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冀南走出的军中劲旅——386旅新1团
1年前 (2024-04-22)
从冀南走出的军中劲旅——386旅新1团我的第四团 从冀南走出的军中劲旅——386旅新1团 在中国人民军史,以及著名将帅朱德、彭德怀。
刘伯承、陈赓、许世友、王近山、张贤约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中,均记载着八路军129师386旅新1团(后改为16团)勇猛顽强、纵横驰奔、屡建奇功的英勇事迹。
这支英勇部队于抗战初期在冀南创建时,就是由隆平(今隆尧)县冀南抗日游击模范支队和冀县、宁晋、巨鹿、任县等几个县的游击队整编建立的。
冀南抗日游击队成立,点燃当地抗日烽火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0月12日,日军相继侵占隆平、尧山两县(1947年两县并为隆尧县)县城。
国民县政府闻讯带领保安团弃城而逃。
日军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趁此混乱之际,隆平县南部和任县、尧山交界一带土匪蜂起,趁火打劫。
广大人民群众陷于国破家亡、暗无天日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时,中共隆平县委张子政和霍子瑞、李维栋、王群等人组建的冀南地区支抗日武装一冀南抗日游击队,于10月23日在城南柏舍村宣告成立,并于10月29日成功袭击了日军设在尧山县山口的军用仓库,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
这是中国共产领导的全民族抗日斗争在冀南地区向日寇打响的枪。
386旅攻克榆社据点 消息传出,隆平、尧山两县人民群情振奋,不少青年报名参加游击队,队伍很快由创建初期的21人发展到100多人。
紧接着游击队在北辛庄收缴了国民53军撤退时留下的一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收编了大曹庄、渠家庄、白木、枣林庄等村的自卫武装,在县城东北部建立了以殷(家庄)、马(家庄)、曹(家庄)、渠(家庄)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
控制了隆平、尧山、柏乡交界地带20多个村庄,成为冀南游击队发展壮大的根据地。
在此期间,隆平县委和游击队还派出霍子瑞、王群二位同志,越过敌人严密封锁的平汉铁路,到太行山区皇寺找到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司令员张贤约,向他汇报了隆平县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的情况,并请求八路军首长选派干部到隆平领导抗日。
张贤约向129师首长汇报后不久,熊得如、冷赤哉、王金林三位八路军干部被派到隆平整编、训练游击队。
12月初,129师又派出以孙继先队长、胥光义为的挺进队到达隆平县的魏家庄。
孙、胥二位首长听取了张子政、霍子瑞关于隆平抗日情况的汇报,对隆平的抗战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名冀南抗日游击队为“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任张子政为支队长,熊得如为支队。
在挺进队的帮助下,隆平县委和游击队收复了隆平县城,建立了冀南地区个抗日政权——隆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战委会,推动了全县抗日斗争的开展。
在此期间,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还配含挺进队和以陈再道司令员的东进纵队,连续作战,收编、剿除了以任县环水村为中心的任县、隆平、尧山结地带的多股土匪,滏西抗日根据地开始建立起来。
随着八路军的到来和抗日宣传的深入开展,隆平、尧山一带掀起了参军抗日热潮。
众多热血青年请缨杀敌,报国疆场,很多区、村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局面。
在隆平县,城内的四关四甫及城郊村韩庄有近百人参加了游击队和八路军。
其中北甫村就有崔哲(原名崔福善,建国后任北京外贸学院委副)。
程景春兄弟4人、赵如章等十余名青年。
隆尧镇丘底村农民董天求及其两个儿子董兰怀、董兰芬,在村边捡到了国民军队溃退时丢弃的一门大炮,就拉回家中拆开琢磨,弄清了发射原理和操作方法。
游击支队建立后他和儿子拉着大炮参加了队伍,张子政等支队领导见到大炮非常高兴,决定成立炮连,任董天求为炮连长。
后来这支炮连在剿匪和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86旅长陈赓大将 尧山县郭贾村的阎长林,听到隆平县成立抗日游击队的消息后,立即于1937年10月投奔到隆平,加入了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早期的游击队战士。
由于其作战机智勇敢,从战士、班长、排长成长为三八六旅特务连副连长。
解放战争时期,被选拔为毛主席的警卫排长。
建国初期,任毛主席的卫士长。
其后不久,尧山县南小河村的刘汉杰、陈殿文、吴海江、尚小辰,虎中村的王灿章、赵成钢,尚村的赵文仲,店头村的李地动,北楼村的冯化雨,南寺庄村张锡庆,尧张村的张九鼎、张彦昌;小学教员张子敬、刘兆雄,职业学院学生张宏一、关梦舟、徐文林等等一批批热血青年也都纷纷加入了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东纵团)。
这些青年的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特别是刘汉杰、王灿章当时年仅十二、三岁,被称为学生、少年。
这些尧乡子弟初生牛犊不怕虎,作战勇敢顽强,进步很快。
后来,刘汉杰成为津浦支队孙继先司令员的警卫员,尚小辰成为陈赓旅长的警卫员。
1938年3月间,由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主持,将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任县独立营和附近几支游击队整编为东进纵队团,团部设在邢家湾,团长程启光,在滏西开展抗日斗争。
整编为386旅新1团,成为抗日名将陈赓的麾下 1938年8月1日,部队进行第二次整编。
由三八六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主持,将东纵一团、东纵二支队、东进支队编,名为三八六旅新一团,团长程启光,政治委员夏祖盛。
杨春雨、张子政、唐荣钱、熊德如等6人,分任各营营长和教导员。
部队整编后,新1团按照129师和旅部首长的令,继续挥师南进,转战于冀南、太行、豫北一带。
8月下旬,张子政受程启光团长的委派到安阳当县长。
在此前后,东进纵队和冀南区委,按照中央和129师首长关于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陆续将游击支队中的一些地方干部张子芥、霍子瑞、李吉平、夏秋刚、史子荣等人选派到滏西各县工作。
后来,这几位同志先后成为尧山、隆平、任县、巨鹿、柏乡、南和等县的县(工)委或抗日县长,肩负起了领导当地抗日斗争的重任。
1939年2月,新一团次跟随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打仗,就创造了平原地区诱伏战的典型战例——香城固战斗。
在这次战斗中,新一团在陈赓旅长的亲自部署、指挥和八路军传奇将领、副旅长许世友的亲自率领下,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同鬼子拼刺刀、拼手榴弹,被朱德总司令赞誉为“模范青年团”,后被八路军前方总部正式授予“朱德模范青年团”的光荣称号。
隆尧籍指战员张宏一、关梦舟、冯化雨等,都在其回忆录或个人传记中,记录了这次战斗经过。
新一团团长丁思林 改编为386旅16团,打响百团大战枪 1940年6月,晋冀鲁豫部队统一编制,新一团改编为三八六旅十六团,参加开辟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
浮山战斗结束后,三八六旅即在山西屯留、沁源一带休整。
在此,晋冀鲁豫部队统一编制,6月7日,陈赓旅长宣布师部令:“新一团名为三八六旅第十六团”。
1940年8月11月,十六团参加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
8月20日,十六团攻克了正太铁路上的芦家庄车站,并炸毁车站附近的铁路大桥。
隆尧籍多名战士参加了此次战斗。
张宏一和阎长林(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毛主席的警卫排长),在执行炸桥任务时,被随军记者拍了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0月30日,十六团参加了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指挥的关家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在武乡县关家垴地区将日军冈崎大队500余人包围,血战两日,与日军肉搏拼杀,反复争夺阵地,最终歼敌400余人。
残余敌人向辽县逃窜。
战斗中,谢家庆团长光荣牺牲。
1943年,国民反动派掀起第三次,胡宗南部调集大批部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准备闪击延安。
当此紧急关头,中央军委急令三八六旅旅长王近山率十六团奔赴延安,保卫中央。
10月22日,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十六团突破重围,进抵洪洞县韩略村以南八里处的南北卦地宿营。
在听取地方干部汇报时,获悉临汾日军可能东进,随即设伏于临汾以东韩略村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闻名中外的韩略村伏击战,将日军一个分队和“日军战地观摩团”共240人全部歼灭,其中包括日军少将旅团长1人,大佐联队长6人,少尉以上军官120人。
迫使日军慌忙调回进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力,增缓临汾地区,打乱了敌人的“扫荡”部署。
太行纵队首长获悉韩略村大捷后,专门发来嘉奖电。
毛主席对这次战斗也屡屡夸奖,在王近山率领十六团到达延安不久,就接见并表扬了王近山。
这次战斗,前些年被编入在全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其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李云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那些可敬可爱的英雄群体原型中,就有我们光荣的冀南子弟。
16 团团长谢家庆 编入晋绥联防军新4旅,拱卫延安 1943年11月,十六团奉进驻陕甘宁边区,编入晋绥联防军新四旅。
1943年11月中旬,十六团进入陕甘宁边区。
1944年2月,奉上级令,十六团和随后入陕的七七一团、二十五团编为晋绥联防军新四旅。
旅长王近山、徐立清、副旅长张贤约、副兼政治部主任黄振堂。
不久杨得志、邓华率领的教导旅、第二旅也来到边区。
三个部队分别驻扎在甘泉县和鄜县,担负保卫延安南大门的任务。
1945年7月28日,十六团参加了爷台山反击战。
会同三五八旅和教导一、二旅等部队,向进攻爷台山的国民军队邓宝珊部进行反击。
在这次战斗中,王近山率领十六团再次担任主攻。
敌军凭借天险和坚固的明碉暗堡,向我军猛烈还击。
突击队员一批倒下,又一批踩着战友的血迹冲上去。
几经反复,终将爷台山守敌全部歼灭。
随之各参战部队乘胜扩大战果。
于8月1日将入侵陕甘宁关中地区之敌歼灭其大部,赶了出去,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夺取关中地区,进而占领延安的美梦。
这次战斗,十六团和各参战部队都打得十分英勇。
毛主席对爷台山战斗给予高度评价。
爷台山战斗胜利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勇的16团继续留在陕北,拱卫革圣地延安。
1947年3月,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25万力,向陕北解放区大举进犯,企图侵占延安,打击中共中央首脑机关,消灭西北。
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在机动中消灭敌人。
3月3日4日,16团参加了阻击胡宗南部48旅的西华池战斗。
16团负责从东南方向攻击西华池之敌。
担任主攻的2连指导员关梦舟、3连指导员郝风林都是隆尧人。
3月3日夜间2、3连向敌人阵地发起攻击。
战斗中,2连指导员关梦舟英勇负伤,仍坚持战斗,被强行送往营救护所。
3连指导员郝风林带领一个排从2连右翼穿过朝敌发起猛攻,发现一大院内有电台天线,立即率部冲入大院。
经一阵厮杀,将敌全歼,缴获电台一部,俘电台台长以下数十人。
待两个排进来后,连续又占领四座大院。
此次战斗击毙敌旅长何奇以下官498名,击伤敌副旅长及以下官209名,俘敌营长及以下官648名,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延滞了胡宗南进攻边区的部署,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称赞,在16团的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撤离延安的前夕,经16团老战士、毛主席的警卫排长阎长林反映旅团老领导渴望见到主席的心情,毛主席接见了新4旅和16团领导,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撤离延安的意义,以及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
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并预言,“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会回到延安来的。
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谈话,给了16团全体指战员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使大家很快打消了疑虑,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勇气和必胜信心。
在毛主席的精心部暑和彭德怀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16团先后参加了九股山阻击战、延安保卫战、青化砭战斗、羊马河战斗、蟠龙战役、沙家店战役、宜川战役。
在各次战役战斗中,16团将士以勇猛顽强、一往无前的精攻克了敌军一个个堡垒和阵地,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为保卫和收复延安,粉碎国民胡宗南部队对陕北的大规模进犯,立下了赫赫战功。
延安收复后及全国解放初期出反映16团9连参加九股山阻击战英勇事迹的歌剧《九股山),就是根据隆尧籍16团9连指导员董香森的回忆创作的,成为最早宣传16团的文艺作品。
16团团长程悦长少将 改编为一野第6军17师50团,进军新疆 1949年1月,全军部队统一整编,16团被改编为中国人民野战军第6军17师50团。
5月,我军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敢于抵抗的国民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的令,向甘、宁、青、新进军,追击残敌。
50团参加了解放西安、兰州的战役。
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50团担负着主攻兰州咽喉要道皋兰山主峰营盘岭的任务。
经过56个小时的激战,50团攻占了营盘岭,荣立重大战功。
野战军在解放兰州之后,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分三路向西宁、银川和新疆进军。
50团所在的中路大军冒着高原风沙,翻越祁连山和乌鞘岭,解放武威。
9月22日,50团与由西宁出发翻越祁连山的兄弟部队在张掖会师。
尔后齐头并进于9月25日解放酒泉、嘉峪关两城和玉门油矿。
同日新疆国民警备司令部陶峙岳通电宣布起义,新疆宣布和平解放。
2军、6军组成1团在王震司令员带领下进军新疆。
10月5日,50团参加进军新疆典礼。
10月20日向新疆进军。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
50团人员大体分了四个方向,一部分转到伊犁地方工作,成为伊犁地区开辟新事业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一部分调兰州参加组建空军部队部分到了国防步12团;大部分人到了50农场,成为一手拿拿镐的军垦战士。
入疆后,继续在部队工作的隆尧籍指战员关梦舟、张功甫、董香森等同志,征尘未洗又投入到新的保卫国防、保卫的人民共和国的战斗之中。
几年间分别被提拔为团、师参谋长、团长,多次率领部队支援地方生产建设,参加围剿乌斯满等大小匪徒的战斗,为人民立下了新的战功,并成为这支英勇部队从冀南走到新疆全程的历史见证人。
匪首乌斯满的儿子谢尔德曼在投诚后,提出要面见曾使自己闻风丧胆打过两年交手的17师首长和50团团长张功甫,称张为“巴鲁图”(英雄) 从1937年10月23日冀南抗日游击队诞生,到1949年50团挥师入疆,在长达13年的滚滚硝烟中,这支创建初期仅有20余人的地方武装,已成长为八路军和人民中一支英勇部队。
在多年的征战中,我英勇的冀南子弟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团结战斗,前仆后继,立下了一次次不朽战功,谐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
尧山巍巍,滏水滔滔。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成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战功的冀南子弟,你们是家乡人民心中永远的荣光! 16团团长袁学凯少将
刘伯承、陈赓、许世友、王近山、张贤约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中,均记载着八路军129师386旅新1团(后改为16团)勇猛顽强、纵横驰奔、屡建奇功的英勇事迹。
这支英勇部队于抗战初期在冀南创建时,就是由隆平(今隆尧)县冀南抗日游击模范支队和冀县、宁晋、巨鹿、任县等几个县的游击队整编建立的。
冀南抗日游击队成立,点燃当地抗日烽火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0月12日,日军相继侵占隆平、尧山两县(1947年两县并为隆尧县)县城。
国民县政府闻讯带领保安团弃城而逃。
日军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趁此混乱之际,隆平县南部和任县、尧山交界一带土匪蜂起,趁火打劫。
广大人民群众陷于国破家亡、暗无天日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时,中共隆平县委张子政和霍子瑞、李维栋、王群等人组建的冀南地区支抗日武装一冀南抗日游击队,于10月23日在城南柏舍村宣告成立,并于10月29日成功袭击了日军设在尧山县山口的军用仓库,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
这是中国共产领导的全民族抗日斗争在冀南地区向日寇打响的枪。
386旅攻克榆社据点 消息传出,隆平、尧山两县人民群情振奋,不少青年报名参加游击队,队伍很快由创建初期的21人发展到100多人。
紧接着游击队在北辛庄收缴了国民53军撤退时留下的一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收编了大曹庄、渠家庄、白木、枣林庄等村的自卫武装,在县城东北部建立了以殷(家庄)、马(家庄)、曹(家庄)、渠(家庄)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
控制了隆平、尧山、柏乡交界地带20多个村庄,成为冀南游击队发展壮大的根据地。
在此期间,隆平县委和游击队还派出霍子瑞、王群二位同志,越过敌人严密封锁的平汉铁路,到太行山区皇寺找到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司令员张贤约,向他汇报了隆平县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的情况,并请求八路军首长选派干部到隆平领导抗日。
张贤约向129师首长汇报后不久,熊得如、冷赤哉、王金林三位八路军干部被派到隆平整编、训练游击队。
12月初,129师又派出以孙继先队长、胥光义为的挺进队到达隆平县的魏家庄。
孙、胥二位首长听取了张子政、霍子瑞关于隆平抗日情况的汇报,对隆平的抗战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名冀南抗日游击队为“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任张子政为支队长,熊得如为支队。
在挺进队的帮助下,隆平县委和游击队收复了隆平县城,建立了冀南地区个抗日政权——隆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战委会,推动了全县抗日斗争的开展。
在此期间,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还配含挺进队和以陈再道司令员的东进纵队,连续作战,收编、剿除了以任县环水村为中心的任县、隆平、尧山结地带的多股土匪,滏西抗日根据地开始建立起来。
随着八路军的到来和抗日宣传的深入开展,隆平、尧山一带掀起了参军抗日热潮。
众多热血青年请缨杀敌,报国疆场,很多区、村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局面。
在隆平县,城内的四关四甫及城郊村韩庄有近百人参加了游击队和八路军。
其中北甫村就有崔哲(原名崔福善,建国后任北京外贸学院委副)。
程景春兄弟4人、赵如章等十余名青年。
隆尧镇丘底村农民董天求及其两个儿子董兰怀、董兰芬,在村边捡到了国民军队溃退时丢弃的一门大炮,就拉回家中拆开琢磨,弄清了发射原理和操作方法。
游击支队建立后他和儿子拉着大炮参加了队伍,张子政等支队领导见到大炮非常高兴,决定成立炮连,任董天求为炮连长。
后来这支炮连在剿匪和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86旅长陈赓大将 尧山县郭贾村的阎长林,听到隆平县成立抗日游击队的消息后,立即于1937年10月投奔到隆平,加入了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早期的游击队战士。
由于其作战机智勇敢,从战士、班长、排长成长为三八六旅特务连副连长。
解放战争时期,被选拔为毛主席的警卫排长。
建国初期,任毛主席的卫士长。
其后不久,尧山县南小河村的刘汉杰、陈殿文、吴海江、尚小辰,虎中村的王灿章、赵成钢,尚村的赵文仲,店头村的李地动,北楼村的冯化雨,南寺庄村张锡庆,尧张村的张九鼎、张彦昌;小学教员张子敬、刘兆雄,职业学院学生张宏一、关梦舟、徐文林等等一批批热血青年也都纷纷加入了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东纵团)。
这些青年的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特别是刘汉杰、王灿章当时年仅十二、三岁,被称为学生、少年。
这些尧乡子弟初生牛犊不怕虎,作战勇敢顽强,进步很快。
后来,刘汉杰成为津浦支队孙继先司令员的警卫员,尚小辰成为陈赓旅长的警卫员。
1938年3月间,由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主持,将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任县独立营和附近几支游击队整编为东进纵队团,团部设在邢家湾,团长程启光,在滏西开展抗日斗争。
整编为386旅新1团,成为抗日名将陈赓的麾下 1938年8月1日,部队进行第二次整编。
由三八六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主持,将东纵一团、东纵二支队、东进支队编,名为三八六旅新一团,团长程启光,政治委员夏祖盛。
杨春雨、张子政、唐荣钱、熊德如等6人,分任各营营长和教导员。
部队整编后,新1团按照129师和旅部首长的令,继续挥师南进,转战于冀南、太行、豫北一带。
8月下旬,张子政受程启光团长的委派到安阳当县长。
在此前后,东进纵队和冀南区委,按照中央和129师首长关于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陆续将游击支队中的一些地方干部张子芥、霍子瑞、李吉平、夏秋刚、史子荣等人选派到滏西各县工作。
后来,这几位同志先后成为尧山、隆平、任县、巨鹿、柏乡、南和等县的县(工)委或抗日县长,肩负起了领导当地抗日斗争的重任。
1939年2月,新一团次跟随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打仗,就创造了平原地区诱伏战的典型战例——香城固战斗。
在这次战斗中,新一团在陈赓旅长的亲自部署、指挥和八路军传奇将领、副旅长许世友的亲自率领下,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同鬼子拼刺刀、拼手榴弹,被朱德总司令赞誉为“模范青年团”,后被八路军前方总部正式授予“朱德模范青年团”的光荣称号。
隆尧籍指战员张宏一、关梦舟、冯化雨等,都在其回忆录或个人传记中,记录了这次战斗经过。
新一团团长丁思林 改编为386旅16团,打响百团大战枪 1940年6月,晋冀鲁豫部队统一编制,新一团改编为三八六旅十六团,参加开辟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
浮山战斗结束后,三八六旅即在山西屯留、沁源一带休整。
在此,晋冀鲁豫部队统一编制,6月7日,陈赓旅长宣布师部令:“新一团名为三八六旅第十六团”。
1940年8月11月,十六团参加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
8月20日,十六团攻克了正太铁路上的芦家庄车站,并炸毁车站附近的铁路大桥。
隆尧籍多名战士参加了此次战斗。
张宏一和阎长林(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毛主席的警卫排长),在执行炸桥任务时,被随军记者拍了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0月30日,十六团参加了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指挥的关家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在武乡县关家垴地区将日军冈崎大队500余人包围,血战两日,与日军肉搏拼杀,反复争夺阵地,最终歼敌400余人。
残余敌人向辽县逃窜。
战斗中,谢家庆团长光荣牺牲。
1943年,国民反动派掀起第三次,胡宗南部调集大批部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准备闪击延安。
当此紧急关头,中央军委急令三八六旅旅长王近山率十六团奔赴延安,保卫中央。
10月22日,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十六团突破重围,进抵洪洞县韩略村以南八里处的南北卦地宿营。
在听取地方干部汇报时,获悉临汾日军可能东进,随即设伏于临汾以东韩略村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闻名中外的韩略村伏击战,将日军一个分队和“日军战地观摩团”共240人全部歼灭,其中包括日军少将旅团长1人,大佐联队长6人,少尉以上军官120人。
迫使日军慌忙调回进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力,增缓临汾地区,打乱了敌人的“扫荡”部署。
太行纵队首长获悉韩略村大捷后,专门发来嘉奖电。
毛主席对这次战斗也屡屡夸奖,在王近山率领十六团到达延安不久,就接见并表扬了王近山。
这次战斗,前些年被编入在全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其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李云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那些可敬可爱的英雄群体原型中,就有我们光荣的冀南子弟。
16 团团长谢家庆 编入晋绥联防军新4旅,拱卫延安 1943年11月,十六团奉进驻陕甘宁边区,编入晋绥联防军新四旅。
1943年11月中旬,十六团进入陕甘宁边区。
1944年2月,奉上级令,十六团和随后入陕的七七一团、二十五团编为晋绥联防军新四旅。
旅长王近山、徐立清、副旅长张贤约、副兼政治部主任黄振堂。
不久杨得志、邓华率领的教导旅、第二旅也来到边区。
三个部队分别驻扎在甘泉县和鄜县,担负保卫延安南大门的任务。
1945年7月28日,十六团参加了爷台山反击战。
会同三五八旅和教导一、二旅等部队,向进攻爷台山的国民军队邓宝珊部进行反击。
在这次战斗中,王近山率领十六团再次担任主攻。
敌军凭借天险和坚固的明碉暗堡,向我军猛烈还击。
突击队员一批倒下,又一批踩着战友的血迹冲上去。
几经反复,终将爷台山守敌全部歼灭。
随之各参战部队乘胜扩大战果。
于8月1日将入侵陕甘宁关中地区之敌歼灭其大部,赶了出去,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夺取关中地区,进而占领延安的美梦。
这次战斗,十六团和各参战部队都打得十分英勇。
毛主席对爷台山战斗给予高度评价。
爷台山战斗胜利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勇的16团继续留在陕北,拱卫革圣地延安。
1947年3月,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25万力,向陕北解放区大举进犯,企图侵占延安,打击中共中央首脑机关,消灭西北。
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在机动中消灭敌人。
3月3日4日,16团参加了阻击胡宗南部48旅的西华池战斗。
16团负责从东南方向攻击西华池之敌。
担任主攻的2连指导员关梦舟、3连指导员郝风林都是隆尧人。
3月3日夜间2、3连向敌人阵地发起攻击。
战斗中,2连指导员关梦舟英勇负伤,仍坚持战斗,被强行送往营救护所。
3连指导员郝风林带领一个排从2连右翼穿过朝敌发起猛攻,发现一大院内有电台天线,立即率部冲入大院。
经一阵厮杀,将敌全歼,缴获电台一部,俘电台台长以下数十人。
待两个排进来后,连续又占领四座大院。
此次战斗击毙敌旅长何奇以下官498名,击伤敌副旅长及以下官209名,俘敌营长及以下官648名,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延滞了胡宗南进攻边区的部署,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称赞,在16团的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撤离延安的前夕,经16团老战士、毛主席的警卫排长阎长林反映旅团老领导渴望见到主席的心情,毛主席接见了新4旅和16团领导,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撤离延安的意义,以及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
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并预言,“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会回到延安来的。
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谈话,给了16团全体指战员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使大家很快打消了疑虑,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勇气和必胜信心。
在毛主席的精心部暑和彭德怀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16团先后参加了九股山阻击战、延安保卫战、青化砭战斗、羊马河战斗、蟠龙战役、沙家店战役、宜川战役。
在各次战役战斗中,16团将士以勇猛顽强、一往无前的精攻克了敌军一个个堡垒和阵地,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为保卫和收复延安,粉碎国民胡宗南部队对陕北的大规模进犯,立下了赫赫战功。
延安收复后及全国解放初期出反映16团9连参加九股山阻击战英勇事迹的歌剧《九股山),就是根据隆尧籍16团9连指导员董香森的回忆创作的,成为最早宣传16团的文艺作品。
16团团长程悦长少将 改编为一野第6军17师50团,进军新疆 1949年1月,全军部队统一整编,16团被改编为中国人民野战军第6军17师50团。
5月,我军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敢于抵抗的国民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的令,向甘、宁、青、新进军,追击残敌。
50团参加了解放西安、兰州的战役。
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50团担负着主攻兰州咽喉要道皋兰山主峰营盘岭的任务。
经过56个小时的激战,50团攻占了营盘岭,荣立重大战功。
野战军在解放兰州之后,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分三路向西宁、银川和新疆进军。
50团所在的中路大军冒着高原风沙,翻越祁连山和乌鞘岭,解放武威。
9月22日,50团与由西宁出发翻越祁连山的兄弟部队在张掖会师。
尔后齐头并进于9月25日解放酒泉、嘉峪关两城和玉门油矿。
同日新疆国民警备司令部陶峙岳通电宣布起义,新疆宣布和平解放。
2军、6军组成1团在王震司令员带领下进军新疆。
10月5日,50团参加进军新疆典礼。
10月20日向新疆进军。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
50团人员大体分了四个方向,一部分转到伊犁地方工作,成为伊犁地区开辟新事业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一部分调兰州参加组建空军部队部分到了国防步12团;大部分人到了50农场,成为一手拿拿镐的军垦战士。
入疆后,继续在部队工作的隆尧籍指战员关梦舟、张功甫、董香森等同志,征尘未洗又投入到新的保卫国防、保卫的人民共和国的战斗之中。
几年间分别被提拔为团、师参谋长、团长,多次率领部队支援地方生产建设,参加围剿乌斯满等大小匪徒的战斗,为人民立下了新的战功,并成为这支英勇部队从冀南走到新疆全程的历史见证人。
匪首乌斯满的儿子谢尔德曼在投诚后,提出要面见曾使自己闻风丧胆打过两年交手的17师首长和50团团长张功甫,称张为“巴鲁图”(英雄) 从1937年10月23日冀南抗日游击队诞生,到1949年50团挥师入疆,在长达13年的滚滚硝烟中,这支创建初期仅有20余人的地方武装,已成长为八路军和人民中一支英勇部队。
在多年的征战中,我英勇的冀南子弟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团结战斗,前仆后继,立下了一次次不朽战功,谐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
尧山巍巍,滏水滔滔。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成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战功的冀南子弟,你们是家乡人民心中永远的荣光! 16团团长袁学凯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