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榆林之民俗风情

9个月前 (04-22)
陕北榆林之民俗风情family 陕北民歌榆林民歌融了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调、晋北二人台的特点,是流传下来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曲调优美粗犷,独具特色是陕北劳动人民精、思想、情感的结晶,唱出了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
“锣鼓一响,喉咙发痒。
”在陕北,每年春节,人们都会筹办大秧歌或者唱戏等娱乐活动,有的地方叫“闹红火”,以此来贺新春、祈丰年。
该民俗在陕北各县均有。
其中,以清涧伞头秧歌、靖边“跑驴”代表性,米脂秧歌则起源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和农民欢庆丰收“手足舞蹈”。
绥德又被文化部名为民间文化艺术“秧歌之乡”。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也是当地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
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
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流传于民间,来源于“九曲黄河阵”,是正月里人人参加的一项活动流传于民间,意为祈愿“一家人和和睦睦,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俗话说“转九曲,消灾祛病,人活九十九。
”此项活动在榆林各地十分受欢迎。
说书是流行在陕北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乐器全用三弦伴奏,故民间也叫弦子书。
它曲调优美流畅,内容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在榆林的定边、靖边、横山均有此民俗。
唢呐也称“喇叭”,是一种民族乐器。
经过多少年的演变和发展,唢呐成为了陕北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乐器,在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文化,喜喜乐乐的唢呐声在黄土高原上留下悠悠思绪,久旋不散。
纯朴的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各地人们所喜爱。
剪纸以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
剪纸始于何时已无资料可考,但每逢春节,人们都会把飞禽走兽及草木花卉等吉祥物绘画成形,赋予各种纸上,精细剪出,贴以窗格之中以为装饰。
该民俗在榆林各县都有。
其中三边剪纸、绥米剪纸、府剪纸特色鲜明,自成一派,影响深远。
定边和绥德均被文化部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榆林小曲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
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融南北特色于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