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之怡园
1年前 (2024-04-22)
苏州园林之怡园小山 怡园位于苏州市中心人民路中段。
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怡园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以所得明尚书吴宽故宅复园废址始建,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全园建成。
园名“怡”取“兄弟怡怡”之意。
全园面积约9亩,东西狭长。
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
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
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
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
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怡园全貌 主要厅堂藕香榭,为一座鸳鸯厅式的四面厅。
北临池水,南向庭院,右为小桥流水,左右有亭轩洞壑,由此可西部各景区。
怡园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的刻石95块,称为“怡园法帖”。
其中的《兰亭集序》刻石是“玉枕”兰亭。
相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已在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唐太守李世民殉葬。
宋时贾似道得到与真迹无二的用芪蒙在墨迹上的摹本,由工匠花一年半时间精心镌刻在玉枕上,保存了王羲之真迹。
此刻石就是据宋拓本钩摹复刻,十分珍贵。
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富绅顾文彬的私人花园,东部原为明朝尚书吴宽的旧宅,西部为顾氏扩建。
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因而它能吸收苏城各古典园林的优点,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怡园分东西两部,中间用一道复廊相隔,复廊墙壁饰有花窗,从花窗中看东西两面的园景,显得特别幽深曲折。
西部为全园的重点所在,以山水布局为主。
于中央凿东西狭长之池,环池配置峰石、花木,参差自然,景色秀美。
锁绿轩是西部的起点。
由此西行上山,有六角亭高踞山巅,名沧浪。
亭后有3块大石如屏,上刻,“屏风三迭”,为恰园奇石之一。
园内主体建筑,四面厅北半厅称藕香榭,前有平台临池,以供夏季赏荷,故亦名“荷花厅”。
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建筑。
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
怡园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
拜石轩(又名:岁寒草庐)——为怡园东园主要建筑,宋米芾爱石成癖,见怪石即拜,故称为“米颠拜石”,此轩北面庭院多奇石,故名“拜石轩”。
轩南面天井遍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皆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故又称“岁寒草庐”。
方竹为怡园特色之一,今在拜石轩内可听苏州评弹及古曲演奏,也是怡园特色之一。
画舫斋(又称松籁阁),此斋作画舫形,为旱船,船头部分深入水池,斋前水面虽小,却有画舫泊于船坞的意趣,故名。
旧时斋北为一片松林,绿溪种樱桃、紫薇、石榴、梅杏之树,花开四时不绝,落英 缤纷,松荫满径,为园中最幽处,曲园先生摘司空表圣句作匾额:“碧涧之曲,古松之阴”。
楼阁上听松涛声最宜,故又称“松籁阁”。
书条石怡园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的刻石101块,称为“怡园法帖”。
集中分布处为西部“画舫斋”南侧长廊上。
单单“玉枕”兰亭、东林五君子书册两件,就是罕见的珍藏。
其中的《兰亭集序》刻石是“玉枕”兰亭。
相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已在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唐太守李世民殉葬。
宋时贾似道得到与真迹无二的用芪蒙在墨迹上的摹本,由工匠花一年半时间精心镌刻在玉枕上,保存了王羲之真迹。
此刻石就是据宋拓本钩摹复刻,十分珍贵。
碧梧馆馆名取白居易“安于梧,潜鱼东于藻。
”诗意,吴观乐书匾跋曰:“新桐初到么凤迟来,徒倚绿阴 ,渺渺兮予怀也。
”馆藏桐荫深处,桐下植凤尾竹,以 小沧浪亭亭南临绿波涟漪的荷花池,取《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句意得名。
亭为六角形,仅在朝北的一面设壁,上开六角形漏窗。
立于亭中可纵览全园景色。
复廊怡园分东、西两部分,复廊位于东西两部分之间。
复廊上有十二方漏窗,图案各不相同,两面可相互借景,设计奇巧。
石舫此室室内家具(石台、石凳)原均系白石砍削成,并且屋作舫形,故名“石舫”,又称“白石精舍”。
内悬郑板桥对联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厅南取自元萨都剌诗“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得名锄月轩,因旧时轩南植梅花百株,故又名“梅花厅;严冬经暖阁可寻梅望雪。
轩中“梅花厅事”扁下刻有 “怡园记”全文。
怡园内造型奇特的石叠 怡园内的石拱桥 秋日之怡园 清冰玉洁的花卉 冬日之怡园 明代刘伯温之墓
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怡园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以所得明尚书吴宽故宅复园废址始建,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全园建成。
园名“怡”取“兄弟怡怡”之意。
全园面积约9亩,东西狭长。
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
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
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
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
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怡园全貌 主要厅堂藕香榭,为一座鸳鸯厅式的四面厅。
北临池水,南向庭院,右为小桥流水,左右有亭轩洞壑,由此可西部各景区。
怡园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的刻石95块,称为“怡园法帖”。
其中的《兰亭集序》刻石是“玉枕”兰亭。
相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已在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唐太守李世民殉葬。
宋时贾似道得到与真迹无二的用芪蒙在墨迹上的摹本,由工匠花一年半时间精心镌刻在玉枕上,保存了王羲之真迹。
此刻石就是据宋拓本钩摹复刻,十分珍贵。
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富绅顾文彬的私人花园,东部原为明朝尚书吴宽的旧宅,西部为顾氏扩建。
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因而它能吸收苏城各古典园林的优点,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怡园分东西两部,中间用一道复廊相隔,复廊墙壁饰有花窗,从花窗中看东西两面的园景,显得特别幽深曲折。
西部为全园的重点所在,以山水布局为主。
于中央凿东西狭长之池,环池配置峰石、花木,参差自然,景色秀美。
锁绿轩是西部的起点。
由此西行上山,有六角亭高踞山巅,名沧浪。
亭后有3块大石如屏,上刻,“屏风三迭”,为恰园奇石之一。
园内主体建筑,四面厅北半厅称藕香榭,前有平台临池,以供夏季赏荷,故亦名“荷花厅”。
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建筑。
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
怡园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
拜石轩(又名:岁寒草庐)——为怡园东园主要建筑,宋米芾爱石成癖,见怪石即拜,故称为“米颠拜石”,此轩北面庭院多奇石,故名“拜石轩”。
轩南面天井遍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皆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故又称“岁寒草庐”。
方竹为怡园特色之一,今在拜石轩内可听苏州评弹及古曲演奏,也是怡园特色之一。
画舫斋(又称松籁阁),此斋作画舫形,为旱船,船头部分深入水池,斋前水面虽小,却有画舫泊于船坞的意趣,故名。
旧时斋北为一片松林,绿溪种樱桃、紫薇、石榴、梅杏之树,花开四时不绝,落英 缤纷,松荫满径,为园中最幽处,曲园先生摘司空表圣句作匾额:“碧涧之曲,古松之阴”。
楼阁上听松涛声最宜,故又称“松籁阁”。
书条石怡园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的刻石101块,称为“怡园法帖”。
集中分布处为西部“画舫斋”南侧长廊上。
单单“玉枕”兰亭、东林五君子书册两件,就是罕见的珍藏。
其中的《兰亭集序》刻石是“玉枕”兰亭。
相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已在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唐太守李世民殉葬。
宋时贾似道得到与真迹无二的用芪蒙在墨迹上的摹本,由工匠花一年半时间精心镌刻在玉枕上,保存了王羲之真迹。
此刻石就是据宋拓本钩摹复刻,十分珍贵。
碧梧馆馆名取白居易“安于梧,潜鱼东于藻。
”诗意,吴观乐书匾跋曰:“新桐初到么凤迟来,徒倚绿阴 ,渺渺兮予怀也。
”馆藏桐荫深处,桐下植凤尾竹,以 小沧浪亭亭南临绿波涟漪的荷花池,取《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句意得名。
亭为六角形,仅在朝北的一面设壁,上开六角形漏窗。
立于亭中可纵览全园景色。
复廊怡园分东、西两部分,复廊位于东西两部分之间。
复廊上有十二方漏窗,图案各不相同,两面可相互借景,设计奇巧。
石舫此室室内家具(石台、石凳)原均系白石砍削成,并且屋作舫形,故名“石舫”,又称“白石精舍”。
内悬郑板桥对联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厅南取自元萨都剌诗“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得名锄月轩,因旧时轩南植梅花百株,故又名“梅花厅;严冬经暖阁可寻梅望雪。
轩中“梅花厅事”扁下刻有 “怡园记”全文。
怡园内造型奇特的石叠 怡园内的石拱桥 秋日之怡园 清冰玉洁的花卉 冬日之怡园 明代刘伯温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