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静逸安然,笔墨酣畅淋漓——欣赏王伯阳先生书法作品的感慨 武佩河
1年前 (2024-04-22)
气象静逸安然,笔墨酣畅淋漓——欣赏王伯阳先生书法作品的感慨 武佩河晚夏荷香 我写不好字,但我对书法艺术欣赏有些爱好。
每每见到一幅好字都会多看几眼,事后也常常忆起。
我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对好的作品也有些个见。
我觉得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经久耐看的,越看越好看的字就更好。
“好字久看不厌,好友久交不变。
”好看的字有味,耐看的字味浓。
无味的字只是传意的文字,有味的字才叫书法,味浓的字才叫书法艺术,才能使人赏心悦目。
近日,在一次艺术活动中又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老书法艺术家王伯阳先生。
十多年前曾和王伯阳先生有过接触,对他的书法艺术就喜爱有加。
因没能欣赏到王先生的更多作品,也没有深谈,所以事后也没有太多的映像。
十年后的再次接触,余热升温,话题增多,了解加深,欣赏的作品也多了。
对王伯阳先生的认识,也由好感上升为敬重。
他的书法作品就是那种好看的、耐看的,有着浓浓书卷气的艺术品。
每一个书家的艺术道路区别不大,但其艺术砺炼和人生历程却各有不同。
王伯阳先生,1943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那是祖国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时代,战火和贫穷使他少了许多童年的天真,但同时也使他自幼养成了坚毅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新中国诞生的同时,他进入了学堂。
因为贫穷买不起书,上学天上午,老师就亲自用毛笔抄写《三字经》给他当课本用。
这也是他次接触到书法,也就是从那时起就爱上了书法。
老师为他抄写的《三字经》也就成了他的本临摹字帖。
因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分招人喜爱。
因为学习好和那一手漂亮的字,“大跃进”时代王伯阳被公社招工到蚌埠铁路分局;又是因为那一手漂亮的字,工作不到一年就被直接调到分局机关工作;还是因为那一手漂亮的字,又被分局领导选派去上海铁路局培训学习。
因为组织机构的变动和调整,他先后当过工人、机关工作人员、专业培训班学员、小学教师,可无论在哪里,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学习和练字上。
1963年,二十岁的王伯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战士。
又是因为他那一手漂亮的字,使他在一百多战士中脱颖而出,被抽调到连队当文书;还是因为他那一手漂亮的字,1965年他被调到营部当员;仍是因为他那一手漂亮的字,在营部不到半年,他又被选调到政治部干抄写员。
每天八小时要用硬笔抄写六份上千字的稿件。
十四个月的时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硬笔书法基础,他的手上也留下了厚厚的老茧。
1969年,王伯阳从部队退伍安置到国防企业,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肥的地摊上见到一本字帖《三希堂小楷八种》,正是这本字帖使他喜欢上了小楷这种独特的艺术,也正是这本字帖使他的书法艺术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练就是十几年,而这十几年中,他不知熬过多少夜,不知用去多少纸,不知用去多少墨。
原本他的书法就有着相当深厚的基础,临帖练习进步更是大。
1985年,他的小楷条幅入展由安徽省国防科工办主办的安徽省国防科工系统书画展并荣获二等奖。
书法作品参展就荣获大奖,领导和同事们为他高兴,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清楚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展现了其功力,在灵动方面还显欠缺。
厂领导也十分支持他放开眼界,向高手求教,并能从书法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当年厂里就公费让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这一学又是三年。
三年中他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
通过学习,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离优秀的书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他是个执着的人,不干则已,一干到底。
从小老师告诉他的那句“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他始终铭记在心。
1992年,王伯阳先生又参加南京艺术学院为期两年书法进修班学习,这次学习是他踏上书法艺术快车道;这次学习得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教授黄敦的解惑。
在书法圈内许多人崇拜黄敦教授,他也查阅过黄敦教授的相关资料和其作品。
得知黄敦教授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陈大羽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1985年6月获文学硕士,毕业后留校。
得知黄敦教授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以篆刻和篆刻理论擅名于世。
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书坛大多中青年书家还心仪碑学的乱头粗服,对帖学尚心存偏见时,黄敦亮相于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上的手札作品,以其不凡的功力和潇洒的韵,引动书坛,开“手札风”之先河。
这个两年,是王伯阳先生书法艺术的黄金期;这个两年他除了认真学习南艺的书法理论及指定的练习书体外,还研习钟、王小楷,颜“勤礼碑”、欧“九成宫”、魏“张猛龙”、张玄墓志、元略墓志、董美人墓志、禇“雁塔圣教序”,上溯汉碑汉简、金文甲骨。
这个两年,他的书法作品不断被参加南艺校内和苏、皖两省及全国性书画作品大赛,并屡屡获奖。
这期间,由于他的书法艺术的突飞猛进,被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3年,王伯阳先生正式退休,这下他如鹰翔蓝天,鱼入大海,终于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许多人退休后,大把的时间不知如何妥当安排,可他却比上班时还要充实,常常还觉得时间不够用。
他开始了五体兼攻。
行学兰亭集序、怀仁集王圣教序及王系手札。
草学陆机平复、朱延汉简。
练习、交流、研学,他的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大,在圈内圈外,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
2004年被中国楹联学会吸收为会员并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被江苏省书聘为特聘书法家。
2008年经批准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越来越多的书家和评论家为王伯阳先生的书法艺术点赞!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争相收藏其书法作品。
书法的评价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但是,书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在其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王伯阳先生的书法作品在书写过程产生的笔意,形成了他书法艺术的语言。
他在掌握了用笔方法,领会了笔意技巧之后,运用抽象的艺术线条,去形象地表现字的势态。
他的许多作品整体感觉有音乐的旋律,有高低音,长短音,有休止符。
上一字的末笔与下一字的首笔相互呼应,或呼急应缓,呼缓应急或笔断意联,笔联意断。
整个作品一气贯之,自始终浑然一体。
像一首歌,整体保持一个主旋律,使作品成为一个的生体。
王伯阳先生的行书以动为主,动中含静表现出动的态势,和动的闲雅;有时笔姿奔逸,一泻千里,豪放直达,流畅如飞。
他的小楷、棣书,字不热闹,不哗众取宠,字里行间还保留着文人书法的意境和追求,很规整,很恬静,很讲求“法度”和“传承”。
他的行草书法是一种奔驰的动,表现出狂奔的姿势,速度和心态。
无论哪种结体,都表现出一个鲜活的现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他的墨法干湿浓淡焦运用相对自如,体现出墨法的流美。
王伯阳先生的字有其字内的功夫和字外的功夫。
字内功夫,即他的笔墨功夫,有着“脱化生新”的个性, 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美。
他的学识修养水平也非一般,这表现在他的字外功夫上。
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少小的私塾学习,机关的实践学习,这所大学校的全面学习,中国书画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书法艺术专业学习,无论是文化素养,还是学识修养,还是艺术素养,还是品德素养,都达到较高水平。
学识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
精美出于毫端,妙趣在于布白。
王伯阳先生的书法的章法美是整体之美,主要表现在:联络有序、相承起伏、映带呼应、韵律节奏、参差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显示出一种音乐美,犹如一曲交响曲,越听越动听,余音在耳,回味无穷。
王伯阳先生的书法作品曾先后获得:“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优秀奖,林散之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八怪杯”书法展一等奖,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楹联展优秀奖,中国书法教育园丁奖,安徽首届临书展二等奖,书法导报历届年展三等奖、创作奖等等。
并先后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楹联等举办的全国首届世界华人展、新人展、中青展、老年展、首届自撰联展、中华梅州“客天下杯”纪念抗战胜利楹联大赛获奖作品特邀联墨展、沈商文化杯书画作品展等全国性大展览20余次。
作品曾被多家馆、院和企业收藏。
王伯阳先生说:“奖杯和荣誉都属于过去,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是的,王伯阳先生没有被他76岁的年龄所控,他每天的生活、学习、练字都十分有规律。
书法是一种精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
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
所以他的书法能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
王伯阳,男,1943年生,安徽省枞阳县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特聘书法家,安徽省书协会员,滁州市书协名誉理事。
45岁由硬笔转毛笔业余学书法,临钟王小楷。
唐楷“勤礼碑”、欧楷“九成宫”、魏楷“张猛龙”、张玄墓志、元略墓志、董美人墓志、禇“雁塔圣教序” 上溯汉碑汉简。
复归钟王继习兰亭集序、怀仁圣教及二王手札,草学平复,朱延汉简。
古稀思变,五体兼攻。
虽已耄耋之年,仍精进不辍,佳作连连。
书法曾获:“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优秀奖,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奖,林散之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八怪杯”书法展二等奖,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全国新农村楹联展 优秀奖,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园丁奖。
书法导报历届年展三等奖、创作奖等其它奖项多次并先后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楹联等举办的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展、世界华人展、新人展、中青展、老年展、首届自撰联展、中华梅州“客天下杯”纪念抗战胜利楹联大赛获奖作品特邀联墨展、沈商文化杯书画作品展等全国性大展览20余次。
作品曾被多家馆、院和企业收藏。
更多作品敬请登陆王伯阳艺术网博客欣赏http:blog.si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
每每见到一幅好字都会多看几眼,事后也常常忆起。
我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对好的作品也有些个见。
我觉得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经久耐看的,越看越好看的字就更好。
“好字久看不厌,好友久交不变。
”好看的字有味,耐看的字味浓。
无味的字只是传意的文字,有味的字才叫书法,味浓的字才叫书法艺术,才能使人赏心悦目。
近日,在一次艺术活动中又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老书法艺术家王伯阳先生。
十多年前曾和王伯阳先生有过接触,对他的书法艺术就喜爱有加。
因没能欣赏到王先生的更多作品,也没有深谈,所以事后也没有太多的映像。
十年后的再次接触,余热升温,话题增多,了解加深,欣赏的作品也多了。
对王伯阳先生的认识,也由好感上升为敬重。
他的书法作品就是那种好看的、耐看的,有着浓浓书卷气的艺术品。
每一个书家的艺术道路区别不大,但其艺术砺炼和人生历程却各有不同。
王伯阳先生,1943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那是祖国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时代,战火和贫穷使他少了许多童年的天真,但同时也使他自幼养成了坚毅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新中国诞生的同时,他进入了学堂。
因为贫穷买不起书,上学天上午,老师就亲自用毛笔抄写《三字经》给他当课本用。
这也是他次接触到书法,也就是从那时起就爱上了书法。
老师为他抄写的《三字经》也就成了他的本临摹字帖。
因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分招人喜爱。
因为学习好和那一手漂亮的字,“大跃进”时代王伯阳被公社招工到蚌埠铁路分局;又是因为那一手漂亮的字,工作不到一年就被直接调到分局机关工作;还是因为那一手漂亮的字,又被分局领导选派去上海铁路局培训学习。
因为组织机构的变动和调整,他先后当过工人、机关工作人员、专业培训班学员、小学教师,可无论在哪里,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学习和练字上。
1963年,二十岁的王伯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战士。
又是因为他那一手漂亮的字,使他在一百多战士中脱颖而出,被抽调到连队当文书;还是因为他那一手漂亮的字,1965年他被调到营部当员;仍是因为他那一手漂亮的字,在营部不到半年,他又被选调到政治部干抄写员。
每天八小时要用硬笔抄写六份上千字的稿件。
十四个月的时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硬笔书法基础,他的手上也留下了厚厚的老茧。
1969年,王伯阳从部队退伍安置到国防企业,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肥的地摊上见到一本字帖《三希堂小楷八种》,正是这本字帖使他喜欢上了小楷这种独特的艺术,也正是这本字帖使他的书法艺术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练就是十几年,而这十几年中,他不知熬过多少夜,不知用去多少纸,不知用去多少墨。
原本他的书法就有着相当深厚的基础,临帖练习进步更是大。
1985年,他的小楷条幅入展由安徽省国防科工办主办的安徽省国防科工系统书画展并荣获二等奖。
书法作品参展就荣获大奖,领导和同事们为他高兴,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清楚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展现了其功力,在灵动方面还显欠缺。
厂领导也十分支持他放开眼界,向高手求教,并能从书法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当年厂里就公费让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这一学又是三年。
三年中他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
通过学习,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离优秀的书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他是个执着的人,不干则已,一干到底。
从小老师告诉他的那句“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他始终铭记在心。
1992年,王伯阳先生又参加南京艺术学院为期两年书法进修班学习,这次学习是他踏上书法艺术快车道;这次学习得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教授黄敦的解惑。
在书法圈内许多人崇拜黄敦教授,他也查阅过黄敦教授的相关资料和其作品。
得知黄敦教授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陈大羽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1985年6月获文学硕士,毕业后留校。
得知黄敦教授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以篆刻和篆刻理论擅名于世。
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书坛大多中青年书家还心仪碑学的乱头粗服,对帖学尚心存偏见时,黄敦亮相于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上的手札作品,以其不凡的功力和潇洒的韵,引动书坛,开“手札风”之先河。
这个两年,是王伯阳先生书法艺术的黄金期;这个两年他除了认真学习南艺的书法理论及指定的练习书体外,还研习钟、王小楷,颜“勤礼碑”、欧“九成宫”、魏“张猛龙”、张玄墓志、元略墓志、董美人墓志、禇“雁塔圣教序”,上溯汉碑汉简、金文甲骨。
这个两年,他的书法作品不断被参加南艺校内和苏、皖两省及全国性书画作品大赛,并屡屡获奖。
这期间,由于他的书法艺术的突飞猛进,被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3年,王伯阳先生正式退休,这下他如鹰翔蓝天,鱼入大海,终于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许多人退休后,大把的时间不知如何妥当安排,可他却比上班时还要充实,常常还觉得时间不够用。
他开始了五体兼攻。
行学兰亭集序、怀仁集王圣教序及王系手札。
草学陆机平复、朱延汉简。
练习、交流、研学,他的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大,在圈内圈外,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
2004年被中国楹联学会吸收为会员并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被江苏省书聘为特聘书法家。
2008年经批准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越来越多的书家和评论家为王伯阳先生的书法艺术点赞!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争相收藏其书法作品。
书法的评价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但是,书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在其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王伯阳先生的书法作品在书写过程产生的笔意,形成了他书法艺术的语言。
他在掌握了用笔方法,领会了笔意技巧之后,运用抽象的艺术线条,去形象地表现字的势态。
他的许多作品整体感觉有音乐的旋律,有高低音,长短音,有休止符。
上一字的末笔与下一字的首笔相互呼应,或呼急应缓,呼缓应急或笔断意联,笔联意断。
整个作品一气贯之,自始终浑然一体。
像一首歌,整体保持一个主旋律,使作品成为一个的生体。
王伯阳先生的行书以动为主,动中含静表现出动的态势,和动的闲雅;有时笔姿奔逸,一泻千里,豪放直达,流畅如飞。
他的小楷、棣书,字不热闹,不哗众取宠,字里行间还保留着文人书法的意境和追求,很规整,很恬静,很讲求“法度”和“传承”。
他的行草书法是一种奔驰的动,表现出狂奔的姿势,速度和心态。
无论哪种结体,都表现出一个鲜活的现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他的墨法干湿浓淡焦运用相对自如,体现出墨法的流美。
王伯阳先生的字有其字内的功夫和字外的功夫。
字内功夫,即他的笔墨功夫,有着“脱化生新”的个性, 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美。
他的学识修养水平也非一般,这表现在他的字外功夫上。
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少小的私塾学习,机关的实践学习,这所大学校的全面学习,中国书画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书法艺术专业学习,无论是文化素养,还是学识修养,还是艺术素养,还是品德素养,都达到较高水平。
学识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
精美出于毫端,妙趣在于布白。
王伯阳先生的书法的章法美是整体之美,主要表现在:联络有序、相承起伏、映带呼应、韵律节奏、参差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显示出一种音乐美,犹如一曲交响曲,越听越动听,余音在耳,回味无穷。
王伯阳先生的书法作品曾先后获得:“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优秀奖,林散之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八怪杯”书法展一等奖,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楹联展优秀奖,中国书法教育园丁奖,安徽首届临书展二等奖,书法导报历届年展三等奖、创作奖等等。
并先后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楹联等举办的全国首届世界华人展、新人展、中青展、老年展、首届自撰联展、中华梅州“客天下杯”纪念抗战胜利楹联大赛获奖作品特邀联墨展、沈商文化杯书画作品展等全国性大展览20余次。
作品曾被多家馆、院和企业收藏。
王伯阳先生说:“奖杯和荣誉都属于过去,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是的,王伯阳先生没有被他76岁的年龄所控,他每天的生活、学习、练字都十分有规律。
书法是一种精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
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
所以他的书法能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
王伯阳,男,1943年生,安徽省枞阳县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特聘书法家,安徽省书协会员,滁州市书协名誉理事。
45岁由硬笔转毛笔业余学书法,临钟王小楷。
唐楷“勤礼碑”、欧楷“九成宫”、魏楷“张猛龙”、张玄墓志、元略墓志、董美人墓志、禇“雁塔圣教序” 上溯汉碑汉简。
复归钟王继习兰亭集序、怀仁圣教及二王手札,草学平复,朱延汉简。
古稀思变,五体兼攻。
虽已耄耋之年,仍精进不辍,佳作连连。
书法曾获:“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优秀奖,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奖,林散之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八怪杯”书法展二等奖,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全国新农村楹联展 优秀奖,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园丁奖。
书法导报历届年展三等奖、创作奖等其它奖项多次并先后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楹联等举办的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展、世界华人展、新人展、中青展、老年展、首届自撰联展、中华梅州“客天下杯”纪念抗战胜利楹联大赛获奖作品特邀联墨展、沈商文化杯书画作品展等全国性大展览20余次。
作品曾被多家馆、院和企业收藏。
更多作品敬请登陆王伯阳艺术网博客欣赏http:blog.si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