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岭农场史

1年前 (2024-04-22)
宝泉岭农场史漂流瓶 宝泉岭场史馆 宝泉岭位于小兴安岭东南麓青黑山余脉,山地与平原结部。
在梧桐河与嘟噜河之间,有多个小山丘连绵成岭,岭上一古泉长年流水,人称宝泉,山丘因此得名宝泉岭 1949年冬勘察场址1950年春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垦荒建场1951年8月划归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1952年5月撒销"解放一团”番号,更名“宝泉岭机械化农场1955年7月更名“宝泉岭国营农场”,划归黑龙江国营农场管理厅1958年4月划归江农垦局1963年1月划归东北农垦局1968年成立中国人民黑龙江生产建设团二师十五团1976年12月恢复宝泉岭农场1998年11月宝泉岭农场同时成立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开荒建场(19491952)解放一团成立授旗仪式   解放一团团长王世英(右4),副团长莫余生(左3)赴北大荒前留影   1950年春,由1700余名官和3258名起义投诚的国民官组成的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共5000人向北大荒进发 任场长王世英    建场初期四个口水井缕饮烟条道路栋窝棚 建场初期四大建筑鹤宝公路梧桐河桥总俱乐部大洗澡堂 点燃荒火 开垦荒原 打垒筑墙 建造马架房 开春播种 采伐木材点 放木排 冬季积肥 田头托儿所 烟筒山下割大豆 玉米下棒 个丰收年 人停车不停 红旗车组 女子机组 女拖拉机手杨淑敏 解放一团立功受奖官在大俱乐部前影 垦荒岁月(1952一1968)1958年4月,2231名转业官来场1958年,宝泉岭农业大学开课,设中专、速成专科、大学本科班。
1959年并为江农业技术学校,1962年改为东北农垦总局农业技术学校1959年5000余名山东支边青年来场1961年梧桐河上游山洪爆发,淹没土地30万亩,淹没耕地5万亩,淹死5人1963年10月,137名北京知青来场1966年10月宝泉岭中学成立“830造反团”和“继红造反团”,文革中两派形成对立1967年8月9月,“830造反团”与“继红造反团”发生大型武斗,死亡8人 水利会战 野外午餐 支援鹤岗北大岭露天煤矿建设 副业养鸡 晒场 1955年农场托儿所 萝卜丰收 干谈   1958年4月,农场陆续接收转业官2231人,他们分别来自16军、38军、40军、46军、重庆步校、辽宁军区 转业到宝泉岭 预备一师开赴农场   1959年,农场去山东日照、齐河、沂水等地接领支边青年5000余人,其中日照青年2998人 山东慰问团来场慰问山东支边青年 劳模王丰聚 粮食堆如山 东方红拖拉机结构图册 屯垦戍边(1968一1976)1968年10月2日,农场改制为中国人民黑龙江生产建设团二师十五团团时期,陆续有4752名知青来场: 北京1680人,上海857人,天津294人,温州255人,哈尔滨1666人团时期,新建工业4连、7连、12连、19连、22连、23连、28连、32连、33连、34、35连共11个基层单位1976年12月3日,团撒销,恢复农场体制,现役军人陆续离场 12连在梧桐河军事演习 军训 28连开荒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人工锄草 32连水中抢收小麦 运粮车队 8连场院 水利工程 小学生拾麦穗 木材厂 砖瓦厂 6连奶牛 火车开进宝泉岭 15连路边宣传队 业余宣传队 早期放影机 团部广播站 宝泉岭冰棍儿 人工降雨 加班饭 晒粮 医疗小分队 草炭土改良土壤 出工之前 劳动休息 水中抢粮 上交商品粮 农业学大寨 田间宣传 田间政治学习 反击右倾翻案风 声讨“四人帮 恢复高考(1977年底)   团时期,军旅文化、齐鲁文化、知青文化和黑土文化大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农垦文化,并形成一个高峰期 发展建设(1976一2000)1978年知青陆续返城农场先后改革改制 日新月异2000今目前,农场有3.8万人口,57.6万亩耕地,10个管理区,29个作业点,成为大型商品粮生产区,累计产粮20亿斤,上交商品粮13亿斤 与农场相关的知名人物抗日将领赵尚志,曾任东北抗日联军司令,1942年在宝泉岭尚志村壮烈牺牲 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长期关注宝泉岭农场的建设与发展 著名作家丁玲1964年1970年在农场生活工作 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森繁日本籍中国人民,1950年来宝泉岭建场,1953年遣返日本,长期从事中日电影文化交流   中国短道速滑教练李琰曾在宝泉岭受训,她本人或率队多次获得澳运会滑冰冠军,现任中国滑冰协会主席 全国劳模房树松 农场知青代表路宁,10连哈尔滨知青,国家创新研究所所长 濮存昕,29连北京知青,著名演员 尤权,13连北京知青,中共中央书纪处书纪 农场历届领导   首任场长王世英(1921一1961),山东宁津人,1950年率解放一团创建宝泉岭农场,1952年调离农场,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团二师副师长,1961年车祸遇难   高大钧(1919一2004)陕西人。
1937年参加红军,1945年任佳木斯市委,曾两任宝泉岭农场场长,后任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局长   徐官(1909一1991)山东招远人,1958年率部队从四川转业来北大荒,曾任萝北县第二书纪,宝泉岭农场场长,1982年离休到佳木斯居住   烟筒山下犁开出了宝泉岭万顷良田,农场三代人艰苦奋斗近70年,创造了宝泉岭的辉煌,相信宝泉岭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附文:新浪博客 紫气东来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创建宝泉岭农场2017.02.17 解放战争的炮火,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北大荒。
随着东北全境的解放,恒古荒原上陆续开进了一支特殊的拓荒队伍,他们中间有,也有大量国民投诚人员。
他们深入荒原白手起家,要建立的将是特殊的农场,不仅要创建“机械化农场”,还要改造教育投诚人员。
这支队伍就是中国人民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1949年冬 ,解放一团奉筹划建场,以团长兼王世英、副团长莫余生为首的团领导进行了踏点考察,否定了在盘锦和五大连池建场,来到江,初选了鹤岗市与萝北县之间这块地方。
王世英一行踏查人员站在山上,举目向南,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左有嘟噜河,右有梧桐河,西边遥望小兴安岭;脚下山岭多处有山泉水潺潺流下,清澈甘甜。
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啊,就是这了1950年2月东北军区政治部正式批准在宝泉岭建立农场,4月,团长王世英率领1700多名现役军人和3258名国民被俘人员共约5000余人,来到萝北宝泉岭。
起场名的时候,王世英不赞成取当时常用的解放、建国等等,说要起个表现本地特色的名字,于是“宝泉岭”就诞生了。
建立农场时,正是春季,宝泉岭漫山遍野生机盎然,草原真是令人想象不到丰饶。
雨过天晴,草丛中林木上长满了蘑菇和木耳;深不及膝的小水塘里,都有很多很多的大鱼;梧桐河、嘟鲁河畔,更是长着可口的野果子。
但是,这样美好丰饶的地方,却给建设农场的人们带来了无限困难,草原上没有道路、没有房屋,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
他们先修补从鹤岗市到尚志村的公路运送给养,然后,象探险队一样背上粮食、行装,从尚志村出发,一步一步地深入草原,走一段路便停下来打柴、挖井、修窝棚。
安上“据点”后,再继续前进,筑路时没有筐抬土就到河边割树条自己编;没有绳子和扁担就自己拧草绳,用木棍作扁担;盖房没有砖、瓦、木料他们就上山打石头、伐木,自己烧砖制瓦。
一切都是从劳动中创造。
团委更是提出:“变艰苦为光荣,变荒凉为繁荣”,“变解放团为农场,变学员为场员”的战斗口号,并且在学员中间广泛开展了“记功运动”,积极帮助学员转变政治身分。
到苏联十月革节,农场的办公室、宿舍、还有容纳五千人的大礼堂,便在美丽的宝泉岭山脚下出现了,11月7日一一便成了宝泉岭农场的诞生日1951年11月7日,宝泉岭建场一周年大会在大礼堂里召开,会上王世英和莫余生向全团战士和学员颁发了建场纪念章,并自豪的宣布:当年全团收获小麦363吨,大豆3119吨,高梁64吨,玉米75吨!他们光荣的完成了建场的任务!他们唤醒了沉睡的亘古荒原,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对北大荒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