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1年前 (2024-04-22)
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黎德良 ——浅谈书法赏析与评论的复杂性 濯堂 书法家田蕴章写的一篇《启功只是书法史的过客》的文章流行于网络,引发书友的热议,甚恶语攻击,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支持者。
其中更多的观点则认为老田是在贬低启老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或许包含一定的成份吧,但我并不这么看。
  启老本身就是一个书评家,论遍历史上的大家,也没有谁站出来说他哪里评价的不对。
未必启老就评得那么体贴,没有空子可钻?肯定不是,原因是启老的权威性摆在那里,只是没有人敢挑战罢了!其实对于学术的研究,最可怕最可悲的就是不敢挑战权威,我相信连启老自己都不愿看到这样卑躬屈膝的后人。
若论比较,启老虽为当代大家,可与历朝大家相比差距不是一点点。
所以评价一个书法家的作品不一定非得要比他强,我认为只要不是故意地吹捧或故意地贬低,做到不违心,自认为客观公正就可以了,毕竟评论只是评论,还要读者自己相信的事。
  老田的文章对启功书法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我认为少算得上是真心实意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
缺点就是作者仅停留在评价上,对有的问题虽有比较,但并没有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这样就显得说服力不足,招来一片骂声也就不以为奇了。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题为《夏雨后,阳光下。
》的文章,对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和画家范曾都作了评论。
文章发表在红网,也上了首页,读者很多,转发的也非常多。
读者多认为评论客观在理,留言点赞的数不胜数,没有像老田这样引来一身骚。
原因就在一个理字上,只要你写得入情入理,人家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骂你呢?所以要写评论文章一定要把理说清楚,不要发号施令,毕竟没有人愿意被人无缘无故发号施令的。
  写书法评论首先要懂得书理,书理就是书法构成的各种基本规律和要素。
简单地说,就是字法,笔法和章法。
到了引有大家称谓的书家一般在字法和章法上问题都已经非常小了,而重点就要落在笔法上。
辨别笔法是一个很难的工作,需要自身具有相当的功底,即是这样也难以避免判别的误差。
如果能亲眼目睹作者写字运笔的情形对于笔法的判定就会要明确得多,否则的话就比较麻烦。
因为大家的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具有一眼不能看穿的能量,有的甚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检验。
而真正能让你感觉到缺乏或不足时往往又难以明确地用语言去表达,因为笔法的巧拙对形态的构成差异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细微处,这种细微很容易让人忽视。
就是相当于在同样的形态基础上去区分质感的优劣,厚薄轻重的感觉,力度精的强弱。
能做到这些已属不易!   写书法评论还要懂得书法表象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也是书法本体的意境问题。
这个问题很深奥,跟算一样的玄妙。
打个比方吧,对于一个舞蹈的编排,编剧是会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上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的,而观众大多只能停留在好不好看,有没有味和壮不壮观上,很少也很难有人会去揣摩编剧的创作意图,但是行家就不一样了。
而更难的是通过观看编剧的多部舞蹈的创作意图和编剧风格了解编剧本人的精品质。
对书法表象与书法心理的关系就相当于这样的一种关系,只能是揣摩,是一种感觉,是无法具体地作出判定的。
  以人论书。
当书法本体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优劣的判别难以捉摸,所以只好反过来推论,以人论书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以人论书是根据西汉书法理论家杨雄的“书为心画”反推的。
古人习书是以书载道,用习书的方法修行,改造自己的人格品质,是以德从道的。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不行就是德行不备,这种气质就会体现到书法作品里,就是书品。
即是书法本体上做得很好但书品是劣迹的,同样逃脱不了被扼杀的运。
当然,以人论书是建立在书法本体的基础上的,即是人品再好如果离开了书法本体的优势或者说书学知识浅薄,都是不足以论书的。
  书法虽是技艺,却有着承载道德的宽博,是无穷无尽,缈缥无痕的。
对于书法的评论只能体现作者自身的客观公正,而对于读者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阅读的同时也考验着读者识辨的能力。
刻意地维护谁都不可取,而一言不就骂人更是一种道德缺失的表现。
  启功老先生学识丰厚,为人师表,人格高尚,精矍铄为世人所称道。
我看过不少关于启老的文章,也看了关于启老的影片,着实令人感动,令人钦敬。
但实事求是地讲,启老在书法本体上还是有瑕可击的。
借用启老自己的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启老在当代是大家,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只是一过客,这不是妄议。
这种评价既是对启老本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上书法大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