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

8个月前 (04-22)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颦颦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
洪武十四年,孝陵开始兴建。
次年葬入马皇后。
洪武三十一年。
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
直到永乐十一年,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
从下马坊遗址公园开始,顺路而行,直孝陵宝顶,全程2.6公里,是游览的最完整路线。
下马坊—明孝陵入口处,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文武百官此均要下马步行。
(1980年重新修复) 烈山碑—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这块“烈山碑”。
“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下马坊到大金门约1100米。
大金门—是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道大门。
门向南,有券门三洞,中门较高,高5.24米,左右侧门较低。
大金门下部,是石造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槐花,体现了明初国家建筑的创新风貌。
碑楼遗存—是用来安放“大明孝陵功圣德碑”的,俗称“四方城”。
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
碑楼—四方城 “大明孝陵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
碑文楷书阴刻,共2746字,书法优美,镌刻工整。
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文中也提到孝陵“不藏金玉,器用陶瓦”。
碑亭须弥座 段道入口,需门票🎫70元。
段道,东西向。
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
石狮—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獬豸是一种兽,外表独角、狮身、青毛,但却明辨是非,能用角抵有罪的人。
骆驼—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震四方。
大象—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马—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段道终点(明孝陵景区1号入口) 第二段道折向正北,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
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
武将—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风凛凛。
武将 文臣—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情肃穆。
文臣 棂星门—又称龙风门,是孝陵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
棂星门到陵宫220米 金水桥—又称五龙桥,它与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
原桥排列5座,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现仅存3座。
金水桥—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桥基和两岸石堤是原物。
文武方门—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 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
现在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1998年按原貌恢复的。
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竖立,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井亭 在明代时,碑殿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碑殿是清代晚期建的。
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 “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
碑殿 帛炉 享殿—孝陵享殿也称“孝陵殿”,是陵宫内最重要的祭享殿堂。
它南距享殿前门55米。
现存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三层台基通高3.03米。
每层台基四周原来都围有白石栏板、望柱及石雕螭首。
台基前、后各出踏跺三道,中央御路有浮雕云龙山水,雕工细腻。
三层须弥座上原建有宏大的享殿,文献记载享殿柱上雕有金龙,殿中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及其他嫔妃的位,遗憾的是,它们都于清咸丰三年毁于火,当年的圣迹再无法寻觅了。
享殿前陛 现在殿基上保存着56个硕大的石柱础,推断当年孝陵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上覆琉璃瓦顶的巨大重檐庑殿式建筑。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
享殿后 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
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上陛 中陛 下陛 享殿—内红门。
内红门—又称“阴阳门”。
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
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
内红门 内红门 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通过此桥入葬,也寓意着逝者升入天堂了,因此得名。
升仙桥上 方城—明孝陵的核心处,是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
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
方城 方城须弥座 方城须弥座 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20.66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
八字墙上的砖雕 方城拱门 方城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
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
上明楼的台阶 上明楼的台阶 明楼—俗称为“马娘娘梳妆台”。
它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
正面南门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地面铺的是方砖。
明楼 明楼俯瞰一前 宝城—正面的石壁上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
据说刻于民国初年,是为了告诉来到此处的游人,明宝城土下就是朱元璋的葬处了。
宝城是一座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直径在325米400米之间,四周砖墙长1100多米,以条石作基础。
明楼后,宝城内的宝顶就是独龙阜,坟丘利用独龙阜山冈,依山就势而筑,后又经过人工修缮和填补,显得高大丰圆,气势不凡。
宝顶—独龙阜是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个独立山冈,高约70米,直径达三四百米,就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坟茔。
东陵遗址—在明孝陵的东侧还埋葬着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史称“东陵”。
“ 东陵”与孝陵共用一条道。
明孝陵的这一布局特征开创了代皇帝陵墓的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的制度,并为北京十三陵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