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1年前 (2024-04-22)
读白居易《忆江南》三首钱塘潮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自唐宋以降,吟咏杭州的诗词歌赋可谓是汗牛充栋,但真正在当时即脍炙人口、里巷传唱并传诸后世的并不多,余以为唯苏、白、柳三人而已。
其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和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三位大诗人留给杭州的三张靓丽名片,杭州、西湖便是藉由这三张名片才得以名扬天下。
传说金主完颜亮便是读了柳永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遂起南侵之志。
而个将江南美景推介给世界的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共三首,这里的江南并非泛指长江以南,而是特指苏杭二州。
后世引用往往取其前两首而弃第三首,原因是第三首忆的是苏州的美女好酒,道学家们认为"格调不高",因而很多人只知其二不知其三。
殊不知,这三首词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由春秋,由景及人,浑然一体,不可或缺。
若是只取其二,就成了"断尾巴蜻蜓"(鲁迅语)。
何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人从忆江南美景到忆江南美人,是人之天性使然,实在无可厚非。
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起句一个"好"字,极尽诗人对江南的赞美,这种由衷的赞美并非基于道听途说,而是诗人亲临其境,耳濡目染,早己谙熟于心的。
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纳,失望之下便自请外放,获准,7月被任为杭州刺史。
7月中从东都洛阳出发,冒着酷暑,跋涉千里,10月份才到达杭州。
此时的杭州,正值芙蓉初残、桂子飘香、金风送爽的仲秋时节,湖光山色,秋江带雨,寒沙萦水,想必给诗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杭州刺史任内,白居易见城里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百姓饮水问题。
又见西湖多年被葑泥淤塞,农田干旱,便动员邑人修堤蓄水,以利灌溉,舒缓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以供后人参考。
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用作后任官员治理西湖的周转资金,用后再补回原数。
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尽焚,才不知去向。
白居易主政杭州二十个月,尽管公务繁忙,却忙里偷闲写下了二百多首歌咏杭州的诗词,平均三天一首,足见他对杭州的热爱。
接下来,诗人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江水暖,岸芷汀兰,花红似火,旭日普照,那花显得更加红艳。
江水碧绿,日光下澈,那水更显得绿波粼粼。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廖廖数笔,诗人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春江图。
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叫人留连,怎能不让诗人记忆犹新?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此阙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首词尾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最忆"二字则突出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
首写春,第二首咏秋,这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跨度,也避免了诗境的重复。
接下来诗人写了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件令他不能忘怀的赏心乐事。
一千几百年来,赏桂观潮一直是杭人秋天的盛事。
"山寺"当指灵隐禅寺。
他在《东城桂》诗中自注:"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桂花,是杭人最钟爱的花种,如今更被推为"市花"。
月夜,诗人独步寺院,但见树影婆娑,清晖遍地,一缕缕桂子的幽香随风飘来,引得诗人循香步入桂林之中,寥寥七字便描画出了清幽寂廖、静谧朦胧的秋夜意境。
令诗人心向往之的另一件盛事则是钱塘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十八日为盛"。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钱塘潮的壮观景象在诗人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郡亭"应指杭州东城楼,位于今望江门一带。
八月既望,诗人与三五好友登上郡亭,饮酒唱和,酒酣耳热之际便席地而卧。
从城楼上望去,只见白练横江,壁立千仞;耳畔但闻涛声如雷,人声鼎沸。
作为杭州的父母官,八月观潮,与民同乐,此情此景即便回到洛阳数载,仍让诗人时时想起,不由得发出了"何日更重游"的喟叹。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公元824年5月,白居易接到圣旨,转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圣难违,白居易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杭州,秋天洛阳。
此时他已五十二岁,宦海沉浮,身心已疲,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早年的胸怀大志、"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于是便在洛阳履道里购买住宅,打算长期居住,安享晚年。
岂料自唐宪宗元和中兴之后,朝内争日炽,仅仅一年之后,白居易再次外放,被任为苏州刺史,825年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出游于扬州、楚州一带。
白居易在苏州任职仅一年有余,但対吴地的民俗风情知之甚深,颇多好感。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阊门长达七里的山塘河,并在山塘河北修建道路,俗称"七里山塘"。
姑苏作为东吴故都,在唐代的名声应在钱塘之上。
如果说杭州令诗人难以释怀的是湖光山色,那么苏州则是美酒美人。
俗称苏杭二州出美女,但在诗人眼里,温柔可人,能歌善舞,操一口吴侬软语的东吴美女更胜一筹。
江浙今流行一句话叫"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说明两地的方言迥异。
杭州在北人南迁之前,说的方言应与现今萧山、宁绍方言相似相近,试想当年的杭州美女一张嘴便是生硬的浙江方言,与说话嗲声嗲气如莺啼百啭的苏州美女相比自然失分不少。
词中的"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即竹叶青,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中记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说的都是当时的名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说:"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
"在这首词里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三个字,则极赞舞伎姿态之柔美。
品着美酒,醉眼看窈窕美女翩翩起舞,此情此景让并非酒色之徒的白居易也久久不能忘记,甚盼望着有能故地重游,"早晚复相逢"。
这第三首词历来为士大夫诟病,以为不雅,今依然。
其实"食、色,性也",面对美酒佳人,又有谁能不心旌摇动呢,就是孔老夫子当年见了美艳的南子,不也魂不守舍吗?比起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道学们,白居易少要坦诚得多。
一千二百多年来,白氏的一曲《忆江南》长盛不衰,传唱今,显示了永恒的生力。
也许是上苍对杭州的眷顾罢,白氏身后二百多年,又一位大诗人来到了杭州,此公名叫苏轼,他的到来将为杭州添上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给后人留下更为㶷丽的锦绣华章。
说几句题外话,杭州现存的白堤其实与白居易毫无关系。
此堤原名白沙堤,在白氏到杭州之前早已有之,他在闲暇时还常常在白沙堤上纵马踏春,有诗为证,不赘。
后世把白堤传为白氏所筑,其实是杭州人的一个美丽的误会。
其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和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三位大诗人留给杭州的三张靓丽名片,杭州、西湖便是藉由这三张名片才得以名扬天下。
传说金主完颜亮便是读了柳永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遂起南侵之志。
而个将江南美景推介给世界的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共三首,这里的江南并非泛指长江以南,而是特指苏杭二州。
后世引用往往取其前两首而弃第三首,原因是第三首忆的是苏州的美女好酒,道学家们认为"格调不高",因而很多人只知其二不知其三。
殊不知,这三首词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由春秋,由景及人,浑然一体,不可或缺。
若是只取其二,就成了"断尾巴蜻蜓"(鲁迅语)。
何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人从忆江南美景到忆江南美人,是人之天性使然,实在无可厚非。
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起句一个"好"字,极尽诗人对江南的赞美,这种由衷的赞美并非基于道听途说,而是诗人亲临其境,耳濡目染,早己谙熟于心的。
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纳,失望之下便自请外放,获准,7月被任为杭州刺史。
7月中从东都洛阳出发,冒着酷暑,跋涉千里,10月份才到达杭州。
此时的杭州,正值芙蓉初残、桂子飘香、金风送爽的仲秋时节,湖光山色,秋江带雨,寒沙萦水,想必给诗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杭州刺史任内,白居易见城里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百姓饮水问题。
又见西湖多年被葑泥淤塞,农田干旱,便动员邑人修堤蓄水,以利灌溉,舒缓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以供后人参考。
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用作后任官员治理西湖的周转资金,用后再补回原数。
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尽焚,才不知去向。
白居易主政杭州二十个月,尽管公务繁忙,却忙里偷闲写下了二百多首歌咏杭州的诗词,平均三天一首,足见他对杭州的热爱。
接下来,诗人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江水暖,岸芷汀兰,花红似火,旭日普照,那花显得更加红艳。
江水碧绿,日光下澈,那水更显得绿波粼粼。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廖廖数笔,诗人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春江图。
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叫人留连,怎能不让诗人记忆犹新?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此阙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首词尾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最忆"二字则突出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
首写春,第二首咏秋,这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跨度,也避免了诗境的重复。
接下来诗人写了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件令他不能忘怀的赏心乐事。
一千几百年来,赏桂观潮一直是杭人秋天的盛事。
"山寺"当指灵隐禅寺。
他在《东城桂》诗中自注:"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桂花,是杭人最钟爱的花种,如今更被推为"市花"。
月夜,诗人独步寺院,但见树影婆娑,清晖遍地,一缕缕桂子的幽香随风飘来,引得诗人循香步入桂林之中,寥寥七字便描画出了清幽寂廖、静谧朦胧的秋夜意境。
令诗人心向往之的另一件盛事则是钱塘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十八日为盛"。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钱塘潮的壮观景象在诗人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郡亭"应指杭州东城楼,位于今望江门一带。
八月既望,诗人与三五好友登上郡亭,饮酒唱和,酒酣耳热之际便席地而卧。
从城楼上望去,只见白练横江,壁立千仞;耳畔但闻涛声如雷,人声鼎沸。
作为杭州的父母官,八月观潮,与民同乐,此情此景即便回到洛阳数载,仍让诗人时时想起,不由得发出了"何日更重游"的喟叹。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公元824年5月,白居易接到圣旨,转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圣难违,白居易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杭州,秋天洛阳。
此时他已五十二岁,宦海沉浮,身心已疲,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早年的胸怀大志、"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于是便在洛阳履道里购买住宅,打算长期居住,安享晚年。
岂料自唐宪宗元和中兴之后,朝内争日炽,仅仅一年之后,白居易再次外放,被任为苏州刺史,825年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出游于扬州、楚州一带。
白居易在苏州任职仅一年有余,但対吴地的民俗风情知之甚深,颇多好感。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阊门长达七里的山塘河,并在山塘河北修建道路,俗称"七里山塘"。
姑苏作为东吴故都,在唐代的名声应在钱塘之上。
如果说杭州令诗人难以释怀的是湖光山色,那么苏州则是美酒美人。
俗称苏杭二州出美女,但在诗人眼里,温柔可人,能歌善舞,操一口吴侬软语的东吴美女更胜一筹。
江浙今流行一句话叫"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说明两地的方言迥异。
杭州在北人南迁之前,说的方言应与现今萧山、宁绍方言相似相近,试想当年的杭州美女一张嘴便是生硬的浙江方言,与说话嗲声嗲气如莺啼百啭的苏州美女相比自然失分不少。
词中的"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即竹叶青,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中记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说的都是当时的名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说:"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
"在这首词里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三个字,则极赞舞伎姿态之柔美。
品着美酒,醉眼看窈窕美女翩翩起舞,此情此景让并非酒色之徒的白居易也久久不能忘记,甚盼望着有能故地重游,"早晚复相逢"。
这第三首词历来为士大夫诟病,以为不雅,今依然。
其实"食、色,性也",面对美酒佳人,又有谁能不心旌摇动呢,就是孔老夫子当年见了美艳的南子,不也魂不守舍吗?比起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道学们,白居易少要坦诚得多。
一千二百多年来,白氏的一曲《忆江南》长盛不衰,传唱今,显示了永恒的生力。
也许是上苍对杭州的眷顾罢,白氏身后二百多年,又一位大诗人来到了杭州,此公名叫苏轼,他的到来将为杭州添上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给后人留下更为㶷丽的锦绣华章。
说几句题外话,杭州现存的白堤其实与白居易毫无关系。
此堤原名白沙堤,在白氏到杭州之前早已有之,他在闲暇时还常常在白沙堤上纵马踏春,有诗为证,不赘。
后世把白堤传为白氏所筑,其实是杭州人的一个美丽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