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苑小学综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建设 ——KEVA创意工程搭建活动
1年前 (2024-04-22)
锦绣苑小学综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建设 ——KEVA创意工程搭建活动山西省实验小学中车分校 在综实践活动逐步常态化开展以来,我校致力于进一步挖掘课程内涵,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打造特色实践体验课程。
继机器人和工程师项目之后,我校将KEVA积木带入课堂,开展创意工程搭建活动。
看似简单随意的创意搭建,其实考验的是孩子们脑、眼、手的协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从长远来看,创意搭建有助于学生改善视觉和空间规划的能力,提高熟练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挑战惯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意思维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开放性的课堂和活动内容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在课堂上形成头脑风暴。
在创意搭建活动中,学生会下意识地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和掌握的生活经验帮助动手实践。
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像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一样,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在活动中体会与理解工匠精,从而将其内化于心。
在本次创意工程搭建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将活动目标制定如下:1.能初步认识KEVA积木,了解它的特点。
2.能运用KEVA积木按要求完成搭建活动。
3.能在小组活动中领悟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不怕失败的坚毅品质。
在杏花岭区制定的 “四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精心设计了“搭桥三部曲”,通过真实有效的活动来落实目标。
一、搭桥一部曲——初识KEVA,搭建简易木桥 学生是次接触KEVA积木,对活动对象需要有了解的过程。
因此,在积木发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我们没有急着让学生搭建,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认识的阶段——小组讨论关于KEVA的发现并将其填写在活动任务单中。
在小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对KEVA积木的认识包含了很多层面:有从数学角度来说的,如它是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等;有从观察视角来说的,如表面光滑,非常坚硬等;有从用途来说的,比如可以通过建造模型来模拟倒塌,进行实验等……在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KEVA积木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播放了《KEVA的自我介绍》微视频,学生又了解到KEVA积木的由来,它的长是宽的五倍等。
接下来,我们设计了两个活动任务:1.每人用三根木条搭建一座小桥,四人小组中不能出现重复的样子。
2.小组活动,用二十根木条搭建一座喜欢的小桥。
两个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最初级的搭建,通过多样造型的小桥感受KEVA积木搭建的奇妙;后者是小组作完成,初步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二、搭桥二部曲——又见KEVA,完成规定木桥 在搭建简易木桥的尝试后,学生对KEVA的认识更深了,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于是我们提高了搭建要求:1.小组作,搭建一座不低于30cm的桥。
2.尽量做到美观坚固。
3.活动时间二十分钟。
从学生的认知来说,他们对桥并不陌生,但是却不够了解。
为了让活动更加有效,我们先让学生交流对桥的已有认知,然后播放关于桥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抓住桥的特点。
在对桥的认识进行了新的建构以后,学生才动手进行搭建。
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每一个小组都轰轰烈烈。
定格的画面中,有作有争执,有讨论有实践,一切看起来那么顺利。
可遗憾的是,当时间到了的时候,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因为按要求完成的只有两个小组。
原因是什么?我们给每个小组发了任务单,写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
,我们共同进行了活动小结,原来主要是因为小组协作。
成功的小组,各成员能在动手搭建前进行初步的规划和分工,避免时间的浪费和无效的实践过程。
反之,失败的小组成员因为事先没有商量好而导致中途返工,浪费了人力和时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
三、搭桥三部曲——再遇KVVA,感受木桥建筑 随着与KEVA积木的深入接触,学生的活动热情愈发高涨,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讨论下一次的搭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挖掘桥的话题,想要在建筑的基础上增添艺术美和文化内涵。
于是,我们将目光落脚在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艺术上。
首先,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交流从中得到哪些信息,说说对自己搭建桥作品有什么启示。
接着,小组作进行搭建,作品中必须体现起码一条视频中捕捉到的信息。
,小组进行展示,介绍桥梁建筑作品。
这一次的课堂依然很热闹,但我们发现,学生的小组作变得有序起来,搭建时也具有时间观念,会注意搭建的速度,同时关注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性。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大部分小组在搭建时选择了廊桥的形式。
学生在交流中说,是因为视频提到了我国古代桥建筑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廊桥又叫风雨桥,可以让人们遮风挡雨,所以他们也想要赋予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属性,也希望将来如果自己当了建筑工程师,能让更多的人有休的地方。
看起来简凡的KEVA木条,在大家的手中可以成为任何一种可能。
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团队的力量,向旁人诉说着潜藏于其中的细节。
这样的课堂,不仅上演着建筑的梦想,更能成为思维碰撞的平台。
继机器人和工程师项目之后,我校将KEVA积木带入课堂,开展创意工程搭建活动。
看似简单随意的创意搭建,其实考验的是孩子们脑、眼、手的协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从长远来看,创意搭建有助于学生改善视觉和空间规划的能力,提高熟练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挑战惯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意思维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开放性的课堂和活动内容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在课堂上形成头脑风暴。
在创意搭建活动中,学生会下意识地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和掌握的生活经验帮助动手实践。
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像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一样,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在活动中体会与理解工匠精,从而将其内化于心。
在本次创意工程搭建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将活动目标制定如下:1.能初步认识KEVA积木,了解它的特点。
2.能运用KEVA积木按要求完成搭建活动。
3.能在小组活动中领悟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不怕失败的坚毅品质。
在杏花岭区制定的 “四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精心设计了“搭桥三部曲”,通过真实有效的活动来落实目标。
一、搭桥一部曲——初识KEVA,搭建简易木桥 学生是次接触KEVA积木,对活动对象需要有了解的过程。
因此,在积木发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我们没有急着让学生搭建,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认识的阶段——小组讨论关于KEVA的发现并将其填写在活动任务单中。
在小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对KEVA积木的认识包含了很多层面:有从数学角度来说的,如它是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等;有从观察视角来说的,如表面光滑,非常坚硬等;有从用途来说的,比如可以通过建造模型来模拟倒塌,进行实验等……在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KEVA积木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播放了《KEVA的自我介绍》微视频,学生又了解到KEVA积木的由来,它的长是宽的五倍等。
接下来,我们设计了两个活动任务:1.每人用三根木条搭建一座小桥,四人小组中不能出现重复的样子。
2.小组活动,用二十根木条搭建一座喜欢的小桥。
两个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最初级的搭建,通过多样造型的小桥感受KEVA积木搭建的奇妙;后者是小组作完成,初步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二、搭桥二部曲——又见KEVA,完成规定木桥 在搭建简易木桥的尝试后,学生对KEVA的认识更深了,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于是我们提高了搭建要求:1.小组作,搭建一座不低于30cm的桥。
2.尽量做到美观坚固。
3.活动时间二十分钟。
从学生的认知来说,他们对桥并不陌生,但是却不够了解。
为了让活动更加有效,我们先让学生交流对桥的已有认知,然后播放关于桥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抓住桥的特点。
在对桥的认识进行了新的建构以后,学生才动手进行搭建。
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每一个小组都轰轰烈烈。
定格的画面中,有作有争执,有讨论有实践,一切看起来那么顺利。
可遗憾的是,当时间到了的时候,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因为按要求完成的只有两个小组。
原因是什么?我们给每个小组发了任务单,写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
,我们共同进行了活动小结,原来主要是因为小组协作。
成功的小组,各成员能在动手搭建前进行初步的规划和分工,避免时间的浪费和无效的实践过程。
反之,失败的小组成员因为事先没有商量好而导致中途返工,浪费了人力和时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
三、搭桥三部曲——再遇KVVA,感受木桥建筑 随着与KEVA积木的深入接触,学生的活动热情愈发高涨,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讨论下一次的搭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挖掘桥的话题,想要在建筑的基础上增添艺术美和文化内涵。
于是,我们将目光落脚在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艺术上。
首先,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交流从中得到哪些信息,说说对自己搭建桥作品有什么启示。
接着,小组作进行搭建,作品中必须体现起码一条视频中捕捉到的信息。
,小组进行展示,介绍桥梁建筑作品。
这一次的课堂依然很热闹,但我们发现,学生的小组作变得有序起来,搭建时也具有时间观念,会注意搭建的速度,同时关注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性。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大部分小组在搭建时选择了廊桥的形式。
学生在交流中说,是因为视频提到了我国古代桥建筑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廊桥又叫风雨桥,可以让人们遮风挡雨,所以他们也想要赋予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属性,也希望将来如果自己当了建筑工程师,能让更多的人有休的地方。
看起来简凡的KEVA木条,在大家的手中可以成为任何一种可能。
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团队的力量,向旁人诉说着潜藏于其中的细节。
这样的课堂,不仅上演着建筑的梦想,更能成为思维碰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