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交部大楼
1年前 (2024-04-22)
俄罗斯外交部大楼云龙·现场 云龙现场 列宁、斯大林、苏联老大哥、克里姆林宫等等名字,自小如雷贯耳。
我们这代人有深深的苏联情结。
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又使我想起4年前旅行俄罗斯之景。
而每当电视报道俄罗斯在上的信息时,镜头中总会闪现一幢我似曾相识的大楼。
它就是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
我从移动硬盘照片中重拾俄罗斯之行的记忆,对这幢大楼有了新的认识。
能够相遇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是个偶然的机会。
因为在参观完一个景点后,我们旅行团的人要在此等大巴来接。
所以正好有空隙时间在导游的指点下去看了一下,并现场拍了照。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俄语: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为俄罗斯联邦政府组成部门之一,负责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的前身为苏联对外关系部。
2016年9月开始修缮,我是2015年9月去的。
俄罗斯外交部大楼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高172米,27层,建于1948到1953年,现在仍然是俄联邦外交部的所在地,外交部大楼的外立面是由一系列立柱装饰的浅色石材构成的,据说灵感来自于纽约的哥特式建筑。
他的内饰由华丽的石材和金属装饰。
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外交部大楼,曾是苏联外交部,苏联解体后 ,现是俄联邦外交部的所在地,外交部大楼而外观内敛、沉稳的形态,使得人们忽略了在地上仰望大楼的透视效果,再加上纵向元素的突出设计,更让人觉得此建筑异常威猛!历经时间的洗涤,使得大楼更显沧桑。
苏联时期,这幢大楼还上了邮票。
外交部大楼的设计并不像其他六座斯大林式建筑逐渐向上加速的增高,相反,它是向上逐渐减速的。
但不知外交部大楼是常年得不到清洗还是装饰用的石材时间长了会老化,外形看上去有些脏,然却显得更沧桑了。
像一个留着胡子茬儿的俄国老人注视着今日。
▲大门外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火箭形状的岩石雕塑。
▲雕塑基座的四面浮雕有苏联时期留下的痕迹。
▲ 大门口外墙二边各有一块铜牌,铜牌上有俄罗斯国徽和俄文“俄罗斯联邦外交部”。
铜牌上方一个老式的旗杆底座(上有锤子和镰刀浮雕)斜插着二面旗帜。
一面是俄罗斯国旗,另一面是俄罗斯外交部旗帜。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外墙上装有电子探头。
俄罗斯国徽为盾徽。
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代表首都莫斯科。
详细为:骑士面向右侧,穿着银色盔甲,披着淡蓝色的披风,手里握着锋利的金色长矛刺向一只黑色的蛇状怪物。
它是于1781年在"乔治十字勋章"里关于蛇魔的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
双头金鹰雄视东西两边,代表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三顶王冠象征着国家是统一的俄罗斯联邦;金球和权杖象征国家的统一是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在中心的小盾牌上,勇士圣.乔治(俄罗斯的主保圣人)跨上白马,用长矛杀死了恶龙,象征俄罗斯民族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勇于同一切困难、敌人作斗争的精。
▲俄罗斯外交部旗帜。
旗帜内左边是俄罗斯三色国旗,右边是俄罗斯国徽。
俄罗斯国旗呈长方形,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俄罗斯联邦国旗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
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
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另外一个说法是白色代表着自由,蓝色代表着守卫俄罗斯的圣母,红色代表权力和力量。
▲ 但是大楼的空调,活像是重工业的车间,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是堂堂俄罗斯的外交部。
(此图片来自网络) ▲外交部大楼近顶端正面处,保留着的苏联国徽。
我现场拍摄后,照片放大。
▲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外交部不会撤下外交部大楼正面的苏联国徽。
他回答《论据与事实》读者提问时说:"外交部未计划将正面的苏联国徽换成俄罗斯国徽。
苏联国徽是大楼的历史建筑元素,是一种文化遗产。
现在正在对其开展修复工作。
" 这是修复后完整保留苏联国徽的大楼(此图片来自网络)。
▲大楼共有三扇大门。
每一个大门镂空处有8个圆形的装帧。
圆内是五角星,五角星中心是一个苏联国徽。
苏联国徽表现了苏联传统的锤子和镰刀和地球上的红星,以及用苏联各社会主义共和国语言写成、按宪法提及的顺序倒排的苏联国家格言缠绕的两束麦穗。
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均有自己的国徽,且受到苏联国徽很大影响。
“苏联国徽由旭日照耀的地球之上的锤子与镰刀组成,周围环绕着麦穗,写有六种文字(俄文、乌克兰文、白俄罗斯文、格鲁吉亚文、亚美尼亚文、突厥-鞑靼文)的“全世界无产者,联起来!”的绶带,国徽顶部有一颗五角星。
” 苏联国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黄金分割的美学,也体现了对称轴的美感,更体现了弧线的流畅。
以于后来的白俄罗斯的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以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徽都借鉴甚大幅照抄苏联国徽的设计。
而苏联国徽的建筑浮雕在莫斯科时不时地会出现在俄罗斯的各级政府部门。
由于设计精良,图案精美,已经与建筑物融在了一体。
以于在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主导的“去苏联化”行动中能够得以保存。
▲三扇大门上面还保留着红旗和锤子与镰刀的浮雕。
锤子与镰刀(俄语:серп и молот)是一种标志,用来代表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组织。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与红星和红旗成为代表社会主义的标志。
两个工具分别代表两种无产阶级劳动者:锤子用来敲打,象征工人;镰刀则用于收割,象征农民。
两个工具结于一体,代表工农团结、作。
冷战时期,随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两极化和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与组织兴起,大多数与共产、第二有联系的国家与组织都以锤子与镰刀(或其变体)为标志。
锤子与镰刀图案曾经为不少国家使用。
图片左上是朝鲜劳动徽; 图右上是安哥拉国旗中央标志和锤子与镰刀类似,半个齿轮代替镰刀,大砍刀代替锤子。
齿轮代表着工人、进步、秩序;大砍刀代表着军人、农民、与国防。
图左下是刚果人民共和国国旗用于1970年,其左上角用上五 星、棕榈叶、和锤子与锄头。
锄头是种地刨土时农民常用工具,用来代表农民。
图右下是奥地利国徽,描述着一头老鹰一爪爪着锤子,另一爪爪着镰刀。
虽与共产主义无关,但设计认为是代表当时奥地利两大阶级,工人与农民。
大楼门口广场上停有少量轿车。
我认识的是三菱、本田品牌的车型。
大楼门口广场比较开阔。
有牌子上用英文和俄文写着“停止”(车辆)。
和国内完全不同的是广场上看不到有管理车辆的人,大门口也没有身穿制服“站岗放哨”的人。
拍了一阵照片后,我把手机、照相机放入包里,径直“闯”进外交部大楼。
和莫斯科大部分建筑一样,大楼也有二道门。
当走进第二道时,居然也没有看到警卫人员。
也没有任何人过来问我。
偶而有一个人匆匆走过,似乎也没有看我一眼。
大楼内很安静,办公室的门都关着,走道、楼梯很宽敞。
因为担心旅行的大巴随时会来,而更主要的是没有胆子再朝里走。
我环顾四周后就匆匆的出来了。
跟团旅游,能够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门口“走马观花”是个意外的收获,于我更是为能够走进大楼内瞅瞅而感荣幸。
▲滴血大教堂前。
滴血大教堂也被称为复活教堂,建造于1883年1907年, 是圣彼得堡地区少有的纯俄罗斯风格建筑,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在此遇刺身亡,所以教堂名为滴血教堂。
滴血教堂(Спас на Крови)高度为81米,宽阔的外形,采用了与莫斯科巴克洛夫教堂相同的构造,与华西里教堂的区别在于镶嵌复杂、颜色艳丽的影像图案,用丰富的彩色图案瓷砖、搪瓷青铜板装饰面。
内部用意大利产的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产的宝石精加工而成的装饰,大规模的内部镶嵌立面图案,从1895年始由姆·维·瓦斯特索夫、姆·维·聂斯特洛夫、姆·阿·弗卢贝尔、里阿布金斯基等艺术家及技艺高超的维·阿弗洛洛夫进行设计镶嵌。
1883年9月14 日举行了奠基典礼。
历经24年的兴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并由尼古拉二世举行隆重地开幕仪式,国家政要及皇亲国戚均应邀观礼。
▲身后是莫斯科大学。
这也是意外看到的景点。
因为领队兼导游去找团里走失的游客,驾驶员开着大巴要我们大家在此等候。
我们这代人有深深的苏联情结。
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又使我想起4年前旅行俄罗斯之景。
而每当电视报道俄罗斯在上的信息时,镜头中总会闪现一幢我似曾相识的大楼。
它就是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
我从移动硬盘照片中重拾俄罗斯之行的记忆,对这幢大楼有了新的认识。
能够相遇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是个偶然的机会。
因为在参观完一个景点后,我们旅行团的人要在此等大巴来接。
所以正好有空隙时间在导游的指点下去看了一下,并现场拍了照。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俄语: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为俄罗斯联邦政府组成部门之一,负责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的前身为苏联对外关系部。
2016年9月开始修缮,我是2015年9月去的。
俄罗斯外交部大楼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高172米,27层,建于1948到1953年,现在仍然是俄联邦外交部的所在地,外交部大楼的外立面是由一系列立柱装饰的浅色石材构成的,据说灵感来自于纽约的哥特式建筑。
他的内饰由华丽的石材和金属装饰。
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外交部大楼,曾是苏联外交部,苏联解体后 ,现是俄联邦外交部的所在地,外交部大楼而外观内敛、沉稳的形态,使得人们忽略了在地上仰望大楼的透视效果,再加上纵向元素的突出设计,更让人觉得此建筑异常威猛!历经时间的洗涤,使得大楼更显沧桑。
苏联时期,这幢大楼还上了邮票。
外交部大楼的设计并不像其他六座斯大林式建筑逐渐向上加速的增高,相反,它是向上逐渐减速的。
但不知外交部大楼是常年得不到清洗还是装饰用的石材时间长了会老化,外形看上去有些脏,然却显得更沧桑了。
像一个留着胡子茬儿的俄国老人注视着今日。
▲大门外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火箭形状的岩石雕塑。
▲雕塑基座的四面浮雕有苏联时期留下的痕迹。
▲ 大门口外墙二边各有一块铜牌,铜牌上有俄罗斯国徽和俄文“俄罗斯联邦外交部”。
铜牌上方一个老式的旗杆底座(上有锤子和镰刀浮雕)斜插着二面旗帜。
一面是俄罗斯国旗,另一面是俄罗斯外交部旗帜。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外墙上装有电子探头。
俄罗斯国徽为盾徽。
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代表首都莫斯科。
详细为:骑士面向右侧,穿着银色盔甲,披着淡蓝色的披风,手里握着锋利的金色长矛刺向一只黑色的蛇状怪物。
它是于1781年在"乔治十字勋章"里关于蛇魔的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
双头金鹰雄视东西两边,代表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三顶王冠象征着国家是统一的俄罗斯联邦;金球和权杖象征国家的统一是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在中心的小盾牌上,勇士圣.乔治(俄罗斯的主保圣人)跨上白马,用长矛杀死了恶龙,象征俄罗斯民族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勇于同一切困难、敌人作斗争的精。
▲俄罗斯外交部旗帜。
旗帜内左边是俄罗斯三色国旗,右边是俄罗斯国徽。
俄罗斯国旗呈长方形,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俄罗斯联邦国旗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
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
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另外一个说法是白色代表着自由,蓝色代表着守卫俄罗斯的圣母,红色代表权力和力量。
▲ 但是大楼的空调,活像是重工业的车间,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是堂堂俄罗斯的外交部。
(此图片来自网络) ▲外交部大楼近顶端正面处,保留着的苏联国徽。
我现场拍摄后,照片放大。
▲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外交部不会撤下外交部大楼正面的苏联国徽。
他回答《论据与事实》读者提问时说:"外交部未计划将正面的苏联国徽换成俄罗斯国徽。
苏联国徽是大楼的历史建筑元素,是一种文化遗产。
现在正在对其开展修复工作。
" 这是修复后完整保留苏联国徽的大楼(此图片来自网络)。
▲大楼共有三扇大门。
每一个大门镂空处有8个圆形的装帧。
圆内是五角星,五角星中心是一个苏联国徽。
苏联国徽表现了苏联传统的锤子和镰刀和地球上的红星,以及用苏联各社会主义共和国语言写成、按宪法提及的顺序倒排的苏联国家格言缠绕的两束麦穗。
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均有自己的国徽,且受到苏联国徽很大影响。
“苏联国徽由旭日照耀的地球之上的锤子与镰刀组成,周围环绕着麦穗,写有六种文字(俄文、乌克兰文、白俄罗斯文、格鲁吉亚文、亚美尼亚文、突厥-鞑靼文)的“全世界无产者,联起来!”的绶带,国徽顶部有一颗五角星。
” 苏联国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黄金分割的美学,也体现了对称轴的美感,更体现了弧线的流畅。
以于后来的白俄罗斯的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以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徽都借鉴甚大幅照抄苏联国徽的设计。
而苏联国徽的建筑浮雕在莫斯科时不时地会出现在俄罗斯的各级政府部门。
由于设计精良,图案精美,已经与建筑物融在了一体。
以于在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主导的“去苏联化”行动中能够得以保存。
▲三扇大门上面还保留着红旗和锤子与镰刀的浮雕。
锤子与镰刀(俄语:серп и молот)是一种标志,用来代表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组织。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与红星和红旗成为代表社会主义的标志。
两个工具分别代表两种无产阶级劳动者:锤子用来敲打,象征工人;镰刀则用于收割,象征农民。
两个工具结于一体,代表工农团结、作。
冷战时期,随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两极化和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与组织兴起,大多数与共产、第二有联系的国家与组织都以锤子与镰刀(或其变体)为标志。
锤子与镰刀图案曾经为不少国家使用。
图片左上是朝鲜劳动徽; 图右上是安哥拉国旗中央标志和锤子与镰刀类似,半个齿轮代替镰刀,大砍刀代替锤子。
齿轮代表着工人、进步、秩序;大砍刀代表着军人、农民、与国防。
图左下是刚果人民共和国国旗用于1970年,其左上角用上五 星、棕榈叶、和锤子与锄头。
锄头是种地刨土时农民常用工具,用来代表农民。
图右下是奥地利国徽,描述着一头老鹰一爪爪着锤子,另一爪爪着镰刀。
虽与共产主义无关,但设计认为是代表当时奥地利两大阶级,工人与农民。
大楼门口广场上停有少量轿车。
我认识的是三菱、本田品牌的车型。
大楼门口广场比较开阔。
有牌子上用英文和俄文写着“停止”(车辆)。
和国内完全不同的是广场上看不到有管理车辆的人,大门口也没有身穿制服“站岗放哨”的人。
拍了一阵照片后,我把手机、照相机放入包里,径直“闯”进外交部大楼。
和莫斯科大部分建筑一样,大楼也有二道门。
当走进第二道时,居然也没有看到警卫人员。
也没有任何人过来问我。
偶而有一个人匆匆走过,似乎也没有看我一眼。
大楼内很安静,办公室的门都关着,走道、楼梯很宽敞。
因为担心旅行的大巴随时会来,而更主要的是没有胆子再朝里走。
我环顾四周后就匆匆的出来了。
跟团旅游,能够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门口“走马观花”是个意外的收获,于我更是为能够走进大楼内瞅瞅而感荣幸。
▲滴血大教堂前。
滴血大教堂也被称为复活教堂,建造于1883年1907年, 是圣彼得堡地区少有的纯俄罗斯风格建筑,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在此遇刺身亡,所以教堂名为滴血教堂。
滴血教堂(Спас на Крови)高度为81米,宽阔的外形,采用了与莫斯科巴克洛夫教堂相同的构造,与华西里教堂的区别在于镶嵌复杂、颜色艳丽的影像图案,用丰富的彩色图案瓷砖、搪瓷青铜板装饰面。
内部用意大利产的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产的宝石精加工而成的装饰,大规模的内部镶嵌立面图案,从1895年始由姆·维·瓦斯特索夫、姆·维·聂斯特洛夫、姆·阿·弗卢贝尔、里阿布金斯基等艺术家及技艺高超的维·阿弗洛洛夫进行设计镶嵌。
1883年9月14 日举行了奠基典礼。
历经24年的兴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并由尼古拉二世举行隆重地开幕仪式,国家政要及皇亲国戚均应邀观礼。
▲身后是莫斯科大学。
这也是意外看到的景点。
因为领队兼导游去找团里走失的游客,驾驶员开着大巴要我们大家在此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