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情怀

1年前 (2024-04-22)
大海深处的情怀言和意顺   自打和文学结了缘,朋友相聚便有了另类调侃。
如,“你想成为诗人吗?那就把大海说成草原,把草原说成大海。
” 遗憾,依照这个逻辑,我成不了诗人,因我没去过草原,尚无那种心里和视觉的体验,无法把大海与草原相联系。
我是纯粹的岛里人,与大海相处了大半辈子,心中只有大海的经历、大海的记忆、大海的故事、大海的情怀。
  大海,恰是我无法漠视、无法忘却的亲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居何处,呼吸中总会有它的气息存在。
朋友相聚,抑或是南来北往的接待,只要聊出海的话题,我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讲我故乡那片洁净的海、那群美丽的岛、那些纯朴的岛里人。
  关于大海,有众多版本的描写,有人说它是财,用博大无私的胸怀哺育了以海为生的人们;有人说它是情人,用蔚蓝的柔情向人们展示着美丽的灵魂;也有人说它是渔人的精灵…… 大海,时而深沉,时而咆哮。
深沉时,默默无语地抚慰着柔曼曲折的岸线,描绘出沁人心扉的金色浪漫,让人们尽情享受着上天赐予的优待;咆哮时,壮烈地冲击着坚硬陡峭的岩礁,掀起浩瀚无边的波峰浪谷,历练出多少勇敢强悍的闯海人。
  自打开天地,有海便有了岛,海与岛永远唇齿相依、不离不弃。
大海托起群岛,呵护群岛,为群岛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藏;群岛依偎于大海的怀抱,接纳海的赠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岛里人。
  大海永远保留着它的秘领地。
当大海蒸腾时,曾经的岛里人也无法明白,那迷雾笼罩下所掩饰的是深不可测的海,还是传说中的灵。
懵懂于海的理性认知,不用说海龙王、海娘娘一班圣界,即便是游弋于海里的庞然者,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膜拜,虔诚,不带一丝的不敬与私心,这大概便是大海赋予的秉性吧。
  迷茫,曾是一些岛里人的苦恼,或许更是一种遗憾。
他们有着走出大海的梦想,渴望找到新的“文明天地”,却不知道外面的人也在想着法进岛,追寻他们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浓浓的海腥味,厚厚的海草房,幽暗的火油灯……他们是古老海岛的见证,也是世代打鱼人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大海是宁静的,可这宁静终究是暂时的,就像树欲静而风不止。
忽然有,“常电”这个词蹦了出来,继而电视、电话也跟着落户海岛,岛里人先是一阵好奇,很快便转变为坦然的接受,从此,有了对活的万般渴望。
那些还想逆着潮流,希望用原住民的法则来约束的人,终于被斥之为“鼠之寸光、蛙之井见”。
  一些人驶出了大海,弃离了海岛,而更多的人则驶向大海深处,停泊在向往已久的奇港湾,从此,群岛开始改头换面。
如今,大海与群岛的魅力,已不单是它的自然、清新与质朴,还有方便快捷的海空航班、日夜涌流的输水管线、景色秀美的欧式小镇、游人如织的滨海沙滩、生意红火的渔家旅店……这魔术般出现的一切,使群岛从此不再封闭,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
岛里人真的眼界大开,于是萌生出一个坚实的信念:要让海岛同外面的世界一样精彩!  生活在海岛,出门就得面对大海,海是人们最熟悉的。
大海的每一期涨落、每一刻流向、每一次冰封、每一场风暴潮,抑或是匆匆而过的航船、井然有序的浮筏、以海为伴的鸥鸟……都装在岛里人的心头。
岛里人熟悉大海的冷暖寒暑、乖戾和顺,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
经年历月,耕海牧渔,住在海边,吃在船上,劳作在海里,死了也埋在与海相望的地方,岛里人一生都离不开海。
  不知是海塑造了人,还是人塑造了海。
岛里人说话爱亮嗓门儿,给人的印象有点儿傻大黑粗。
但岛里人的智慧装在心里,就像“张扬”的海却把智慧深藏不露一样。
岛里人能把一叶渔舟开进深海大洋,能把一只扇贝培育成“海底银行”,能把一岛一礁打造为亮丽的名片,能把渔民号子喊成文化遗产,能把朴素的爱情演绎得感天动地,能把渔家饭菜做的有香有色,能把寂寞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大海是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是岛里人偏得的知识宝库。
岛里人一辈子都在研读它,且常读常新,终生受用。
在大海面前,他们感觉到了人的渺小,也感觉到了人的伟大。
岛里人读海,既获得灵气,也获得智慧和力量。
艰辛的闯海生涯,岛里人承蒙海的恩泽,也遭受过海的惩罚。
不断地阅读海,使他们懂得了怎样兴海养海,怎样与海和谐相处;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面对成绩和荣耀。
  每天都要下海,这是岛里人长期养成的积习。
经受了太多海的磨砺,于是就知道,没有踏不平的波涛浪涌,没有趟不过的激流险滩,没有拨不开的重重迷雾,所以任何困难在他们的眼里都不是困难。
粗犷大气是岛里人特性,即便一个海娘们、渔家妹,也非斤斤计较、小里小气之辈。
因为他们成天面对的是绝不琐屑的大海。
岛里人绝不糊里糊涂的孤高自负,绝不会为一点点成绩目空一切,也绝不嫉妒和排斥一切外来的时尚。
因为岛里人最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常识。
  鱼虾贝藻、口腹之欲、儿女情长、人的尊严,不能不让岛里人生活在现实中。
然而,由于岛里人视野的开阔、大海蕴藉的深厚,也让他们“小看”了许多东西,他们活得那样洒脱。
他们有太多的得意,得意只当是天空里的一片云,飘忽不定、聚散无常;他们也有失意的时候,失意也从不会“渔火对愁眠”,而是坦然面对,笑迎大海中又一轮的旭日生辉、明月朗照。
  曾经的渔家之子,如今我已生活在城里——一些岛里人往的“文明天地”。
新的环境,完全不似最初想象中的美好,十几年了,也没能把我改造过来。
整日面对的,是密不透风的水泥林、车水马龙的喧嚣。
巴掌大一块绿地,也值得在报纸电视上连篇累牍地炫耀。
人摞在方格子里,心的天地极其狭小,一片树叶都会遮蔽眼睛。
蜗角蝇头,争名逐利,时时小心谨慎,却到处都是陷阱。
岛里人日子单调乏味,下海上岸唱着渔歌;城里人生活丰富多彩,却成天愁苦焦躁,无奈只有到乡下寻乐。
  许多冲着繁荣城市而去的岛里人,真到了城里却有了丝丝悔意,日里夜里,还在思念着大海深处的日子。
在大海深处,最幸福的是心无芥蒂。
看水是水,看岸是岸,任凭云舒云卷、潮涨潮落的自在心态。
岛里人,生活在仙的境界里。
(文字:言和意顺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