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嘉年华,迷倒你我他
1年前 (2024-04-22)
美丽嘉年华,迷倒你我他治平 3月8日,我们按照惯例是要出去的,今年选择的地方是益阳生态农业园嘉年华,时间过了大半月今天突然想起写点什么了,要不真对不起自己当时心里的那点感悟。
那天天空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竟变成了大雨,我自己的心情也不是一般的糟,也许是景由心生吧,满园春色也没有提起我多大的兴趣,喜欢拍拍拍的我也没能留下几张美景照片,真正体验了一把情绪控,今天想起真是负了好时光。
来到园区首先跑进眼里的是那模拟放大的一株株稻穂,似昭告天下袁隆平的高产优良技术是何等牛皮,亩产二千斤已不在话下,望着这些话般的稻穂我沉思了很久。
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是挨过饿的,那时候的亩产大家还记得不?反正我小时候没分田到户之前,生产队的亩产是只有两三百斤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口粮不足。
那时候插完秧回来却没有饱饭,菜拌饭杂粮拌饭也不能管够,晚上饿得后背贴前胸的日子常有,我就亲自饿晕过两次,现在想想都还心有余悸。
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这种状况才得以完全改善,特别得益于袁老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所以我们都应从心里记住和感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水牛在过去的农村非常常见,它们是农村耕种的主要劳力和功臣,为当时落后的农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机械化的农村在田野里没有了牛的踪影,现在的小年轻都只知道牛郎与织女的话,只知道牛肉的味道细腻鲜美,可谁曾想到牛也有辉煌历程,当然也有人会想不起稼穑的艰辛和不易。
现在奢糜浪费之风随处可见,又谁曾真正理解唐代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
当今盛世,物质丰富,是不是也要提倡节俭,为子孙后代多留点资源呢? 看到这里我的热泪禁不住往上涌,我家老父亲到他退休于农耕一直都是"用牛人",非常善于用牛翻田,他和水牛一样都非常厚道,从不偷工减料,经他翻过的田大家都说非常好插秧,因为老爸犂耙磙锒(我老爸家今还保留这些工具)的每套工序都非常仔细,田里泥土细软,插秧时能迅速将秧田里并且根系不会有倒垂的现象,手指也轻松而不痛。
父亲总是愿意自己多吃亏,所以他那时是队上钦点的"用牛人"。
小时候看到父亲手持牛鞭扶着套着牛的犂或站在锒钯上都是那样的气,有如战场上的将军,特别下雨戴着斗笠还穿着蓑衣,在儿时的心中烙成了中国伟大劳动农民的剪影,直到现在还是那么清晰。
稻草人是过去用来吓鸟兽的,那时候尽管技术落后,但生态环境比现在好,所以鸟兽也多,农民伯伯是智慧的,他们便想用一些友善的办法来治治那些另类偷食者,目的仅仅是停留在驱逐。
当然没有现在的有艺术性,可以是一草耙子插根树杈,或是穿件破衣裳,根本没现在高大上,只是实用性强,往往能远远地吓跑那些弱智的飞禽走曽,但聪明的往往除外。
过去除虫也好,除草也好喜欢用环保的人工的物理方法,记得田里顶多撒点石灰,杂草肯定自己锄,而现在就不同了,动不动就是农药,你看现在多了,环境汅染了,记得不知谁说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倒退。
当时我很惊呀但现在我似乎懂了。
这里的设计可谓也是独具匠心,过去的草屋在这里也成了一大风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拍照,你还别说,拍出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住的茅草屋和上一年级时住的牛棚。
茅草屋冬暖夏凉,可就是容易漏雨,因为是稻草盖的屋顶,所以容易熬烂,也容易被风刮起,大家都读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确实非住现代化建筑的人可想象的,加上那时的茅屋墙都是将芦苇杆用草绳绑上再糊上牛粪做的,不结实那肯定,更可怕的是一壸汗烟功夫就可以把一座草房烧了,这是我目睹过几次的,我也亲自看着自家的房子如何化为灰烬的。
感谢那时候没有半点象样的财富,所以才没有大损失,可可怜一家人没有了遮寒避雨的地方,想想这茅草屋也是多么珍贵。
其实想想还是杜甫思想先进,安得广廈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现在房价高居,多少寒士谁又能庇?! 走进园内我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惊吓自己的孤陋寡闻。
各种蔬菜比花儿还漂亮,想不到的连辣椒被这样一设计都格外好看,我的那些朋友们缠着她照的像真的很漂亮,辣妹子的形象跃然画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造福于我们这些农民,这里种植的名目繁多的菜品让人目不暇接,更让人感叹真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完全打破了过去那些传统的思维和观念。
想起小时候每年过年老妈都会叫我去抜萝卜做骨头萝卜汤的情景,扯了好多个还不能吃一餐。
那时候萝卜都是老爸自己上年留的种,长的萝卜都很小,三四寸长一个,直径也就三厘米吧,味道还苦涩,而你看现在的萝卜那可是又大又好吃,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弄得我老爸经常说他们那时候人硬蠢些,也不能这样说吧。
当然这里少不了花,花园里各种鲜花盛开,徜徉花海你根本忘记了外面的春寒料峭,我心中也豁然开朗。
望着这些不一样的景色突然想到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好花也会凋谢但终究会再开,尽管生活会欺骗你,但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愿意迈开你的腿!
那天天空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竟变成了大雨,我自己的心情也不是一般的糟,也许是景由心生吧,满园春色也没有提起我多大的兴趣,喜欢拍拍拍的我也没能留下几张美景照片,真正体验了一把情绪控,今天想起真是负了好时光。
来到园区首先跑进眼里的是那模拟放大的一株株稻穂,似昭告天下袁隆平的高产优良技术是何等牛皮,亩产二千斤已不在话下,望着这些话般的稻穂我沉思了很久。
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是挨过饿的,那时候的亩产大家还记得不?反正我小时候没分田到户之前,生产队的亩产是只有两三百斤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口粮不足。
那时候插完秧回来却没有饱饭,菜拌饭杂粮拌饭也不能管够,晚上饿得后背贴前胸的日子常有,我就亲自饿晕过两次,现在想想都还心有余悸。
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这种状况才得以完全改善,特别得益于袁老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所以我们都应从心里记住和感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水牛在过去的农村非常常见,它们是农村耕种的主要劳力和功臣,为当时落后的农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机械化的农村在田野里没有了牛的踪影,现在的小年轻都只知道牛郎与织女的话,只知道牛肉的味道细腻鲜美,可谁曾想到牛也有辉煌历程,当然也有人会想不起稼穑的艰辛和不易。
现在奢糜浪费之风随处可见,又谁曾真正理解唐代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
当今盛世,物质丰富,是不是也要提倡节俭,为子孙后代多留点资源呢? 看到这里我的热泪禁不住往上涌,我家老父亲到他退休于农耕一直都是"用牛人",非常善于用牛翻田,他和水牛一样都非常厚道,从不偷工减料,经他翻过的田大家都说非常好插秧,因为老爸犂耙磙锒(我老爸家今还保留这些工具)的每套工序都非常仔细,田里泥土细软,插秧时能迅速将秧田里并且根系不会有倒垂的现象,手指也轻松而不痛。
父亲总是愿意自己多吃亏,所以他那时是队上钦点的"用牛人"。
小时候看到父亲手持牛鞭扶着套着牛的犂或站在锒钯上都是那样的气,有如战场上的将军,特别下雨戴着斗笠还穿着蓑衣,在儿时的心中烙成了中国伟大劳动农民的剪影,直到现在还是那么清晰。
稻草人是过去用来吓鸟兽的,那时候尽管技术落后,但生态环境比现在好,所以鸟兽也多,农民伯伯是智慧的,他们便想用一些友善的办法来治治那些另类偷食者,目的仅仅是停留在驱逐。
当然没有现在的有艺术性,可以是一草耙子插根树杈,或是穿件破衣裳,根本没现在高大上,只是实用性强,往往能远远地吓跑那些弱智的飞禽走曽,但聪明的往往除外。
过去除虫也好,除草也好喜欢用环保的人工的物理方法,记得田里顶多撒点石灰,杂草肯定自己锄,而现在就不同了,动不动就是农药,你看现在多了,环境汅染了,记得不知谁说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倒退。
当时我很惊呀但现在我似乎懂了。
这里的设计可谓也是独具匠心,过去的草屋在这里也成了一大风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拍照,你还别说,拍出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住的茅草屋和上一年级时住的牛棚。
茅草屋冬暖夏凉,可就是容易漏雨,因为是稻草盖的屋顶,所以容易熬烂,也容易被风刮起,大家都读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确实非住现代化建筑的人可想象的,加上那时的茅屋墙都是将芦苇杆用草绳绑上再糊上牛粪做的,不结实那肯定,更可怕的是一壸汗烟功夫就可以把一座草房烧了,这是我目睹过几次的,我也亲自看着自家的房子如何化为灰烬的。
感谢那时候没有半点象样的财富,所以才没有大损失,可可怜一家人没有了遮寒避雨的地方,想想这茅草屋也是多么珍贵。
其实想想还是杜甫思想先进,安得广廈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现在房价高居,多少寒士谁又能庇?! 走进园内我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惊吓自己的孤陋寡闻。
各种蔬菜比花儿还漂亮,想不到的连辣椒被这样一设计都格外好看,我的那些朋友们缠着她照的像真的很漂亮,辣妹子的形象跃然画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造福于我们这些农民,这里种植的名目繁多的菜品让人目不暇接,更让人感叹真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完全打破了过去那些传统的思维和观念。
想起小时候每年过年老妈都会叫我去抜萝卜做骨头萝卜汤的情景,扯了好多个还不能吃一餐。
那时候萝卜都是老爸自己上年留的种,长的萝卜都很小,三四寸长一个,直径也就三厘米吧,味道还苦涩,而你看现在的萝卜那可是又大又好吃,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弄得我老爸经常说他们那时候人硬蠢些,也不能这样说吧。
当然这里少不了花,花园里各种鲜花盛开,徜徉花海你根本忘记了外面的春寒料峭,我心中也豁然开朗。
望着这些不一样的景色突然想到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好花也会凋谢但终究会再开,尽管生活会欺骗你,但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愿意迈开你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