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
1年前 (2024-04-22)
三生石虎哥 * * * * * * * * * * * * 今日重访"三生石",余味无穷。
杭州有个传说已久的美好故事。
故事渲染了杭州的一个小小的景点——三生石。
故事最早见于宋代奉太宗之编纂的文言小说集《太平广记》,该书搜集了汉代宋初的野史传说。
这是三生石!由三块大石灰岩岩石构成。
最高者3米余,者2米余,由高低排列。
最前列的岩石上有刻石。
年长日久,风化雨蚀,文字漫湮,不易相认: 唐 圆泽和尚 三生石跡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
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汲水。
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
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见。
”言讫而化。
妇即乳儿,源往视之,果笑。
浔即回舟。
如期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日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用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
”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腸。
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莫知所之。
经仔细辨识,落款日期为"民国二年 夏 四月 日 立 嘉□□□"。
据说,还有一块三生石,也在飞来峰西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
也据说石高约10米,宽2米余,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澤和尚.三生石跡》的碑文。
记述"三生石"之由来。
石上多唐、宋时期的题词石刻,大多不可辩认。
看来得抽空去探探这块"三生石"!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三生石"!!! 三生石景址位于杭州下天竺(法镜寺)的南面。
东晋咸和元年(326)慧理建灵隐寺。
咸和五年(330)建“下天竺翻经院”,专译佛经,附属于灵隐寺,此后逐渐转为天竺寺。
隋开皇十七年(597)建中天竺,即今之“法净寺”,此寺原为天竺寺的附属。
后晋天福四年(939)创建上天竺,即“法喜寺”。
天竺三寺之寺名均为乾隆皇帝所题。
沿下天竺围墙行约百米,就是三生石景区了。
话说唐朝安禄山叛乱,攻陷了东都洛阳。
光禄卿(掌祭祀、朝会、宴客、酒醴、膳馐之事)李憕据守府中,力不敌众而亡。
其子李源深受,誓言不做官、不娶亲、不食荤。
将住宅府第捐为惠林寺,独居寺中50余年。
寺中住持圆澤禅师与李源成知己好友。
三生石座落在景区最深处的小山坡麓。
前区就是一座简约而精致的小园林。
假山、池塘、山亭、藤蔓,一应俱全。
大理石的简介是近些年布置的。
引游人细读。
有,李源和圆澤相约游峨眉、青城两大名山。
李源坚持由湖北水路溯江而上,圆澤要取道陕西,经长安陆路而行。
争执长达半年。
结果是:李源振振有词"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一一发誓不做官,不想去长安。
圆澤无可奈何"行固不由人!"一一人的运不由自主啊! 三生石从大往小排列,第二块镌"三生石"。
中列镌字的三生石。
李源、圆澤自荆江进峡。
行南浦,维舟山下,见一妇人负瓮而汲。
圆澤望而泣,"某不欲此,恐见其妇人也",原来妇人姓王,是圆澤"托身之所"。
圆澤迟迟不肯过来投胎,所以妇人三年,"尚未娩怀"。
(南浦:古县治,今为重庆市万州区。
系三峡工程库区腹地。
大、小三峡均在此处。
同长亭是古代诗歌中陆地送别之地一样,南浦是古代诗歌中水边送别之地的专用指称。
投胎故事,生离死別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放在了南浦,有点意思噢!可不要头晕!) 中间刻石之近观。
圆澤说,既然见面了,就得投胎了。
要李源"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并宽留数日,料理我圆澤之后事。
孩子出身后三天,请李源相探,"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
更约十二年之后的中秋月夜,在杭州的天竺寺外相见。
三生石缠绕的藤萝直径有十几、二十公分,可见其悠久的观赏历史。
侧面观赏三生石。
李源三日后往观小儿,"果致一笑"。
李源将此事告诉了王家,王家厚葬了圆澤。
李源"遂悔此行"。
打道回府。
到家方知圆澤已留下了"理(遗嘱)"。
三生石全景。
十二年之后的中秋月夜。
李源赴约天竺寺。
当时的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有"双髻短衣"的牧童竖歌竹枝词一一圆澤也! 初到寺前的歌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离别时的歌词: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姻缘恐断腸。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这瞿塘峡定约的三生情谊! 三生石景区并不大,但里面的茶室却不小。
产权该是下天竺的。
非常洁净雅致,也非常幽静适意。
前些年去时,就我们夫妻两个人,悠哉悠哉的,心旷怡。
这里也属于佛门净地,佛门禁忌还是要遵循的。
"三生亭"的倩姿与三生石的粗犷相映成趣! 层林尽染的清秋意境开始有所显现。
假山、流水。
石径、小桥。
筒瓦、翘檐。
绿水、藤蔓。
垂枝掩碧水,山林聚静气。
但愿三生情,永留在尘寰。
"三生",指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
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
现在成为了"缘定三生"的爱情信语。
从见面"似曾相识燕归来",到"初会便已许平生",一见钟情式的情爱,是三生石提供了精基础。
杭州是人间天堂! 西湖是爱情之湖! 游人访三生之情! 虎哥描无常之趣! 20161004
杭州有个传说已久的美好故事。
故事渲染了杭州的一个小小的景点——三生石。
故事最早见于宋代奉太宗之编纂的文言小说集《太平广记》,该书搜集了汉代宋初的野史传说。
这是三生石!由三块大石灰岩岩石构成。
最高者3米余,者2米余,由高低排列。
最前列的岩石上有刻石。
年长日久,风化雨蚀,文字漫湮,不易相认: 唐 圆泽和尚 三生石跡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
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汲水。
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
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见。
”言讫而化。
妇即乳儿,源往视之,果笑。
浔即回舟。
如期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日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用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
”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腸。
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莫知所之。
经仔细辨识,落款日期为"民国二年 夏 四月 日 立 嘉□□□"。
据说,还有一块三生石,也在飞来峰西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
也据说石高约10米,宽2米余,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澤和尚.三生石跡》的碑文。
记述"三生石"之由来。
石上多唐、宋时期的题词石刻,大多不可辩认。
看来得抽空去探探这块"三生石"!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三生石"!!! 三生石景址位于杭州下天竺(法镜寺)的南面。
东晋咸和元年(326)慧理建灵隐寺。
咸和五年(330)建“下天竺翻经院”,专译佛经,附属于灵隐寺,此后逐渐转为天竺寺。
隋开皇十七年(597)建中天竺,即今之“法净寺”,此寺原为天竺寺的附属。
后晋天福四年(939)创建上天竺,即“法喜寺”。
天竺三寺之寺名均为乾隆皇帝所题。
沿下天竺围墙行约百米,就是三生石景区了。
话说唐朝安禄山叛乱,攻陷了东都洛阳。
光禄卿(掌祭祀、朝会、宴客、酒醴、膳馐之事)李憕据守府中,力不敌众而亡。
其子李源深受,誓言不做官、不娶亲、不食荤。
将住宅府第捐为惠林寺,独居寺中50余年。
寺中住持圆澤禅师与李源成知己好友。
三生石座落在景区最深处的小山坡麓。
前区就是一座简约而精致的小园林。
假山、池塘、山亭、藤蔓,一应俱全。
大理石的简介是近些年布置的。
引游人细读。
有,李源和圆澤相约游峨眉、青城两大名山。
李源坚持由湖北水路溯江而上,圆澤要取道陕西,经长安陆路而行。
争执长达半年。
结果是:李源振振有词"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一一发誓不做官,不想去长安。
圆澤无可奈何"行固不由人!"一一人的运不由自主啊! 三生石从大往小排列,第二块镌"三生石"。
中列镌字的三生石。
李源、圆澤自荆江进峡。
行南浦,维舟山下,见一妇人负瓮而汲。
圆澤望而泣,"某不欲此,恐见其妇人也",原来妇人姓王,是圆澤"托身之所"。
圆澤迟迟不肯过来投胎,所以妇人三年,"尚未娩怀"。
(南浦:古县治,今为重庆市万州区。
系三峡工程库区腹地。
大、小三峡均在此处。
同长亭是古代诗歌中陆地送别之地一样,南浦是古代诗歌中水边送别之地的专用指称。
投胎故事,生离死別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放在了南浦,有点意思噢!可不要头晕!) 中间刻石之近观。
圆澤说,既然见面了,就得投胎了。
要李源"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并宽留数日,料理我圆澤之后事。
孩子出身后三天,请李源相探,"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
更约十二年之后的中秋月夜,在杭州的天竺寺外相见。
三生石缠绕的藤萝直径有十几、二十公分,可见其悠久的观赏历史。
侧面观赏三生石。
李源三日后往观小儿,"果致一笑"。
李源将此事告诉了王家,王家厚葬了圆澤。
李源"遂悔此行"。
打道回府。
到家方知圆澤已留下了"理(遗嘱)"。
三生石全景。
十二年之后的中秋月夜。
李源赴约天竺寺。
当时的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有"双髻短衣"的牧童竖歌竹枝词一一圆澤也! 初到寺前的歌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离别时的歌词: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姻缘恐断腸。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这瞿塘峡定约的三生情谊! 三生石景区并不大,但里面的茶室却不小。
产权该是下天竺的。
非常洁净雅致,也非常幽静适意。
前些年去时,就我们夫妻两个人,悠哉悠哉的,心旷怡。
这里也属于佛门净地,佛门禁忌还是要遵循的。
"三生亭"的倩姿与三生石的粗犷相映成趣! 层林尽染的清秋意境开始有所显现。
假山、流水。
石径、小桥。
筒瓦、翘檐。
绿水、藤蔓。
垂枝掩碧水,山林聚静气。
但愿三生情,永留在尘寰。
"三生",指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
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
现在成为了"缘定三生"的爱情信语。
从见面"似曾相识燕归来",到"初会便已许平生",一见钟情式的情爱,是三生石提供了精基础。
杭州是人间天堂! 西湖是爱情之湖! 游人访三生之情! 虎哥描无常之趣! 201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