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自由行1——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
10个月前 (04-22)
西安自由行1——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水木山人 5月13日,西安虽然还是沙尘天气,但看起来比12日刚到西安时要好一些——早晨起来,还看见了灰蒙蒙的太阳——所以,决定去华清宫和马俑博物馆看看。
华清宫和马俑博物馆都位于西安城区东北方向的临潼,从我们住的东大街大差市到华清宫30多公里,从华清宫到马俑博物馆10多公里。
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市内的公交车306路、307路都到马俑博物馆,路过华清宫。
现在从西安市内到马俑博物馆的地铁(路过华清宫)正在修,据说2021年就通车了。
先去了华清宫,是因为去时下车路边就是华清宫景区;而从马俑博物馆返回,是起始站,保证有座。
一个半小时多的行程,座还是需要的。
下面照片是华清宫景区的大门,背后的山是骊山。
照片右侧山上的几个黑点是缆车,直通骊山顶。
大门两边各有一块标识石,右手边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华清宫遗址”。
进大门向右手边走,就去到那里。
大门左手边的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
进大门向前、再向左手方向走,就到了。
到华清宫,我最想看的是五间厅,所以,进门后就直接往五间厅方向前进。
西安事变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谏亭等8处。
五间厅位于骊山脚下的环园内,环园是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特色的雅致小院。
据资料介绍,环园原为清朝驿馆,清同治年间毁于战火。
光绪年间(1878年),由临潼知县沈家祯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重新修建了温泉驿馆,并改名“环园”。
园内风貌具有江南园林之特色,水榭亭楼自成一体。
当时的主要建筑有飞虹桥、白莲榭、荷花阁、杨妃池、五间厅、三间厅(桐阴轩)等,参差错落其间。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曾逃到西安,住的就是环园。
1936年,蒋介石亲临西安,将环园辟为临时行辕,部署剿共计划,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下面照片是华清宫游览图的一部分,照片中右半部分是环园的主要建筑,左上角的红箭头指示的是去谏亭的方向。
下面照片是环园的入口。
走进环园,迎面是一荷花池,池边几株老石榴树花开正艳。
据说,石榴是西安的市花。
荷花池南侧有三个建筑,中间是一个亭子,亭子东边是白莲榭。
下面照片中是白莲榭。
1936年蒋介石到西安,在环园设置行辕,住五间厅,白莲榭作为餐厅。
据说,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也曾住过五间厅,并在白莲榭用餐。
亭子西边是莲花阁。
莲花阁当年是蒋介石行辕的启承室,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传达室——有人要见蒋介石,需要先通过启承室,有公文上送,也要通过启承室。
启承室内景。
启承室西边有蒋介石沐浴室。
里面的浴池建于清代,仿贵妃池形制而建,康熙、慈禧、光绪都曾在此沐浴。
蒋介石下榻五间厅期间,将此池作为他的行辕沐浴室。
1957年,梅兰芳来华清池游览沐浴,为该池题名“杨妃池”。
进门是一间休息室。
里面是浴池。
走上荷花池南边的高台,有一字排开的8间清代建筑的厅房。
西边5间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
东边3间是桐阴轩。
五间厅与桐阴轩之间用一堵带走廊的墙隔开,墙上有门相通。
从西侧开始数,五间厅一号房是侍从室,是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钱大钧的办公室。
二号房是蒋介石的卧室。
三号房是蒋介石的办公室。
四号房是行辕会议室。
五号房是秘书室。
各间厅房内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摆放。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谏,在五间厅院内进行了一场激战,蒋介石在寝室听见枪声,从后窗仓皇出走,越后墙而过,跃入深沟,碰伤脊背,由侍卫搀扶上山,匿身于西绣岭虎斑石处的草丛中,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
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迄今还保留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
隔开五间厅与桐阴轩的墙上有关于西安事变的资料。
资料中可以看到当年环园各建筑的原貌,以及蒋介石逃跑时翻越的墙,逃跑时走的山路。
我旁听到有讲解说,墙上资料中,蒋介石的手稿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所以单独拍了下来。
并查找到了下面资料。
在西安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在《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剿共”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
是时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军总指挥,军事上归张节制,张授杨担任宜川方面“进剿”任务。
这封信大约是西安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吧。
蒋介石的密嘱内容如下:力子主席兄勋鉴: 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
闻蒋委员长巳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
陈诚亦来陕谒蒋,闻将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云。
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各报亦不必发表为要。
中正十二月九日 东侧的桐荫轩也叫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曾为达官显贵游览下榻之所。
当年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
12月12日晨,谏发生时,蒋介石的侍卫官冲出门外,凭借院内的建筑物拼抵抗。
今桐阴轩的墙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有多处弹痕。
从西侧数,一号房是侍卫长办公室。
二、三号房是警卫室。
旁边的建筑: 碑亭、棋亭、飞虹桥。
离开五间厅,登山去往谏亭。
下面两张照片是路上看到的建筑。
走了大约半小时的登山路,来到谏亭。
现在的路修得很好了,我还爬了这么长时间。
据说,蒋介石当年15分钟就逃到了这里。
谏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当时名“正气亭”。
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
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更名为“谏亭”。
资料称,蒋介石逃离五间厅后, “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
其实是藏身于下面照片中的石缝内。
虽然旁边的告示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禁止攀登”,但许多人仍然奋勇向上爬。
看来国人的守规矩意识还有待加强。
这块石头就是虎斑石了。
谏亭周围山石上有许多题刻,基本上都是歌颂当年的蒋介石的。
想想感觉有点儿好笑。
站在谏亭前的平台上俯视山下的华清宫景区。
在华清宫园内拍到的骊山,据说,谏亭就在红圈儿处,由于树木遮挡,看不见。
注:点击每篇头部或尾部的圆形红色印章(头像),即可看到我的全部列表。
欢迎浏览,多谢鼓励。
华清宫和马俑博物馆都位于西安城区东北方向的临潼,从我们住的东大街大差市到华清宫30多公里,从华清宫到马俑博物馆10多公里。
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市内的公交车306路、307路都到马俑博物馆,路过华清宫。
现在从西安市内到马俑博物馆的地铁(路过华清宫)正在修,据说2021年就通车了。
先去了华清宫,是因为去时下车路边就是华清宫景区;而从马俑博物馆返回,是起始站,保证有座。
一个半小时多的行程,座还是需要的。
下面照片是华清宫景区的大门,背后的山是骊山。
照片右侧山上的几个黑点是缆车,直通骊山顶。
大门两边各有一块标识石,右手边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华清宫遗址”。
进大门向右手边走,就去到那里。
大门左手边的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
进大门向前、再向左手方向走,就到了。
到华清宫,我最想看的是五间厅,所以,进门后就直接往五间厅方向前进。
西安事变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谏亭等8处。
五间厅位于骊山脚下的环园内,环园是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特色的雅致小院。
据资料介绍,环园原为清朝驿馆,清同治年间毁于战火。
光绪年间(1878年),由临潼知县沈家祯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重新修建了温泉驿馆,并改名“环园”。
园内风貌具有江南园林之特色,水榭亭楼自成一体。
当时的主要建筑有飞虹桥、白莲榭、荷花阁、杨妃池、五间厅、三间厅(桐阴轩)等,参差错落其间。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曾逃到西安,住的就是环园。
1936年,蒋介石亲临西安,将环园辟为临时行辕,部署剿共计划,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下面照片是华清宫游览图的一部分,照片中右半部分是环园的主要建筑,左上角的红箭头指示的是去谏亭的方向。
下面照片是环园的入口。
走进环园,迎面是一荷花池,池边几株老石榴树花开正艳。
据说,石榴是西安的市花。
荷花池南侧有三个建筑,中间是一个亭子,亭子东边是白莲榭。
下面照片中是白莲榭。
1936年蒋介石到西安,在环园设置行辕,住五间厅,白莲榭作为餐厅。
据说,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也曾住过五间厅,并在白莲榭用餐。
亭子西边是莲花阁。
莲花阁当年是蒋介石行辕的启承室,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传达室——有人要见蒋介石,需要先通过启承室,有公文上送,也要通过启承室。
启承室内景。
启承室西边有蒋介石沐浴室。
里面的浴池建于清代,仿贵妃池形制而建,康熙、慈禧、光绪都曾在此沐浴。
蒋介石下榻五间厅期间,将此池作为他的行辕沐浴室。
1957年,梅兰芳来华清池游览沐浴,为该池题名“杨妃池”。
进门是一间休息室。
里面是浴池。
走上荷花池南边的高台,有一字排开的8间清代建筑的厅房。
西边5间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
东边3间是桐阴轩。
五间厅与桐阴轩之间用一堵带走廊的墙隔开,墙上有门相通。
从西侧开始数,五间厅一号房是侍从室,是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钱大钧的办公室。
二号房是蒋介石的卧室。
三号房是蒋介石的办公室。
四号房是行辕会议室。
五号房是秘书室。
各间厅房内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摆放。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谏,在五间厅院内进行了一场激战,蒋介石在寝室听见枪声,从后窗仓皇出走,越后墙而过,跃入深沟,碰伤脊背,由侍卫搀扶上山,匿身于西绣岭虎斑石处的草丛中,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
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迄今还保留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
隔开五间厅与桐阴轩的墙上有关于西安事变的资料。
资料中可以看到当年环园各建筑的原貌,以及蒋介石逃跑时翻越的墙,逃跑时走的山路。
我旁听到有讲解说,墙上资料中,蒋介石的手稿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所以单独拍了下来。
并查找到了下面资料。
在西安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在《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剿共”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
是时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军总指挥,军事上归张节制,张授杨担任宜川方面“进剿”任务。
这封信大约是西安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吧。
蒋介石的密嘱内容如下:力子主席兄勋鉴: 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
闻蒋委员长巳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
陈诚亦来陕谒蒋,闻将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云。
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各报亦不必发表为要。
中正十二月九日 东侧的桐荫轩也叫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曾为达官显贵游览下榻之所。
当年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
12月12日晨,谏发生时,蒋介石的侍卫官冲出门外,凭借院内的建筑物拼抵抗。
今桐阴轩的墙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有多处弹痕。
从西侧数,一号房是侍卫长办公室。
二、三号房是警卫室。
旁边的建筑: 碑亭、棋亭、飞虹桥。
离开五间厅,登山去往谏亭。
下面两张照片是路上看到的建筑。
走了大约半小时的登山路,来到谏亭。
现在的路修得很好了,我还爬了这么长时间。
据说,蒋介石当年15分钟就逃到了这里。
谏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当时名“正气亭”。
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
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更名为“谏亭”。
资料称,蒋介石逃离五间厅后, “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
其实是藏身于下面照片中的石缝内。
虽然旁边的告示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禁止攀登”,但许多人仍然奋勇向上爬。
看来国人的守规矩意识还有待加强。
这块石头就是虎斑石了。
谏亭周围山石上有许多题刻,基本上都是歌颂当年的蒋介石的。
想想感觉有点儿好笑。
站在谏亭前的平台上俯视山下的华清宫景区。
在华清宫园内拍到的骊山,据说,谏亭就在红圈儿处,由于树木遮挡,看不见。
注:点击每篇头部或尾部的圆形红色印章(头像),即可看到我的全部列表。
欢迎浏览,多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