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绥德历史遗迹——蒙恬墓、扶苏墓、359旅司令部、呜咽泉游记
1年前 (2024-04-22)
榆林绥德历史遗迹——蒙恬墓、扶苏墓、359旅司令部、呜咽泉游记张海峰 今天是 2019年9月1日,对于西安来说,这正是全市中小学生开学天。
但是对于我现在的工作地点——榆林市子洲县来说,我们开学已经一周了(由于冬季寒冷,这里8月26日就开学了)。
今天本计划在房间里将近期工作捋一下,不成想,一大早起来停电了。
一打听,全县线路检修,说是到下午六点才来电。
既然工作没办法干了,那就走起,去参观绥德名胜古迹。
秦将蒙恬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
墓冢成馒头形。
据《绥德州志》记载,墓高50余米。
后因历史久远,风雨剥蚀和施工修建等人为因素,使墓冢成不规则的形状。
1984年,有关部门进行考古钻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层。
蒙恬墓原有清代石碑两通(其中1通断为两截),碑高1.42米,系清·乾隆年间知州张元林所立,镌刻"秦将军蒙恬墓",为知州江士松手书。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30万与监军扶苏驻守上郡,修直道、筑长城,逐匈,战功,名垂青史。
蒙恬含恨死后,部下将士无不悲愤痛切,将其遗体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
其后,蒙恬部下将士和上郡黎民百姓便效仿其生前 所用之笔,制作了许多毛笔。
从此,毛笔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流传全国。
清人阎秉庚曾题诗曰:"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千支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 蒙恬墓位于绥德一中校园内,要想参观必须进入校园。
上图就是绥德中学大门。
数次想来,今日终于成行。
传说,一日蒙恬闲暇,出外围猎,见一狐狸和一黄鼠狼从古庙中逃出,便张弓搭箭射之。
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便伏地求饶,泪如雨下。
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示意侍卫放其逃生。
未过几日,蒙恬忽接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斥扶苏与他诸多罪名,赐其二人自尽。
蒙恬知是朝中奸佞弄权,置自己和扶苏于死地。
他既为遭陷而悲愤,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
沉思中迷糊入梦,只见两少女跪其面前道:"我两乃为前次将军围猎时放生的狐狸与黄鼠狼。
今始皇驾崩,胡亥与李斯、赵高狼狈为奸,谋篡位,假传先帝遗诏赐将军与扶苏死。
我等深知将军忠勇仁慈,心无异举,必欲以死报君恩,故不敢强求万一。
只因受将军活之恩,却不能救将军于危难之中,愿以一死相报!"说完一同撞壁而死,显出原形,果是日前围猎放生之狐、狼。
蒙恬救之未及,倏地惊醒,见一狐一狼躺地而死,不禁感慨万端,潸然泪下。
蒙恬得此显化,又获公子扶苏自刎之讯,毅然决定以死报君。
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于尽忠之前上书一封,箴谏胡亥纳良避奸,珍惜秦始皇统一大业。
欲写奏章,但身边无一士卒,又无刀笔,只有已死之狐、狼,甚感叹惜。
不由自主顺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狐尾狼毫柔而坚韧。
内心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于木杆,蘸其唾液,地上一画,竟显出笔画来。
随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饱蘸热心,痛心疾首,匆匆草成奏章一折,毅然自刎身亡。
带虎符立墓前,不见忠勇大将军! 离开蒙恬墓,我们步行二十分钟,就来到秦太子扶苏墓前。
扶苏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内疏属山顶。
疏属山为无定河畔的一独立山头,南眺二郎山,北望五乳峰,东濒无定河,西隔大理河与马鞍山相对。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5′40″,北纬37°30′15″。
墓区为纯土壤,内植松、柏、槐等林木。
扶苏墓围墙外四周被居民包围。
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墓旁有扶苏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长子(?-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
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保持联,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
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术士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
扶苏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担任这项大工程的总指挥为蒙恬,太子扶苏为监军。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秦始皇巡行天下,行沙丘时不幸病逝。
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
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赵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
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
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于上郡望月台(一说今绥德呜咽泉),后葬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蜀山顶,墓冢很大,形成小山丘,人们后又在墓顶建一木质小楼,人称八角楼(如右图),民间又称"太子冢"。
扶苏素有贤名,民间尚不知扶苏已死,或有言"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于是后来陈胜、吴广起反秦二世之时,便假称公子扶苏,以号召响应者。
对于扶苏的死有多种说法,许多人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的态度,今尚未定论。
一部分人认为扶苏识破了赵高等人的计谋,只是因为天下初定,不愿挑起战争,也不愿和自己的兄弟戎相见,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才毅然自尽。
但扶苏这种做法相对来说是不正确的,如果他成为皇帝,那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写了。
扶苏墓顶的亭子,里边没有任何文字记录。
目前,扶苏墓景区正在修建,暂时不对外开放。
在不高的土塚前,扶苏太子雕像庄严肃穆。
站在扶苏庙前观看到的扶苏墓。
扶苏墓的旁边就是当年八路军359旅司令部驻地。
子洲县的得名,就是为了纪念革先烈——李子洲将军。
这里也有对李子洲将军的介绍。
看到革先烈不懈的斗争以及英年早逝,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这就是359旅司令部旧址。
绥德老城西门遗址。
老城西门遗址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绥德师范,目前,榆林延安等地有很多教师都是从这里走出。
这是绥德师范附小的大门。
绥德城区文化旅游街区导览图。
绥德城东1公里处有“呜咽泉”,相传为扶苏赐死处。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谏父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上郡监蒙恬军。
始皇驾崩后,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勾结谋,欲篡皇位。
假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捏造扶苏、蒙恬之罪,并赐其死。
扶苏接诏,见父皇所斥之罪均属乌有,都是偏听奸佞小人之谗言。
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
扶苏万分痛恨小人弄权,更加忧虑秦室江山社稷。
据传说,扶苏随即上马出城,任马信步而行。
正行之间,马停步不前,扶苏举目望去,眼前石壁高耸,挡住去路。
观之,乃城东五里卢家湾石壁。
细思之,石壁挡道,乃“逼”我自尽也,此乃天意所为。
于是下马跪于石壁前,禁不住悲从心来,放声痛哭。
三天三夜,越哭越悲,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
忽然,石壁上淌出数股泪滴般泉水,滴流而下,其声似呜咽。
扶苏见状,知是天地山川为之悲恸,当即拔剑自刎。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顶,后人建祠敬奉。
卢家湾石壁之泉则长年流淌,其声呜咽,终岁不绝。
后人改卢家湾为“呜咽泉”,以示怀念。
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胡曾有《杀子谷》,曰:“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屈死戍边时。
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凭吊古人,不仅扼腕叹息 泉口渗出的滴滴清泉,落在石缝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似乎仍然在诉说着扶苏穿越千年不尽的委屈。
参观完绥德城内景点,我们开车返回子洲住地。
但是对于我现在的工作地点——榆林市子洲县来说,我们开学已经一周了(由于冬季寒冷,这里8月26日就开学了)。
今天本计划在房间里将近期工作捋一下,不成想,一大早起来停电了。
一打听,全县线路检修,说是到下午六点才来电。
既然工作没办法干了,那就走起,去参观绥德名胜古迹。
秦将蒙恬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
墓冢成馒头形。
据《绥德州志》记载,墓高50余米。
后因历史久远,风雨剥蚀和施工修建等人为因素,使墓冢成不规则的形状。
1984年,有关部门进行考古钻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层。
蒙恬墓原有清代石碑两通(其中1通断为两截),碑高1.42米,系清·乾隆年间知州张元林所立,镌刻"秦将军蒙恬墓",为知州江士松手书。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30万与监军扶苏驻守上郡,修直道、筑长城,逐匈,战功,名垂青史。
蒙恬含恨死后,部下将士无不悲愤痛切,将其遗体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
其后,蒙恬部下将士和上郡黎民百姓便效仿其生前 所用之笔,制作了许多毛笔。
从此,毛笔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流传全国。
清人阎秉庚曾题诗曰:"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千支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 蒙恬墓位于绥德一中校园内,要想参观必须进入校园。
上图就是绥德中学大门。
数次想来,今日终于成行。
传说,一日蒙恬闲暇,出外围猎,见一狐狸和一黄鼠狼从古庙中逃出,便张弓搭箭射之。
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便伏地求饶,泪如雨下。
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示意侍卫放其逃生。
未过几日,蒙恬忽接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斥扶苏与他诸多罪名,赐其二人自尽。
蒙恬知是朝中奸佞弄权,置自己和扶苏于死地。
他既为遭陷而悲愤,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
沉思中迷糊入梦,只见两少女跪其面前道:"我两乃为前次将军围猎时放生的狐狸与黄鼠狼。
今始皇驾崩,胡亥与李斯、赵高狼狈为奸,谋篡位,假传先帝遗诏赐将军与扶苏死。
我等深知将军忠勇仁慈,心无异举,必欲以死报君恩,故不敢强求万一。
只因受将军活之恩,却不能救将军于危难之中,愿以一死相报!"说完一同撞壁而死,显出原形,果是日前围猎放生之狐、狼。
蒙恬救之未及,倏地惊醒,见一狐一狼躺地而死,不禁感慨万端,潸然泪下。
蒙恬得此显化,又获公子扶苏自刎之讯,毅然决定以死报君。
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于尽忠之前上书一封,箴谏胡亥纳良避奸,珍惜秦始皇统一大业。
欲写奏章,但身边无一士卒,又无刀笔,只有已死之狐、狼,甚感叹惜。
不由自主顺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狐尾狼毫柔而坚韧。
内心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于木杆,蘸其唾液,地上一画,竟显出笔画来。
随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饱蘸热心,痛心疾首,匆匆草成奏章一折,毅然自刎身亡。
带虎符立墓前,不见忠勇大将军! 离开蒙恬墓,我们步行二十分钟,就来到秦太子扶苏墓前。
扶苏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内疏属山顶。
疏属山为无定河畔的一独立山头,南眺二郎山,北望五乳峰,东濒无定河,西隔大理河与马鞍山相对。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5′40″,北纬37°30′15″。
墓区为纯土壤,内植松、柏、槐等林木。
扶苏墓围墙外四周被居民包围。
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墓旁有扶苏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长子(?-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
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保持联,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
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术士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
扶苏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担任这项大工程的总指挥为蒙恬,太子扶苏为监军。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秦始皇巡行天下,行沙丘时不幸病逝。
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
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赵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
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
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于上郡望月台(一说今绥德呜咽泉),后葬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蜀山顶,墓冢很大,形成小山丘,人们后又在墓顶建一木质小楼,人称八角楼(如右图),民间又称"太子冢"。
扶苏素有贤名,民间尚不知扶苏已死,或有言"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于是后来陈胜、吴广起反秦二世之时,便假称公子扶苏,以号召响应者。
对于扶苏的死有多种说法,许多人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的态度,今尚未定论。
一部分人认为扶苏识破了赵高等人的计谋,只是因为天下初定,不愿挑起战争,也不愿和自己的兄弟戎相见,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才毅然自尽。
但扶苏这种做法相对来说是不正确的,如果他成为皇帝,那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写了。
扶苏墓顶的亭子,里边没有任何文字记录。
目前,扶苏墓景区正在修建,暂时不对外开放。
在不高的土塚前,扶苏太子雕像庄严肃穆。
站在扶苏庙前观看到的扶苏墓。
扶苏墓的旁边就是当年八路军359旅司令部驻地。
子洲县的得名,就是为了纪念革先烈——李子洲将军。
这里也有对李子洲将军的介绍。
看到革先烈不懈的斗争以及英年早逝,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这就是359旅司令部旧址。
绥德老城西门遗址。
老城西门遗址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绥德师范,目前,榆林延安等地有很多教师都是从这里走出。
这是绥德师范附小的大门。
绥德城区文化旅游街区导览图。
绥德城东1公里处有“呜咽泉”,相传为扶苏赐死处。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谏父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上郡监蒙恬军。
始皇驾崩后,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勾结谋,欲篡皇位。
假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捏造扶苏、蒙恬之罪,并赐其死。
扶苏接诏,见父皇所斥之罪均属乌有,都是偏听奸佞小人之谗言。
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
扶苏万分痛恨小人弄权,更加忧虑秦室江山社稷。
据传说,扶苏随即上马出城,任马信步而行。
正行之间,马停步不前,扶苏举目望去,眼前石壁高耸,挡住去路。
观之,乃城东五里卢家湾石壁。
细思之,石壁挡道,乃“逼”我自尽也,此乃天意所为。
于是下马跪于石壁前,禁不住悲从心来,放声痛哭。
三天三夜,越哭越悲,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
忽然,石壁上淌出数股泪滴般泉水,滴流而下,其声似呜咽。
扶苏见状,知是天地山川为之悲恸,当即拔剑自刎。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顶,后人建祠敬奉。
卢家湾石壁之泉则长年流淌,其声呜咽,终岁不绝。
后人改卢家湾为“呜咽泉”,以示怀念。
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胡曾有《杀子谷》,曰:“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屈死戍边时。
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凭吊古人,不仅扼腕叹息 泉口渗出的滴滴清泉,落在石缝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似乎仍然在诉说着扶苏穿越千年不尽的委屈。
参观完绥德城内景点,我们开车返回子洲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