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沿黄公路行记
1年前 (2024-04-22)
山西沿黄公路行记自得其乐 悉全长860公里的陝西沿黄观光路,将于今年8月全线通车。
现隔着黄河,秦、晋两省两条沿黄公路从北往南、齐头并进,这是何等壮观,何等的令人想往?这不禁使我想起2013年我和几个摄友难以忘怀的山西沿黄公路之行。
山西沿黄公路于2006年奠基,09年上半年完工。
她始于晋西北偏关万家寨,一路沿黄河向南,终于晋西南平陆县。
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7县,全长960公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亲眼看看自已的母亲河,是我们一行四人多年的宿愿。
此次沿黄之行,我们是从沿黄公路的中段碛口古镇开始,沿着黄河一路向北,终于沿黄公路的起点,偏关的老牛湾。
碛口古镇应是黄河边人文、风光的亮点。
碛口自古为商贸、水运之要冲。
在明清民国年间,凭着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的著名商贸重镇。
西接陝蒙,东接太原、京津,为东西商贸、文化之抠纽。
享有"九曲黄河镇"之美誉。
镇内有众多货棧、票号、当铺、庙宇,几乎包括了当时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特色。
古镇及周边村落今仍保存着大量原始、质朴的明清建筑和居民的生活形态,所以又有着"活着的古镇"之称。
碛口全景。
我们下榻的碛口客棧。
伴着黄河的碛口主要古街。
沿着古街石板路向北,就是我们沿黄之行的起点。
古镇内的民居。
黑龙庙位于碛口北入口处的卧虎山山腰,总面积4800平方米,也是碛口标志性的建筑。
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可远眺黄河,俯瞰古镇全貌。
黑龙庙始建于明代,后经明清几次修缮,也是当年古镇繁华的一个佐证。
西湾距古镇北仅二里之遥。
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而闻名于世。
这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历经300多年逐步修建而成,占地三万多平方米。
它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
村内有两横五纵七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连起来。
现保存较好的有40多处宅院,院院相通、户户相连。
楼房院墙不拘一格,为我国现存明清民居之珍品。
李家山位于古镇3公里的大山深处,空灵幽静,是古镇富庶时孕育出来的又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形似凤凰,民居附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视觉震撼的效果。
典型的黄土地貌、层层叠叠的窑洞、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大批艺术家前耒採风创作。
出了古镇石板路,沿着黄河向北,开始见证真实的黄河。
沿黄公路上下两车道,均为柏油、砂石路面。
路上车辆极少,半小时难见来车,在这种路上自驾,又有黄河相伴,要有多爽就有多爽!但任何事都是两分的,路上车为什么那么少,后耒我们才明白,山西是黄土,植被又差,一遇大雨,河畔山丘的雨水顺着山涧能变成洪水,冲垮公路流向黄河。
一路上我们遇到十处豁口,公路路基己被冲垮,当地村民只能在路边修上便道,方便自己的出行。
这时你就得小心了,能不能安然过这几个豁口,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这也是山西最头痛的煤车在这不见踪影的原因。
黄河边的小渡口,方便晋、陝两岸的村民来往。
河边景色之美远超我们原先的想象。
河滩上的羊群。
山西到陕西的黄河大桥。
由西往东的都是木过来的重煤车,由东往西基本上都是空车。
桥上常年车流不息。
黄河西岸,佳县的香炉寺。
黄河总的流向是由西往东流入大海。
但在山西却随着黄土高坡的地势,变成了由北往南,形成了众多弯头,气宇非凡! 岸边纯朴的村民。
红枣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河边的牧羊人。
五月八日良辰吉日,途中喜遇二场婚礼。
婚礼上的百元大钞与绣花鞋垫。
河曲,黄河边上长城的园形敌楼。
过了河曲就要暂别黄河,经偏关奔向老牛湾。
桦林堡地处河曲、偏关两县交界处,距偏关县城15公里。
明代建成的军事古堡。
古堡、城墙大部保存较好。
偏关位于晋西北边陲,北依长城与内蒙的清水河县相接。
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
因冬季取暖之需,城内随处可见的大批烟囱,也算是偏关县城的一大特色。
偏关去老牛湾途中,典型的黄土高坡地貌。
终于来到沿黄公路的起点一一老牛湾。
著名的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
老牛湾原是个镇边军堡与古渡口,始建于明成化三年,是"北控黄河,南接偏关"的黄河河防长城堡。
当年这里也是古道、货栈、牌坊、戏台具全的繁华渡口。
现能见到的古堡只是山顶上的一部分,更大规摸的古渡口己被万家寨水利枢纽的黄河水淹没在60米深的河水中。
百年相伴的长城、黄河。
夕阳西下,幽静的老牛湾仍呈现出百年的苍桑与刚劲,沁人心肺! 迊面走耒的村中老妇,饱经苍桑的面容中透出平和、慈祥和善良。
这就是黄河儿女的真实写照!
现隔着黄河,秦、晋两省两条沿黄公路从北往南、齐头并进,这是何等壮观,何等的令人想往?这不禁使我想起2013年我和几个摄友难以忘怀的山西沿黄公路之行。
山西沿黄公路于2006年奠基,09年上半年完工。
她始于晋西北偏关万家寨,一路沿黄河向南,终于晋西南平陆县。
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7县,全长960公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亲眼看看自已的母亲河,是我们一行四人多年的宿愿。
此次沿黄之行,我们是从沿黄公路的中段碛口古镇开始,沿着黄河一路向北,终于沿黄公路的起点,偏关的老牛湾。
碛口古镇应是黄河边人文、风光的亮点。
碛口自古为商贸、水运之要冲。
在明清民国年间,凭着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的著名商贸重镇。
西接陝蒙,东接太原、京津,为东西商贸、文化之抠纽。
享有"九曲黄河镇"之美誉。
镇内有众多货棧、票号、当铺、庙宇,几乎包括了当时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特色。
古镇及周边村落今仍保存着大量原始、质朴的明清建筑和居民的生活形态,所以又有着"活着的古镇"之称。
碛口全景。
我们下榻的碛口客棧。
伴着黄河的碛口主要古街。
沿着古街石板路向北,就是我们沿黄之行的起点。
古镇内的民居。
黑龙庙位于碛口北入口处的卧虎山山腰,总面积4800平方米,也是碛口标志性的建筑。
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可远眺黄河,俯瞰古镇全貌。
黑龙庙始建于明代,后经明清几次修缮,也是当年古镇繁华的一个佐证。
西湾距古镇北仅二里之遥。
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而闻名于世。
这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历经300多年逐步修建而成,占地三万多平方米。
它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
村内有两横五纵七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连起来。
现保存较好的有40多处宅院,院院相通、户户相连。
楼房院墙不拘一格,为我国现存明清民居之珍品。
李家山位于古镇3公里的大山深处,空灵幽静,是古镇富庶时孕育出来的又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形似凤凰,民居附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视觉震撼的效果。
典型的黄土地貌、层层叠叠的窑洞、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大批艺术家前耒採风创作。
出了古镇石板路,沿着黄河向北,开始见证真实的黄河。
沿黄公路上下两车道,均为柏油、砂石路面。
路上车辆极少,半小时难见来车,在这种路上自驾,又有黄河相伴,要有多爽就有多爽!但任何事都是两分的,路上车为什么那么少,后耒我们才明白,山西是黄土,植被又差,一遇大雨,河畔山丘的雨水顺着山涧能变成洪水,冲垮公路流向黄河。
一路上我们遇到十处豁口,公路路基己被冲垮,当地村民只能在路边修上便道,方便自己的出行。
这时你就得小心了,能不能安然过这几个豁口,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这也是山西最头痛的煤车在这不见踪影的原因。
黄河边的小渡口,方便晋、陝两岸的村民来往。
河边景色之美远超我们原先的想象。
河滩上的羊群。
山西到陕西的黄河大桥。
由西往东的都是木过来的重煤车,由东往西基本上都是空车。
桥上常年车流不息。
黄河西岸,佳县的香炉寺。
黄河总的流向是由西往东流入大海。
但在山西却随着黄土高坡的地势,变成了由北往南,形成了众多弯头,气宇非凡! 岸边纯朴的村民。
红枣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河边的牧羊人。
五月八日良辰吉日,途中喜遇二场婚礼。
婚礼上的百元大钞与绣花鞋垫。
河曲,黄河边上长城的园形敌楼。
过了河曲就要暂别黄河,经偏关奔向老牛湾。
桦林堡地处河曲、偏关两县交界处,距偏关县城15公里。
明代建成的军事古堡。
古堡、城墙大部保存较好。
偏关位于晋西北边陲,北依长城与内蒙的清水河县相接。
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
因冬季取暖之需,城内随处可见的大批烟囱,也算是偏关县城的一大特色。
偏关去老牛湾途中,典型的黄土高坡地貌。
终于来到沿黄公路的起点一一老牛湾。
著名的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
老牛湾原是个镇边军堡与古渡口,始建于明成化三年,是"北控黄河,南接偏关"的黄河河防长城堡。
当年这里也是古道、货栈、牌坊、戏台具全的繁华渡口。
现能见到的古堡只是山顶上的一部分,更大规摸的古渡口己被万家寨水利枢纽的黄河水淹没在60米深的河水中。
百年相伴的长城、黄河。
夕阳西下,幽静的老牛湾仍呈现出百年的苍桑与刚劲,沁人心肺! 迊面走耒的村中老妇,饱经苍桑的面容中透出平和、慈祥和善良。
这就是黄河儿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