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缑山升仙太子碑

1年前 (2024-04-22)
故地重游,缑山升仙太子碑洛古月 文字洛古月,部分来自百度图片洛古月,部分来自百度 正月初五,老家同学聚会,地点设在缑山角下东面,站在饭店门口,就能看到山巅之上耸立的升仙太子碑,先拍下一张照片。
吃过午饭,趁同学们嗨的正热闹,溜出来独自沿小路上山,缑山,已经来过数次,曲指算来,自从进城以后,阔别三十多年了,缑山,山不高,也不出名,但是有一方石碑是举世,显赫有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在76岁高龄时,写的升仙太子碑文,也是名留青史的仅有一方书法作品真迹。
山巅之上新修建了太子庙,硬化的水泥路已经直通山顶,开车也可以上山。
以前是东南西北四条土路通向山顶,升仙太子碑用高高的铁栏杆围着,有数十米的距离不能近前,可以远距离现看,现在用围墙圈起,石碑还用铁皮围着,难得一见尊容。
站在太子庙前,拍下这张照片,由于是阴天,光线不好,老家的村庄朦胧不清。
看左边是少林寺的北山,少室山北麓屏障,右边是延绵百里万安山的东起点,一条涧河从山阙穿过,上游有风光秀丽的九龙角水库。
眺望远处的村庄,就是我上学上班,养育我二十多年的地方,我的老家故乡。
绕山顶转上一圈,要是天气睛朗,站在西面可以看到西北方向的太子冢,就是武则天的儿子太子李弘的冢墓;站在北面,可以看到北面邙山陵;站在东面,可以看到郑州巩义的东山山脉,和少室山交汇的十八盘险峻山路,也是偃师、巩义、登封三县交界处。
多年以后重登缑山,回家后查寻升仙太子碑的资料,太震撼了,武则天的御笔丹书,仅留此一方,包含有飞白体书法和鸟形图案,章草书法碑文,数字之多,文章之精彩,真是世间。
武则天不愧是一代女皇,是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在76岁高龄写出如此惊世之作,乃千古奇女子也。
升仙太子碑,作者武则天,唐朝女皇帝。
位于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
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
碑文创作于699年,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府店镇207国道附近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缑山太子升仙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丹书。
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
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
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
碑文33行,每行66字。
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
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
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升仙太子碑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矗立于河南偃师市缑山之巅,2006年3月3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方武则天撰文书写的巨碑,彰显著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饱含著书法韵。
她开草书刊碑之先河,不失为女书之精品。
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隐十个鸟形笔划,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未几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
圣皇帝升仙太子之碑原文升仙太子之碑朕闻天地权舆,混元黄于元气;阴阳草昧,征造化于洪炉。
万品于是资生,三才以之肇建。
然则春荣秋落,四时变寒暑之机;玉兔金乌,两曜递行藏之运。
是知乾坤大,不能无倾缺之形;日月明,不能免盈亏之数。
岂若混成为质,先二仪以开元;兆道标名,母万物而为称。
惟恍惟惚,窈冥超言象之端;无去无来,寥廓出寰区之外。
骖鸾驭凤,升八景而戏仙庭;驾月乘云,驱百灵而朝上帝。
元都迥辟,玉京为不死之乡;紫府旁开,金阙乃长生之地。
吸朝霞而饮甘露,控白鹿而化青龙。
鱼腹符,已效征于涓子;管中灵药,方演术于封君。
从壶公而见玉堂,召卢敖而赴元阙。
炎皇少女,乘往仙家;负局先生,来过吴市。
或排烟而长往,或御风而不旋。
既化饭以成蜂,亦变枯而生叶。
费长房之缩地,目览遐荒;餐简子之宾天,亲聆广乐。
怀中设馔,标许彦之奇方;座上钓鱼,呈左慈之妙技。
遥升阁道,远睇平衢。
鼓琴瑟而驾辎軿,出西关而游北海,登昆仑而一息,期汗漫于九垓。
湘东遗鸟迹之书,济北致鱼山之会。
拂虹旌于日路,飞羽盖于烟郊。
既入无穷之门,遂游无极之野。
青虬吐甲,爰披五岳之文;丹凤衔符,式受三皇之诀。
濑乡九井,漾德水而澄漪;淮南八仙,著真图而阐秘。
自非天姿拔俗,灵骨超凡,岂能访金箓于元门,寻玉皇于碧落者矣。
升仙太子者,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
原夫补天益地之崇基,三分有二之洪业。
宗启胄,先承履帝之祥;圣考兴源,幼表灵髭之相。
白鱼标于瑞典,赤雀降于祯符。
屈叔誉于三穷,锡师旷以四马。
谷洛之斗,严父申欲壅之规;而匡救之诚,仙储切犯颜之谏。
播臣子之懿范,显图史之芳声。
而灵应难窥,冥征罕测。
紫云为盖,见嘉贶于张陵;白成质,遗丹于崔子。
凤笙汉响,恒居伊洛之间;鹤驾腾镳,俄陟仙之路。
嵩高岭上,虽藉浮邱之迎;缑氏峰前,终待桓良之告。
傍稽素篆,仰叩元经,时将玉帝之游,乍洽琳宫之宴。
仙冠岌岌,表嘉称于芙蓉;右弼巍巍,效灵官于桐柏。
九丹可挹,仍标延寿之诚;千载方传,尚纪仙人之祀。
辞青宫而归九府,弃苍震而慕重元。
无劳羽翼之功,坐致云霄之赏。
虽黄庭众圣,未接于末尘;紫洞群灵,岂骖于后乘。
斯乃腾芳万古,擅美千龄,岂与夫松子陶公,同年而语者也。
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
山鸣鸑鷟,爰彰受之祥;洛出图书,式兆兴王之运。
廓提封于百亿,声教洽于无垠;被正朔于三千,文轨同于有截。
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 疆;眇眇寰区,笼铁围而划境。
坐明堂以崇严祀,大礼攸陈;谒清庙而展因心,洪规更阐。
文山西峙,上耸于圆清;武井东流,下凝于方浊。
骈柯连理,恒骋异于彤墀;九穗两岐,每呈祥于翠亩。
芝吐秀,宛成轮盖之形;历草抽英,还司朔望之候。
山车泽马,充仞于郊畿;瑞表祥圆,洋溢于中外。
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远肃迩安,戈戢而爟烽静。
西鹣东鲽,已告太平之符;鄗黍江茅,屡荐升中之应。
而王公卿士,百辟群僚,咸诣阙以披陈,请登封而告禅。
敬陈严配之典,用展禋宗之仪,泥金而叶于告成,瘗玉而腾于茂实。
千龄盛礼,一旦咸申。
尔乃凤辇排虚,既造云霞之路;龙旗拂迥,方驰日月之扃。
后殿萦山,先锋蔽野。
千乘万骑,钩陈指灵岳之前;谷邃川停,羽驾陟仙坛之所。
既而驰情烟路,系想元门,遥临松寝之前,近瞰桂岩之下。
重峦绝磴,空留落景之晖;复庙连甍,徒见浮云之影。
山扉半毁,才睹昔年之规;涧牖全倾,更创今辰之制。
乃为子晋重立庙焉,仍改号为升仙太子之庙。
方依福地,肇启仙居,开庙后之新基,获藏中之古剑。
昆吾挺质,巨阙标名,白虹将紫电争锋,飞景共流星竞彩。
去夜惊而除众毒,轻百户而却三军。
宿空劳望气之人,自遇象天之宝。
岩岩石室,纪黄老五千之文;赫赫灵坛,披碧洞三元之箓。
爰于去岁,尝遣内史往祠,虽人祗有路隔之言,而冥契著潜通之兆。
遂于此日,频感殊祯。
迢递云间,闻凤笙之度响;徘徊空里,瞻鹤驾之来仪。
瑞气氤氲,异香芬馥,钦承景贶,目击休征。
尔其近对缑岑,遥临嵩岭,变维城之往庙,建储后之今祠。
穷工匠之奇精,傍临绝壑;建山川之体势,上冠云霓。
其地则测景名都,交风胜壤。
仰观元纬;星文当太室之邦;俯瞩黄舆,地理处均霜之境。
膏腴宇宙,通百越之楼船;穴险山原,控八方之车骑。
危峰切汉,德水横川,实天下之枢机,极域中之壮观。
于是扪危凿址,越壑裁基,般尔而开筵,召公输而缀思。
梅梁瞰迥,近驾烟霞,桂栋临虚,上连日月。
窗明云母,将曙景而同晖;户挂琉璃,共晴天而色。
曲阁乘九霄之表,重檐架八景之中。
湛休水于天池,发祥花于奇树。
珠阙据缑峰之外,瑶坛接嵩峤之隈。
素女乘云,窥步檐而不逮;青童驾羽,仰层槛而何阶。
茂躅郁兮若生,灵仪肃兮如在。
昔岘山堕泪,犹见钜平之碑;襄水沈波,尚有当阳之碣。
况乎上宾天帝,摇山之风乐不归;下接浮邱,洛浦之笙歌斯远。
岂可使芳猷懿躅,与岁月而推迁,霞宇星坛,共风烟而歇灭。
乃刊碑勒颂,用纪徽音,庶亿载而惟新,齐两仪而配久。
方伫乘龙使者,为降还龄之符;驾羽仙人,曲垂驻寿之药。
使璇玑叶度,玉烛调时,百谷喜于丰年,兆庶安于泰俗。
虔敷短制,乃作铭云:邈矣元始,悠哉浑成。
傍该万类,仰契三精。
不测,大象难名。
出入太素,驱驰上清。
(其一)黄庭仙室,丹阙灵台。
银宫雪,玉树花开。
夕游云路,朝挹霞杯。
霓旌仿佛,羽驾徘徊。
(其二)树基创业,迁朝立市。
四险天中,三川地纪。
白鱼呈贶,丹鸟荐祉。
灵骨仙才,芳猷不已。
(其三)遐瞻帝系,仰眷仙储。
遥驰月域,高步烟墟。
名超紫府,职迈玉虚。
飘飖芝盖,容与云车。
(其四)远集昆仑,遥期汗漫。
金浆玉液,雾宫霞馆。
瑶草扶疏,珠林璀璨。
万劫非久,二仪何算。
(其五)栖心大道,讬迹长生。
三山可陟,九转方成。
岛飞舄影,凤引歌声。
永升金阙,恒游玉京。
(其六)青童素女,浮邱赤松。
位称桐柏,冠号芙蓉。
寻真御辩,控鹤乘龙。
高排云雾,轻举遐踪。
(其七)岁往年移,天长地久。
霄汉为室,烟霞作友。
舞鹤飞盖,歌鸾送酒。
绝迹氛埃,芳名不朽。
(其八)粤我大周,上膺元。
补天立极,重光累圣。
嘉瑞屡臻,殊祥叠映。
归功苍昊,升中表庆。
(其九)爰因展礼,途接灵居。
年载超忽,庭宇凋疏。
更安珠敦,重开玉虚。
方依翠壁,敬勒丹书。
(其十)新基建趾,古剑腾文。
凤笙飞韵,鹤驾凌云。
休符杂遝,嘉瑞氤氲。
仙仪靡见,逸响空闻。
(其十一)仰圣思元,求真怀昔。
霞轩月殿,星宫雾驿。
万岁须臾,千龄朝夕。
纪盛德于芳翰,勒鸿名于贞石。
(其十二) 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点赞鼓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