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圆雕玉人欣赏

1年前 (2024-04-22)
汉代圆雕玉人欣赏会同也 在两汉的四百年里,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1—前87)有着重要地位。
那时,疆域辽阔,国立鼎盛,中国开始闻名于世,玉的使用和制作工艺也繁荣和精湛。
尽管玉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出现,以后各个时期均有继承和发展,只是在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有所差异。
有如:玉人头、玉覆面、玉人等。
相比这些,汉代玉人受浪漫瑰奇的楚文化的熏陶和当时社会风俗的影响,它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 。
玉舞人题材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出现,数量极少,而到了汉代,玉舞人在贵族妇女的佩饰别盛行,并且成为汉代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玉佩饰之一,汉代之后此类题材不再多见。
汉代玉舞人存世很多,有圆雕,有片状,有双人,有单人,有镂空,有线刻,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玉舞人的形制实乃惊人地相似—均为长裙曳地,长袖飘舞过顶,一甩向身侧,作“翘袖折腰”状。
汉代玉舞人形制上的近似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研究的现象。
它既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同玉舞人本身造型形式上的传承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作为系于腰间的佩饰功能的制约。
首先,袖舞风靡汉代是佩饰中专以袖舞,而不是其他舞种作为造型的原因;其次,为便于长时间佩于腰间,其形象必要具有相当的紧凑感和整体感,“ 翘袖折腰”的经典姿态即富动态,形式上又非常整练,是最为理想的佩饰纹样;,就是汉代对战国玉舞人造型的继承和延续,使这一姿态进一步程式化、规范化,汉代玉舞人形制也由此逐步固定下来,成为时人恒久的审美对象。
圆雕玉舞人 下面一组玉人图是2010年西安市长安区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现藏 西安博物院。
两个玉舞人并排而立,均眉清目秀,身材修长,内穿多层长袍并着长裤,外穿长袖曲裾深衣,腰系两条宽绢带,双脚穿翘头履。
主要采用立体圆雕技法,还采用镂空透雕和细线阴刻技法,生动表现了跳舞时的瞬间姿态,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明确出土记录的形体的圆雕玉舞人。
左侧玉舞人高10.5厘米,右侧玉舞人高10.2厘米,两者皆下宽7.8厘米,衣摆厚度6.1厘米。
玉舞人采用圆雕技法,联袂并肩伫立,眉目清秀,细鼻梁,小嘴,身材修长,婀娜多姿。
头上长发圆盘,发辫自然下垂,嘴角露出恬淡的微笑。
内穿多层长袍并着长裤,外穿长袖曲裾深衣,腰系两条宽绢带,并接有很长的衣襟在身上缠绕数道,长摆曳地。
下摆分别裁成大小不同的4个尖角,上广下狭,宛若燕尾。
脚穿翘头履。
玉工地捕捉并生动表现了跳舞时的瞬间姿态。
粗阴刻线展现大形,以细阴刻线勾勒细部,细阴刻线采用游丝毛雕技法,以摆动的裙角表现出舞蹈时衣摆自然飘扬的状貌,充满了舞蹈的动感,显得飘逸浪漫,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
它是迄今发现的有明确出土记录,形体,而且是两件相连的俏色立体圆雕玉舞人。
其出自杜陵,应是汉宣帝的御用之物。
它是汉代宫廷最为流行的“翘袖折腰之舞”生动写照,也是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妇女服饰以及舞蹈史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这对玉舞人为什么当初也会出现在陵园建筑物中呢?可能的答案有三种:一是这一对玉舞人是汉宣帝生前十分喜爱的玉器,二是纯粹是一种摆设,三是这对玉舞人是汉宣帝和他的后妃。
第二种可能性最小,不缺精美的玉器,如果纯粹为了摆设,没必要在祭祀场所放上一对舞人。
第三种可能性也不大,因类似的圆雕玉舞人时有发现,关于这一点我们把杜陵出土的玉舞人与本文另外几件玉舞人一起看一下就明白了。
对比可见,这些玉人的发型、脸型、衣着、动作都有相似这处,所以第三种可能性不存在。
那么,答案应该就是种可能性,这对玉舞人是汉宣帝生前十分喜爱的玉器。
作为一代中兴英主,为什么会对一对玉舞人情有独衷呢?也许,这对玉舞人身上就有汉宣帝和他的发妻许平君在民间生活时的影子。
在许平君被毒死后,汉宣帝应该会常常独自凝视这对玉舞人,回忆过眼的往事,追忆他的发妻许平君。
上图为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昧墓现世的西汉圆雕玉舞人。
其穿着右衽的长袖衣裙,扭腰曲膝,右手将袖子甩向后侧,左手则置于脑后,长袖拖地,如载歌载舞一般,袖口与下摆都以线雕出卷云纹。
整件玉器雕工十分简洁,体态生动,彰显出大道简、遗形取的创作风格,是汉朝传世玉舞人中十分少见的圆雕佳作。
下图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玉仕女,高4.9厘米、宽1.3厘米,和田白玉。
简洁温润又飘逸。
  下图是汉代白玉人夫妇带红沁。
高14厘米、宽9.5厘米。
, 下图为09年11月北京瀚海中国玉器专场拍卖会拍出的汉代跽坐吏玉灯。
下图为咸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西汉羊脂白玉圆雕骑马羽人,高7厘米,长8.9厘米。
目前有明确考古记录或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圆雕玉羽人比较少。
汉代帝王将相樊哙冠玉人:   一组玉舞人: 这一组收藏于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的汉代官俑,均由和田白玉制成,玉的莹润,恰恰衬出了女性的柔美。
她们的动作,显然是在跳曼妙的长袖舞。
汉代是乐舞的繁荣时期,长袖舞是宫廷中常见的舞蹈,后来演化为“水袖”,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虽同为“长袖舞”,“折腰舞”,若你仔细看去,她们的舞姿也不尽相同。
手与手的位置高低,甩袖扭胯的弧度大小,并膝还是分足,姿态各一。
有的端庄娴雅,有的洒脱奔放,有的妩媚嫣然。
看着这些美人俊秀的面孔,玉臂一扬举,一垂拂,翘袖折腰的姿态,身为今人的我们,是否听到了那或急或缓的鼓点,绕梁三日的编钟?她一旋身,一回首,绛朱唇含笑,水滴眼含情,盈盈秋波中,又蕴了多少心事?“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宋人的词是否描绘了汉时的你?不禁想起春秋时期的西施,“响履舞”一起沉鱼落雁;西汉时的飞燕皇后,身轻如羽“掌中轻”,挽指扬眉间,你敢说她们没有动过一丝真情?从这一个个玲珑剔透的玉舞人身上,我们可以一窥当时舞蹈的风貌。
虽然今人对这些舞式的出处说法不一,有说楚舞,有说郑舞,有说中原风格的……但不管如何,这些美仑美奂的古典舞蹈,对后世的舞蹈乃戏曲动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表飞縠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她们展现了如此美妙的一面,想当年,又抛洒了多少青春的汗与泪? 西汉玉人一对: 汉代出土玉人多以小件片雕的各式舞人造型居多,此类较大体型、成对出现,拱手站立的立体圆雕非常罕见,其造型多见于汉代的彩绘陶俑、木俑。
这对立俑白玉带褐皮,小处沁斑。
两玉人五官清秀,面容祥和,高矮略有差。
均著右衽深衣,腰系绅带,典型的汉服传统。
一人盘髻小辫,一人垂髮长辫,双手拢袖于腰腹前。
此器雕琢简练细腻,刀法粗犷遒劲,颇具韵。
汉墓出土的圆雕玉人:下图为满城汉墓出土的西汉跽坐玉人,高5.4厘米,和田白玉。
下图为咸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西汉和田羊脂白玉圆雕玉俑头。
东汉玉雕说唱舞人,高10.4厘米。
青色玉质,部分受沁。
舞人头上有三角形花冠,头微微转左,高鼻小眼,浓眉尖胡,脑门上布满三道皱纹,上半身坦露,下半身着长裤,裤口肥大,右脚而立,左脚屈膝,左右手分别于身体前后,右手持一小鼓,张嘴露舌,犹如起舞说唱,姿态优美,妙趣横生。
汉代王宫贵族喜爱音乐、舞蹈、杂技等表演活动,类似的杂技及舞蹈场面在东汉画像石、砖和墓室壁画中较为多见。
2016年4月5日,邦瀚斯2016春季拍卖“温玉物华——思源堂藏中国玉器” 举槌,其中,这件东汉玉雕说唱舞人以3148万港元成交。
  下图是汉代白玉舞人抚琴带青铜沁。
高13厘米、宽10厘米。
下图为汉代白玉说唱人物,高6.5cm。
玉人头部微微前倾,挺胸收腹,右手执一小鼓,手指清晰可辨,双手半举腰部作击鼓表演状,双腿并膝向右作半蹲状。
成交价1,888,000RMB。
汉代玉跪人,嘉德2016春拍。
汉代圆雕玉立人,嘉德2016春拍。
收藏大家保罗·辛格一直痴迷收藏中国古董,下图是他收藏的汉代早期圆雕玉人。
他收藏的60件中国古董,每一件古董都很精美。
下图西汉玉人俑一组 汉、唐雕塑堪称我国雕塑史上的高峰,其雕塑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优,特点之博大精深都居于我国历史之首。
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发展的不同理解,促进着汉唐佛像雕塑自身发展特点。
汉唐的长期统一发展为佛像 雕塑的出现到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丝绸之路把佛像引入我国,随之佛像的工艺发展在汉朝进入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印度佛教文化在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逐步深入到汉地,最初佛教文化与汉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两种文化经过不断的碰撞与融,被广泛接受。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佛像也逐渐成为了贵族与皇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佛像雕塑艺术被广泛流传开来。
同时,汉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佛像的雕塑艺术,使其成为一种新的雕塑艺术形式。
汉代玉雕观音立像:这种大尺寸、姿态优美、态自若优雅、线条劲秀绝伦,和田白玉圆雕的观音立像十分罕见。
看到这樽观音雕像,使人联想到东晋顾恺之《洛赋图》中人物造型特征。
《洛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殊道”无从结而惆怅分离。
《洛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赋图》卷为设色绢本。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赋图》被认为是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汉代佛像雕塑艺术一般运用大写意手法;雕刻自然、随石形,气势饱满,形态夸张;其特点生动富有魅力。
在多种雕塑艺术中,有一种为“体量”的正形空间雕刻法,雕刻出的佛像外形生动,能体现真切的佛像的内在精气质和情感。
佛像雕塑为三度空间造型艺术,古代的工匠们用其精湛的艺术手段,把佛像雕刻出有生且充满活力的形态,突出雄浑、凝重、博大的气魄造型特征。
复杂而丰富的人物态与情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其刀法简洁、有力、生动,气势雄浑。
而且汉代雕塑艺术还在刻画人物状态上,注重刻画人物形态和韵,强调与情并重,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的佛窟不仅留下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同时展现了其雕刻技法的娴熟,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乡情。
此像仪容端庄,温婉秀丽,姿态典雅。
长眉细目,秀美温婉,腰肢略右扭,上身左倾,姿态轻松自如,婀娜多姿。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王朝,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历时400多年。
汉代的历史经过西汉(前206~8)、新莽(9~25)与东汉(光武帝献帝,25~220)三个阶段。
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还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
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圆雕人物、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
唐 夹纻干漆菩萨头像 2017年4月3日 • 苏富比:人間異珍︰奇•趣唐 夹纻干漆菩萨头像43.3 公分,17 英寸来源:日本旧藏估价:18,000,000 — 25,000,000 HKD成交价:21,700,000 HKD 菩萨佛相庄严尊贵,感染人心,再现佛说之美臻善。
艺匠巧以夹纻干漆妙制菩萨头像,面容静美祥和,钟灵秀雅,非他法能及。
夹纻技法造像不仅灵活,且气韵生动,栩栩如真,棱角分明而曲弧婉柔圆润,再现菩萨圣严、智慧与慈悲。
唐代佛教盛行,深入社会各阶层。
帝王崇佛,大兴寺院,僧人倍得礼遇,免税免徭役,促使僧人数目快速扩张,公元840年间虽有毁佛政策,但为时甚短,无法抑止佛教于中国各地传扬。
在此同时,完全中国化的佛教造像艺术随之诞生。
虽于一世纪以前,中原已见佛教造像,虽逐渐摆脱希腊、印度、中亚风格影响,风格仍较形式化。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风格自然写实,面貌逼真灵动,姿态柔软,属中国雕塑艺术之高发展。
此菩萨头像应造于盛唐玄宗一朝(公元712-756年),情气韵巧妙如生,佛慈悲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