯关,先后有百余名司机和司炉在日军炮火下牺牲。
车务人员坚守岗位,指挥行车。
后经堆筑防护墙,展筑17号隧道,行车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使铁路运输基本畅通。
(上图老潼关城门楼) 抗战初期,中日军队的战力是6:1,日军在中国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938年,日本人占领了山西风陵渡,与陇海铁路隔河相望,炮声隆隆,路几断决。
潼关守防一日数惊,岌岌可危。
潼关不保,则八百里秦川便无险可守。
中国若坚抗战,战略纵深必须西展天水,兰州,修筑宝天铁路便迫在眉睫。
这是咸阳渭河铁路大桥的工地。
  1936年12月7日在宝鸡车站举行西宝段通车典礼。
1937年宝鸡车站开通运营。
宝鸡火车站(1939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陇海铁路管理局从河南省郑县(今郑州)迁西安的办公楼(现西安市西五路1号)。
  特别是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中国富庶之地,大部陷于敌手,沿海港口城池,尽被日人占领。
《日苏中立条约》签订,日本承认蒙古国,苏联承认满洲国,中国的外援几近枯竭,而国内军火生产微乎其微,完全不足以进行一场全面战争。
中国政府深陷内外交困,几近弹尽粮绝。
当时上,美国民众是极端的保守主义,英法面对疯狂的德国,自顾不暇。
苏联抗战期初的援助支持,只为拖住日本,阻其北犯,既然日本人讲和了,自然也就顾不得中国了。
就连长期和国民政府关系密切的德国,也力劝中国接受日本几近投降的和谈条件。
最为危险的是在国民政府内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悲观,失望,投降情绪,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就是这种情绪的集中表现。
幸者,蒋介石乃血性之人。
面对日本人屈辱的议和条款,断然拒绝。
  宝天铁路就是在此民族生死存亡,国家疲惫不堪,人民苦难熬煎的惨烈背景下,国民政府暗咬牙关,拼力修建的一条铁路。
宝天铁路的修建向日本,更向世人宣示:中国无论怎么艰难,只要还有一个血性男人,就绝不和侵略者屈辱议和。
中国人讲威武不能屈。
宝天铁路精就是中华民族面对强大凶狠的侵略者,坚韧不拔,威武不屈。
  说起中国铁路,大家都记住了詹天佑。
但是还有一个凌鸿勋。
1915年凌鸿勋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同年赴美,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
1931年12月当选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正式会员。
他是继詹天佑之后,中国修建铁路的又一旗帜性人物。
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决然回国,共赴国难。
1939年1945年任宝天铁路工程局局长、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宝天铁路。
     晚年他在台北回忆:“宝天铁路出宝鸡,沿渭河北岸蜿蜒西行,沿途地势险峻,怪石嶙峋,天水全长154公里,隧道120多座,总长21公里。
建设者每人一对簸箕、一条扁担,靠肩挑运土运石”。
     “当时主要问题是物资不足,人员缺乏。
修筑铁路的枕木,主要征自民间,农民用小毛驴一根根驮运到工地。
此外,水泥和钢材的来源更成问题。
当时,正是抗战最为艰苦的年代,钢材和水泥这样的物资一般都是优先用于前线修建工事。
同时,日寇飞机经常轰炸”。
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修铁路却没有钢轨,没有水泥。
我下乡的宝鸡县晁峪公社就在宝天铁路渭河南岸,听当地老农讲,国民修宝天铁路用的枕木,都是过河来把各家各户门前屋后,路旁田边的树木用白灰写上一个征字,就无偿征用了。
我问被征用了两棵古槐的老祁,有没有要求赔偿?他说:当时说是打日本,咱还能要钱?   当时的钢轨,都是从日本占领前的陇海,京汉铁路上拆卸的。
由于日本人占领了黄河北岸风陵渡,与陇海铁路隔河相望,整日炮击,路不可行。
卸下来的钢轨,只能先运埋到豫西陕县,然后派人用牛车夜里闯关运回宝鸡。
当年国民政府鼓励民众沦陷前拆卸铁路,大量的铁路器材散落民间,宝天铁路工程局又派人潜敌后,从农民手里悄买潜运回来。
  徐州沦陷,武汉危急,1938年国民政府无奈扒开花园口,虽然阻滞了日军快速推进,但近百万冤魂尸漂东海,数十万难民西逃秦地。
国民政府在宝鸡成立了工赈处以工代赈,难民愿者都被招去修筑了宝天铁路。
  河南人最耐劳苦,又重亲情。
一人有饭,便三朋四友,七姑八姨地从老家唤了来。
当时形势危急,施工条件极差,为抢工期,哪里顾得上人身安全。
据说修建154公里宝天铁路伤亡近万人,无论是数还是死亡率,都是中国修建铁路之最。
只因多是难民,无亲无故,无稽无考。
我在拓石铁路站区的邻居郑奶奶就抹泪说,修建宝天铁路她家亲戚就死了20多人,比宝天铁路的火车站都多。
  当时国民政府艰难极。
宝天铁路只能用世界上最少的钱,在地质最差的地段,用废旧钢轨拼接,修建了全中国最艰难的一条铁路。
  这是1936年,民国时期的宝鸡中山大街。
当时城区约有人口六、七千人。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随着沦陷区及黄河泛滥区工商业者和大批难民移居宝鸡,城区向金陵川(今群众路)、店子街扩展,城内街道扩宽,房屋翻新。
  抗日战争时期,荣毅仁家族进驻宝鸡创建了宝鸡申新纺织厂等企业。
工创办的临时保育院。
抗战时期宝鸡城 1937年随着陇海铁路西安宝鸡路段的开通,宝鸡开始走向工业化时代,由封闭式的古城堡开始向工业城市转变。
  20世纪40年代西京电厂宝鸡分厂发动力用的404火车头。
  1941年日本人炸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人被迫参战。
在此前四年间,是国民政府最艰难的岁月,也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侯。
宝天铁路向世人坚定的宣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拨,威武不屈的民族精。
  这种民族精,顺了世界反的潮流,也赢得了世界民众的尊敬,使中国从抗战前的积贫积弱。
六年后蒋介石参加了开罗三巨头会议,收复了台湾。
八年后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跻身世界五强,成为联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开启了中华民族崛起之途。
写于2019年12月11日      甘肃省主席谷正鼎为宝天铁路竣工通车典礼主持剪彩仪式。
  天水车站始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通车,是当时民国政府在大陆修建的一个火车站,同时也是最靠西边的火车站。
  1950年冬,中国人民整修宝天段纪念碑。
宝天铁路殒职民工纪念堂略考甘肃天水监狱教育科 王钰 宝天、天兰铁路经过逐步改建,已成为现代化电气通车,这是我国东部、西南通往西北边陲的一条重要通道。
纵观宝天、天兰铁路建筑史,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鉴于用生和鲜血换来的成果,当时,为协修宝天、天兰铁路殒职民工建了纪念堂和立碑记载,现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共和巷(称天水解放影院,今已被拆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陇海铁路郑州以东相继沦陷。
次年3月,陇海铁路管理局由郑州迁西安,并决定修建陇海铁路宝鸡天水,咸阳铜川两支干线,目的是打通大后方的物资运输线,支援抗战。
5月,成立宝天、咸铜工程处,两线先后动工。
1942年元月在甘肃天水市以宝天、咸铜工程处为基础,组建了“宝天铁路局”。
1945年12月,宝天段铺轨天水北道埠。
1946年3月,宝天铁路工程局改为“天水铁路工程局”,担负宝天、天兰段施工。
1949年3月,天水铁路工程局撤销,改称“陇海铁路管理局天兰工程处”。
解放后,在天水成立了“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1952年10月1日,兰州庆祝天兰铁路通车,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张治中等题了词。
毛泽东题词是:“庆贺天兰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  宝天、天兰铁路数十万民工在建国前后流血牺牲,日夜奋战,穿山涉水,打洞铺路架桥,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战胜种种复杂险恶的地质,为国家建设作出卓绝贡献。
纵观宝天、天兰铁路是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历史缩影。
民工纪念堂乃全国,象征着尊重劳动、尊重人格。
宝天、天兰铁路贯通了西北大动脉。
宝天、天兰筑路人靠着镐头、扁担、抬筐“三大件”,隧道人工打钎,照明用油灯等艰苦作业,开创了甘、宁、青、新铁路畅通的先河。
纪念堂和纪念碑表彰了这些可歌可泣无名英雄。
他们的劳动应该赞美,不管过去和现在,以将来都应该“为之歌、为之 颂”。
纪念堂,是用来使后人不会忘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他们的劳动业绩永载青史。
民国时期天水市东门。
天水古城。
(1943年)   凌鸿勋一生从事土木工程,主要是铁路工程的修筑和教学,曾负责修建陇海铁路、粤汉铁路等。
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于陇海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南镇段铁路以及西南、西北各省的筑路工地,实地指挥铁路、公路的修筑、抢修工程以及开辟通道等,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民运输作出了贡献。
陇海铁路潼(关)西(安)段完工后,国民政府铁道部即有继续西展的计划。
向西展筑有北南两线,北线即自西安沿旧驿道经乾县、彬县进入甘肃省境,然后沿泾川、平凉兰州;南线自咸阳经宝鸡、天水、定西兰州。
凌鸿勋向铁道部建议,先按南线方案修到宝鸡,将来向西可经天水兰州,向南可入四川成都,不仅回旋余地大,而且施工先后可任意选择。
这一建议很快被南京国民政府认可,认为此路有利于沟通西南与西北,所以批准先修西宝(西安一宝鸡)段。
西宝段于1937年7月全段工程完工,长174.1公里。
抗战时期,西北的铁路建设基本上是依此线为基础延展的。
正当潼西段工程紧张进行的时候,铁道部又在1932年10月调凌鸿勋任粤汉铁路株韶段(株洲一韶关)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
其中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的地质、地形情况复杂,工程艰巨,他用三年半时间,使粤汉铁路在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前通车;他主持修建的“五大拱桥”闻名全国。
1936年4月28日,粤汉铁路提前1年3个月全线贯通,这是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又一条重要干线。
次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将首枚金质奖章颁发给凌鸿勋,以表彰其在铁路领域的杰出贡献。
1937年2月,凌鸿勋任湘桂铁路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颇有建树。
国民政府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后,“提出‘开发西北'之口号,先后派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学术考察团、西北实业考察团等,前往实地考察,以为开发之准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西北进一步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抗战爆发后,随着全国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提出了“西南是抗战的根据,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的口号,西北地区的重要性进一步。
在西北开发的考察与计划中,铁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先后任铁道部部长和交通部部长的张嘉曾指出西北开发必须有“稳固有力的铁路线”。
凌鸿勋在此方面的贡献是他人难以匹敌的,因为他既有规划者又有建设者的双重身份。
1940年2月,交通部设立天成(天水一成都)铁路工程局,凌鸿勋为局长兼总工程师。
因国民政府财力物力集中在西南方面,西北方面难以兼顾,凌鸿勋和刘宝善等技术人员只能进行先期的测量工作。
他们对川康路线(成都一雅安一康定)进行了测量,同时对成都到西昌的路线也进行了测量。
1943年开始对甘新铁路测量,接着又勘测了兰(州)宁(夏)铁路、甘(肃)青(海)铁路。
这些线路的勘测不仅为未来的铁路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也促使凌鸿勋更多关注西北铁路规划,谋求以铁路促进西北开发。
1942年8月21日,凌鸿勋向蒋介石进呈《条陈西北铁路建设意见》,建议迅速完成宝天铁路,并对天成路、天兰路、肃塔路进行勘测和开始隧道、桥梁、涵洞、土石方等前期基础工程。
这一计划得到蒋介石本人和交通部部长张嘉璥的支持。
蒋介石认为凌鸿勋的计划大部分可行,“准先照办”。
张嘉璥也表示,凌鸿勋所提出建筑规划,“遵当分别设筹,提先办理”。
在这份意见书中,他还提出关于西北铁路建设几个基本原则:,西北发展交通必须依靠铁路,不能专恃(shì,依赖)公路,因为西北的地理环境决定长距离运输居于主要地位,公路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西北铁路系统必须与四川接通,“甘新铁路与天成铁路不急进行,则西北一切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第三,战争期间,应克服困难,做好前期工程,为将来发展西北铁路作准备。
“近之则路面工作,远之则测量路线,皆为抗战时期向内所能办之事,自宜及早举办。
” 1943年,国民政府中央设计局为开发西北,组织西北建设考察团。
此次考察历时8个月,行程17022公里。
考察结束后凌鸿勋负责铁路方面的撰写。
他不仅写出详尽的调查提告,而且多次就西北交通问题发表演讲,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在这些考察报告和相关的文章当中,凌鸿勋根据自己多年在西北从事交通建设的切身体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设西北铁路网的规划和设想。
他特别强调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西北铁路的发展远景。
很多观点非常务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凌鸿勋的筑路生涯不仅始终与战火相伴随,而且偏重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使得其筑路成绩并不能与筑路时间相称。
他在宝天路的施工中也有失误。
该路时修时停,直到1945年底才勉强铺轨天水,全长155公里。
但通车后经常塌方断道,一年实际通车时间不足4个月。
正像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宝天段瞎胡闹,不塌方就断道;平板车卖客票,啥时开车不知道”。
其原因主要在于这里地质复杂,不过也不应排除设计和施工本身存在的问题。
这是他艰难地建筑路生涯中不能不留下的一点缺憾。
宝天铁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和日寇轰炸下修路施工。
陇海铁路是我国东西方向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之一,1912年向比利时银行借款修筑,初步计划是,由连云港开始,原定5年通兰州。
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进展迟缓。
1915年5月,开封徐州段建成;同年9月,陇海铁路洛阳观音堂段竣工。
1939年5月,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开工建设,1945年12月竣工。
因受秦岭阻隔,宝天铁路沿着渭河北岸在崇山峻岭中延伸,因而成了陇海线的控制性工程。
铁路出宝鸡车站后,沿渭河北岸蜿蜒西行,沿途地势险峻,怪石嶙峋,天水北道埠全长157公里,隧道就打了120多座,全线隧道长度有21公里。
建设者每人一对簸箕、一条扁担,靠肩挑运土运石,当时修筑这条铁路,宝天铁路工程局局长、总工程师凌鸿勋对修筑这条铁路有着艰辛历程的回忆。
当时主要问题是物资不足,人员缺乏。
修筑铁路的枕木,都是农民从小陇山林区砍伐,用小毛驴一根根驮运到工地。
此外,水泥和钢材的来源更成问题。
当时最为艰苦的年代。
从1929年起,凌鸿勋的身影就奔走在国内各个铁路工地上,分别担任陇海、粤汉、湘鄂、湘桂、天成、宝天铁路或路段工程局(处)长兼总工程师、管理局局长。
抗战期间,他整理大后方交通干线,为保障交通运输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开辟交通运输通道,为增强抗战信心,补充前线军备物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铁路的修建者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修建铁路所作出努力的先行者们!不能被遗忘铁路巨匠凌鸿勋对西北铁路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容琳写于2019年9月24日 《中华铁路史》凌鸿勋著凌鸿勋曾乐观地回忆道:”我们作工程的人有一件事值得告慰的,就是平常人不大容易到的地方我们都会去,而人人都到的地方我们却很少会去。
“他们走过的路是艰辛的,后人也许不会再走,凌鸿勋的记录不仅成为了后人遮荫的大树,也给自己留下了半生纪念。
提醒着一代代工程师们,什么是落后条件下的开创精,什么是“开路小工”的毅力和实践能力。
一条铁路,是人们回家的指引,是对国家的信心。
生锈铁轨上的血与汗水代表的意义,必将在薪火相传的过程中被铭记于心。
作 者:范夫生资料照片:网络提供制作:紫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