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3)点春堂景区
1年前 (2024-04-22)
豫园(3)点春堂景区黄启征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小雨 上图:我在打唱台旁留影三、点春堂景区 走出"穿云龙"门洞,进入点春堂景区,一条黑色巨龙气活现地穿云架雾腾飞在豫园上空,这是豫园第二条蛟龙。
进入三穗堂景区,因保护大假山,游客已无缘再见卧龙威容。
万花楼前,穿云龙的龙首与金蟾让人驻足观赏。
穿门而过,这威风凛凛的穿云巨龙更是夺人眼目。
目光沿墙而走,高昂的龙头,带着波状的龙身,穿绿丛,带池水,时而回环,时而攀岩,时而穿越,时而腾飞,如行云走浪滔,把屋脊、古树、假山、门楼,串连一体,若隐若现。
远远望去,如龙穿云,跌宕起伏,充满动感。
蜿蜒的粉墙,饰有不同形状,充满艺术造型的门洞,与龙浑然结,称之为:龙墙。
上二图:穿云龙(第二条龙) 穿云龙墙位于点春堂西,龙头和龙尾用泥雕塑成,龙身以瓦缕空砌成龙鳞,与鱼鳞极为相似且又逼真,足见工匠的想像力和技艺。
穿云龙墙系豫园标志性建筑,豫园的宣传画以及豫园门票上的园景,都以"穿云龙"为背景,到此游客无不举机拍摄。
上图:穿云门(门后是万花楼景区) 上图:泥塑龙头 上图:青瓦砌成龙身 点春堂景区,堂宇宅院沿着龙墙成一条直线,山水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主要景观:古井亭、点春堂、打唱台、快楼、和煦堂等。
出"穿云"门,首入眼帘除龙墙外,便是西北侧:古井亭、藏宝楼,和过道终端的三道不同形状的门。
上图:西北侧景观 贴墙的八角小亭,木柱、青瓦、翘檐攒尖顶,亭内有一口明代八角古井,一眼便知是古井亭。
古井的井栏是明代文物,古色古香的小亭是仿古建筑,做工精致,有许多木雕花纹,两柱间设有美人靠。
亭子飞檐处,立有一只可爱的小麋鹿,正对着南方。
鹿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寓意长寿,与豫园"愉悦老亲"贴切。
上四图:古井亭 上图:古井亭飞檐处小麋鹿 在龙墙北端,墙下有一变形葫芦门,通往万花楼景区北部的复廊和洗手间。
由复廊往龙墙外观望,古井亭与左侧藏宝楼,不是处于同一直线上,而是前后错落。
上图:一缕光线从门洞而来 上二图:隔墙西是万花楼、北复廊。
藏宝楼与万花楼,隔着龙墙呈"一"左右对称摆开,在空间上互相陪衬。
上二图:隔墙东是古井亭、藏宝楼。
藏宝楼坐北朝南,现作商品楼和茶室,以前豫园内是不设茶室和供水处。
我凭印象,进园前特意买了两瓶水,现还沉甸甸的躺在挎包里,早知这有供水,何必如此辛苦。
藏宝楼西墙有道壶状门,入内是藏宝楼后院,此门关闭。
葫芦门与壶状门之间的走道终端,是一道关闭的石库门,门外是福佑路。
现全园只留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其余边门都关闭。
豫园入口在九曲桥,出口在內园大门旁的西墙。
上三图:第二道壶状门和第三道石库门 石库门设计简洁,门额上的四个纂字很难让人认全,据说是花体篆字。
我只辨识"亭幽"两字,另两字学识浅薄实在无法辨认,查百度得知是"气淑"。
亭幽气淑是指古井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
篆体淑的写法颇具古意,上"弔"下"皿"古文弔当叔用,皿为水,故念淑。
另一解释是据《兰亭序》集字帖:岭曲风长、亭幽水会、 怀虚趣得、 情文生。
认为是"亭幽水会"。
上图:亭幽气淑 上三图:藏宝楼 上图:透过林木,见古井亭在藏宝楼院前的西南角。
古井亭后,藏宝楼前,假山、古树、池塘装点着庭院和周围环境。
在藏宝楼前庭院,隔水可见点春堂后的临水槛。
临水槛,三面设有雕花护栏,槛檐下有匾"飞飞跃跃",四字草书飘逸洒脱。
假山上一株200余年的瓜子黄杨,长势喜人,郁郁葱葱。
上二图:点春堂后临水槛、古井亭、藏宝楼之间布局,呈"△"。
上图:临水槛,檐下匾"飞飞跃跃"。
上图:藏宝楼和瓜子黄杨 上图:藏宝楼内茶室 走过池塘,有"抱云岩"假山一座,形似朵云,水石缭绕,洞壑深邃,揽有江南园林之秀美。
进石洞沿阶登高,洞后见袖珍学圃,立于山上,是读书幽僻之所。
上五图:学圃 袖珍学圃是座方型小轩,轩内书案桌椅古色古香,上悬"学圃"匾额。
匾下后墙六角漏窗设计独特,框中图案是众多六角组,极像蜂巢,但很美观,可能是寓意学习如采蜜。
"学圃"湖石假山与"点春堂"庭院假山相连,循级而下来到点春堂。
点春堂位于藏宝楼南面,北面的临水槛隔池与藏宝楼相对。
上四图:点春堂外景 大名鼎鼎的点春堂,建于1820年,即清代道光初年。
是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作为闽商在沪议事公用场所,称之"花糖公墅"。
点春堂建筑面积 300平方米,是豫园最宽敞开阔的厅堂。
堂前一对清代青石幼狮,是豫园第四对狮子。
一只幼狮崩掉上唇,好像开口大笑,不拢嘴。
我想可能是小刀会,在奋战时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砖木结构的厅堂,宏丽精致,槅扇门窗雕刻着戏曲人物,栩栩如生。
堂上悬金字"点春堂"匾,笔法苍劲。
朱红大柱擎起宽深的殿檐和宏大的斗拱,均给游人留下雄壮有力与戏剧艺术相融洽的刚柔之美。
上图:豫园第四对狮子 上图:左侧幼狮笑口常开 上三图:回廊漏窗 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与昆曲关系密切,当时文人绅士喜欢在园林饮酒作乐,豫园也不例外。
点春堂是看戏之处,"点春"可能暗喻点看自己喜欢的曲牌和演员吧。
"点春堂"的堂名,取自宋代苏东坡的长词《戚氏•玉龟山》: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研。
匾额由同治年间的苏松太备道沈秉成书写,沈秉成另一身份,是苏州有名的古典园林耦园的园主。
上三图:点春堂内景 点春堂是我1964年,首游豫园时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853 年9月到 1855年2月,在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点春堂是起义军首领之一陈阿林的指挥所,即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
小刀会起义不久,清政府就伙同外国势力,在上海城北建筑围墙,隔断城内起义军与外界的联系。
1854年12月14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向小刀会宣战。
1855年1月6日,法军用炮轰开城墙,清军进攻上海,史称:北门之战。
除夕,上海攻破,清军涌进城。
正月初一(1855年2月17日),小刀会弹尽粮绝,组织突围,次日在虹桥附近又与清军血战,小刀会将士相继牺牲,余部逃往镇江加入太平天国。
陈阿林突围出逃,搭船到,后转南洋经商。
其余残部流散各地,此上海小刀会即告失败。
上图:陈列室 上海小刀会,虽存世不足两年,但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上海人民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当时席卷全国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点春堂是该起义留下的遗址。
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作为小刀会历史史迹陈列室对外开放。
上图:陈列品(文告) 堂内陈列巨幅绘画示意图,用以描述昔日反清战事。
堂内敬奉小刀会将士塑像及他们曾用过的器、自铸"太平通宝"钱币、腰凭、腰刀、笔砚、文告等,在民间最为广泛使用的是"顺天洪英""洪英金籣"的门贴。
洪英是臆想人物,为传说中天地会的创始人,也隐含为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之意。
金籣是义结同心的意思。
当年小刀会占领上海,所有商家店铺门上都得贴此门贴,以示拥护。
又如小刀会首领刘丽川、陈阿林的告示,旨在揭露清政府阴谋,呼应太平军在南京建国号。
上图:陈列品(自铸"太平通宝"钱币) 上图:陈列品(顺天洪英、洪英金籣的门贴) 上二图:陈列品(器) 陈列器中,其中一把小刀是1959年由县前街赵老太太捐供,据说是当年小刀会首领之一潘启亮的遗物。
潘启亮是小刀会的"飞虎将军",在清军攻占小刀会据点时率众突围,后加入太平军。
上图:陈列品(腰牌) 上二图:陈列品(观剑图) 堂正中挂着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观剑图》。
听旁导游解说,他曾参加过小刀会,为点春堂作画,蕴含缅怀小刀会之情。
《观剑图》两侧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
是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诗人沈尹默所题。
沈老先生曾任北平大学校长,于1971年逝世。
点春堂西侧间,展览清朝时尚,供人娱乐的"西洋镜"。
所谓西洋镜,就像万花筒对着眼睛看古剧或西洋风光的幻灯片。
我想这也许是电视的前身。
上图:清代时尚娱乐西洋镜 点春堂后的临水槛,窗户紧闭。
如果推窗凭栏,我想可与藏宝楼庭院的赏鱼人,互相交谈,还可以看到西侧的古井亭。
由于有了池塘假山,彼此临水互望,隔山相守,使这不大的三角空间,却创造出距离感。
水塘旁长着一棵夹竹桃,主杆紧贴着太湖石倒向龙墙。
上图:点春堂北面的临水槛与石径小道 上图:太湖石与夹竹桃 点春堂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都有假山,南向前方的建筑物,呈"丫"状,东侧抱云岩假山上是快楼。
西侧假山脚,有座条石结构的清代小戏台,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
据说,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戏台,也是闽商所建,做为花糖业公所,祭供和平日宴请时演唱之用。
戏台面北,正面向着点春堂,装饰的金碧辉煌,非常华丽,台前垂檐更是精雕细作。
上二图:打唱台面对点春堂 上图:打唱台 打唱台东南向的假山,从石窦中涌出涓涓细流,在台后汇成约十几米长,五六米宽的小池。
小池环绕着打唱台三面,仅留下北面可通往点春堂,从台前到点春堂大厅的回廊口,两点间的距离约为3~4米。
水位很低,悬于池面上的打唱台,支撑柱的基石都显露于水面,细细的石柱,撑托着精美的戏台。
依山临水非常幽雅。
一般园林中的戏台,都是台前设水池,使音色更加宏亮清脆,打唱台是台后水池,不知有何妙用。
上图:1.打唱台 2.快楼 3.和煦堂 上图:1.打唱台 2.点春堂 3.快楼 打唱台建筑,戏台平面呈"十"形。
横一两端,可能是演员和后台乐鼓师的场所,竖丨中端,设有屏风隔断前后,屏风两侧各留6~7米的空间,做为演员上下场的门。
用12根石柱,支撑豪华檐顶,石柱上刻有对联。
正面台口石柱,对联:遥望楼台,斜倚夕阳添暮景;闲谈风月,同浮大白趁良辰。
另外,四角的石柱上,分别刻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
朝上细观天花,为平顶结构没有藻井,也许音响效果,来自戏台的"十"字结构。
打唱台屏风幕壁正中,镶嵌着郭沫若先生1961年游览豫园写下的诗篇: 上二图:打唱台正面 上图:郭沫若诗篇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 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
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 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上二图:打唱台垂檐饰有金狮戏球 打唱台的垂檐,镂金错彩,精雕细琢。
飞檐垂脊前塑有武士人物砖雕。
打唱台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旧了,石柱上对联的字迹已经模糊,要辨认许久。
虽经过几番以旧修旧的修箿,仍能从沧桑的物件中看到当年华丽的典雅。
台口檐下,几盏色彩艳丽的宫灯,随风飘起的红缨,使打唱台的旧貌焕发出新的容光。
上图:打唱台左飞檐上的武士 上图:打唱台右飞檐上的武士 点春堂与打唱台之间的西面龙墙,在穿云门南,往双龙戏珠方向,有道瓶形门,穿墙捷径通往会景楼景区,入门左拐过桥是会景楼北面;入门前行穿竹林是九狮轩。
上二图:通往会景楼、九狮轩 打唱台东面,沿着石径小道,可蹬上抱云岩假山。
"快楼"位于山顶东北向,在古树繁叶中,青瓦飞檐翘角甚为显露。
快楼是座由两个正方体交叉组一起的两层楼阁,下层:延爽阁;上层:快楼。
快楼是豫园第二制高点,可以俯瞰全园景致。
细品楼名,一爽一快为爽快,临高望远岂不快哉!楼名也许就是此意吧。
可惜不对游人开放,无法入内体验,只能在外转转。
点春堂景区能成为小刀会据点,我想跟附近有古井、制高点,有关吧。
上三图:快楼 快楼南向,有廊通"静宜轩"和"听鹂"亭,我们在听鹂亭小片刻,听到鸟鸣,那悠婉悦耳的啼鸣声,不知是否就是鹂在鸣叫,不得而知。
上图:静宜轩和听鹂亭 上图:"听鹂"匾悬亭内 静宜轩是座精美的楠木雕花建筑,不开放铁将军把门。
山路崎岖,轩就因地制宜,顺着山坡,半墙半山而建,古朴的泥塑、砖雕、瓦当、滴水,年代久远,颓退中仍不失典雅。
轩门紧闭,不开放。
一道白墙把这幽僻之处与周围环境断然割开,自成小院,循级而下即到"和煦堂"。
上图:静宜轩 "和煦堂"位于点春堂之南,北面临水,与打唱台背靠背,是座方形的四面厅。
点春堂、快楼、打唱台、和煦堂,四建筑间的布局呈"◇"形,隔山望水,使这紧凑的布局拉开距离。
上二图:和煦堂 和煦堂面山背水,四面窗户皆可敞开, 可全方位饱览院景,南:假山,东:静宜轩、听鹂亭,北:点春堂、打唱台,西:双龙戏珠和一对石狮。
冬暖夏凉的厅堂,上悬匾额"和煦"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探花,曾经当过学政、巡抚的鲍源深所题。
匾下对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点明春光,与隔池点春堂遥相呼应,哄托出景区"春"的主题。
走出和煦堂,便见门口红帽子晃动,充满了喜庆,大约12人,满面春风,兴高采烈地随着导游走马观花穿堂而过,留下一片"春"的灿烂。
上图:和煦堂与红帽子 在打唱台与和煦堂之间的龙墙处,有一株树龄200年的茶梅,正开着粉的鲜花,饱含着水珠的花瓣,更显的娇艳。
上三图:古树名木茶梅 上图:和煦堂内景 和煦堂内的家具与别处不同,在此尽显根雕艺术,旁有说明,是榕树根制作。
我在福州西湖多次参观根雕展,见过大型的大躺椅,但整套精美的起居用品根雕,还是所见。
清一色的根雕,包括桌、椅、几和装饰所用的凤凰、麒麟。
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历时上百年,已是古董了。
上图:和煦堂内根雕家具 点春堂景区的最南端,假山后一条飞龙横贯而过,那是西南侧"双龙戏珠"中,其中一条龙的龙身。
老君殿的飞檐,探出龙墙,恰似戏台,青瓦上骑马持刀的武士砖雕,宛如泉州布袋戏在上演古剧。
上图:1.和煦堂 2.双龙墙 3.老君殿 上图:1.石狮门 2.龙墙 3.和煦堂 上图:石狮门头上是双龙戏珠" "山辉川媚"门楣上"双龙戏珠",是豫园第三、四条龙。
上图:双龙墙和飞檐上的砖雕 一对巨龙,对称地盘桓在墙头,两龙中间有一颗大珠,下端饰以波涛,上端与两侧是喷发的火焰。
两首微仰的龙头,龙嘴张裂,相对的四根龙须尖角,即将碰触。
四目炯炯,眼球突兀,凝视着珠子。
一副双龙腾云相搏,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态,惟妙惟肖。
无奈岁月摧残,历经风吹雨刷,双龙也老了,满嘴没剩几颗白牙。
门前一对造型古朴且憨态可掬的石狮,是豫园第五对狮子。
在此拍照的游客众多,我们只能在侧面拍了几张。
上图:"山辉川媚"门前石狮(第五对狮子) 走过石狮门,回望墙头,上书:跨鲤。
狭小的空间里,在3~5米处拐弯向南,设有两道门。
从跨鲤、引胜,到绀宇琳宫,一条甬道不过百步长。
三道门,造型不同,色彩各异,有方有圆,有粉有墨。
上图:"跨鲤"双龙戏珠(第三、四条龙) 跨鲤与引胜,两门之间拉成直角,组成一方小天地:跨鲤墙头上的二龙戏珠、甬道青瓦白墙上的精致石雕,绀宇琳宫墨门上的牡丹浮雕,另有儒家敬老图案。
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能够近距离地欣赏精湛的工艺作品,给予游人视觉上的享受。
上图:"跨鲤"与"引胜"两门间的小天地 这方雅致的小天地,是点春堂和会景楼两景区的交汇点。
上图:圆门"引胜"内套方门"绀宇琳宫" 上图:甬道墙上砖雕渔樵耕读(少一张渔) "引胜"月亮门背面,嵌额"咏绿"。
前方内套墨方门"绀宇琳宫",是点春堂景区的终点。
望门外,水域上红色的积玉水廊,已在呼唤着游客快点出来。
上图:"绀宇琳宫"(门外积玉水廊) 上图:"点春"门,内套"咏绿"门。
走出"绀宇琳宫",顿感视野开阔,回首再望来时路,墨方门上,嵌额"点春"。
绿树遮荫中一条长廊横卧水面,会景楼景区到了。
备注:部分照片源自网络。
谢谢阅览,未完待续。
进入三穗堂景区,因保护大假山,游客已无缘再见卧龙威容。
万花楼前,穿云龙的龙首与金蟾让人驻足观赏。
穿门而过,这威风凛凛的穿云巨龙更是夺人眼目。
目光沿墙而走,高昂的龙头,带着波状的龙身,穿绿丛,带池水,时而回环,时而攀岩,时而穿越,时而腾飞,如行云走浪滔,把屋脊、古树、假山、门楼,串连一体,若隐若现。
远远望去,如龙穿云,跌宕起伏,充满动感。
蜿蜒的粉墙,饰有不同形状,充满艺术造型的门洞,与龙浑然结,称之为:龙墙。
上二图:穿云龙(第二条龙) 穿云龙墙位于点春堂西,龙头和龙尾用泥雕塑成,龙身以瓦缕空砌成龙鳞,与鱼鳞极为相似且又逼真,足见工匠的想像力和技艺。
穿云龙墙系豫园标志性建筑,豫园的宣传画以及豫园门票上的园景,都以"穿云龙"为背景,到此游客无不举机拍摄。
上图:穿云门(门后是万花楼景区) 上图:泥塑龙头 上图:青瓦砌成龙身 点春堂景区,堂宇宅院沿着龙墙成一条直线,山水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主要景观:古井亭、点春堂、打唱台、快楼、和煦堂等。
出"穿云"门,首入眼帘除龙墙外,便是西北侧:古井亭、藏宝楼,和过道终端的三道不同形状的门。
上图:西北侧景观 贴墙的八角小亭,木柱、青瓦、翘檐攒尖顶,亭内有一口明代八角古井,一眼便知是古井亭。
古井的井栏是明代文物,古色古香的小亭是仿古建筑,做工精致,有许多木雕花纹,两柱间设有美人靠。
亭子飞檐处,立有一只可爱的小麋鹿,正对着南方。
鹿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寓意长寿,与豫园"愉悦老亲"贴切。
上四图:古井亭 上图:古井亭飞檐处小麋鹿 在龙墙北端,墙下有一变形葫芦门,通往万花楼景区北部的复廊和洗手间。
由复廊往龙墙外观望,古井亭与左侧藏宝楼,不是处于同一直线上,而是前后错落。
上图:一缕光线从门洞而来 上二图:隔墙西是万花楼、北复廊。
藏宝楼与万花楼,隔着龙墙呈"一"左右对称摆开,在空间上互相陪衬。
上二图:隔墙东是古井亭、藏宝楼。
藏宝楼坐北朝南,现作商品楼和茶室,以前豫园内是不设茶室和供水处。
我凭印象,进园前特意买了两瓶水,现还沉甸甸的躺在挎包里,早知这有供水,何必如此辛苦。
藏宝楼西墙有道壶状门,入内是藏宝楼后院,此门关闭。
葫芦门与壶状门之间的走道终端,是一道关闭的石库门,门外是福佑路。
现全园只留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其余边门都关闭。
豫园入口在九曲桥,出口在內园大门旁的西墙。
上三图:第二道壶状门和第三道石库门 石库门设计简洁,门额上的四个纂字很难让人认全,据说是花体篆字。
我只辨识"亭幽"两字,另两字学识浅薄实在无法辨认,查百度得知是"气淑"。
亭幽气淑是指古井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
篆体淑的写法颇具古意,上"弔"下"皿"古文弔当叔用,皿为水,故念淑。
另一解释是据《兰亭序》集字帖:岭曲风长、亭幽水会、 怀虚趣得、 情文生。
认为是"亭幽水会"。
上图:亭幽气淑 上三图:藏宝楼 上图:透过林木,见古井亭在藏宝楼院前的西南角。
古井亭后,藏宝楼前,假山、古树、池塘装点着庭院和周围环境。
在藏宝楼前庭院,隔水可见点春堂后的临水槛。
临水槛,三面设有雕花护栏,槛檐下有匾"飞飞跃跃",四字草书飘逸洒脱。
假山上一株200余年的瓜子黄杨,长势喜人,郁郁葱葱。
上二图:点春堂后临水槛、古井亭、藏宝楼之间布局,呈"△"。
上图:临水槛,檐下匾"飞飞跃跃"。
上图:藏宝楼和瓜子黄杨 上图:藏宝楼内茶室 走过池塘,有"抱云岩"假山一座,形似朵云,水石缭绕,洞壑深邃,揽有江南园林之秀美。
进石洞沿阶登高,洞后见袖珍学圃,立于山上,是读书幽僻之所。
上五图:学圃 袖珍学圃是座方型小轩,轩内书案桌椅古色古香,上悬"学圃"匾额。
匾下后墙六角漏窗设计独特,框中图案是众多六角组,极像蜂巢,但很美观,可能是寓意学习如采蜜。
"学圃"湖石假山与"点春堂"庭院假山相连,循级而下来到点春堂。
点春堂位于藏宝楼南面,北面的临水槛隔池与藏宝楼相对。
上四图:点春堂外景 大名鼎鼎的点春堂,建于1820年,即清代道光初年。
是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作为闽商在沪议事公用场所,称之"花糖公墅"。
点春堂建筑面积 300平方米,是豫园最宽敞开阔的厅堂。
堂前一对清代青石幼狮,是豫园第四对狮子。
一只幼狮崩掉上唇,好像开口大笑,不拢嘴。
我想可能是小刀会,在奋战时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砖木结构的厅堂,宏丽精致,槅扇门窗雕刻着戏曲人物,栩栩如生。
堂上悬金字"点春堂"匾,笔法苍劲。
朱红大柱擎起宽深的殿檐和宏大的斗拱,均给游人留下雄壮有力与戏剧艺术相融洽的刚柔之美。
上图:豫园第四对狮子 上图:左侧幼狮笑口常开 上三图:回廊漏窗 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与昆曲关系密切,当时文人绅士喜欢在园林饮酒作乐,豫园也不例外。
点春堂是看戏之处,"点春"可能暗喻点看自己喜欢的曲牌和演员吧。
"点春堂"的堂名,取自宋代苏东坡的长词《戚氏•玉龟山》: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研。
匾额由同治年间的苏松太备道沈秉成书写,沈秉成另一身份,是苏州有名的古典园林耦园的园主。
上三图:点春堂内景 点春堂是我1964年,首游豫园时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853 年9月到 1855年2月,在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点春堂是起义军首领之一陈阿林的指挥所,即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
小刀会起义不久,清政府就伙同外国势力,在上海城北建筑围墙,隔断城内起义军与外界的联系。
1854年12月14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向小刀会宣战。
1855年1月6日,法军用炮轰开城墙,清军进攻上海,史称:北门之战。
除夕,上海攻破,清军涌进城。
正月初一(1855年2月17日),小刀会弹尽粮绝,组织突围,次日在虹桥附近又与清军血战,小刀会将士相继牺牲,余部逃往镇江加入太平天国。
陈阿林突围出逃,搭船到,后转南洋经商。
其余残部流散各地,此上海小刀会即告失败。
上图:陈列室 上海小刀会,虽存世不足两年,但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上海人民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当时席卷全国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点春堂是该起义留下的遗址。
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作为小刀会历史史迹陈列室对外开放。
上图:陈列品(文告) 堂内陈列巨幅绘画示意图,用以描述昔日反清战事。
堂内敬奉小刀会将士塑像及他们曾用过的器、自铸"太平通宝"钱币、腰凭、腰刀、笔砚、文告等,在民间最为广泛使用的是"顺天洪英""洪英金籣"的门贴。
洪英是臆想人物,为传说中天地会的创始人,也隐含为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之意。
金籣是义结同心的意思。
当年小刀会占领上海,所有商家店铺门上都得贴此门贴,以示拥护。
又如小刀会首领刘丽川、陈阿林的告示,旨在揭露清政府阴谋,呼应太平军在南京建国号。
上图:陈列品(自铸"太平通宝"钱币) 上图:陈列品(顺天洪英、洪英金籣的门贴) 上二图:陈列品(器) 陈列器中,其中一把小刀是1959年由县前街赵老太太捐供,据说是当年小刀会首领之一潘启亮的遗物。
潘启亮是小刀会的"飞虎将军",在清军攻占小刀会据点时率众突围,后加入太平军。
上图:陈列品(腰牌) 上二图:陈列品(观剑图) 堂正中挂着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观剑图》。
听旁导游解说,他曾参加过小刀会,为点春堂作画,蕴含缅怀小刀会之情。
《观剑图》两侧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
是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诗人沈尹默所题。
沈老先生曾任北平大学校长,于1971年逝世。
点春堂西侧间,展览清朝时尚,供人娱乐的"西洋镜"。
所谓西洋镜,就像万花筒对着眼睛看古剧或西洋风光的幻灯片。
我想这也许是电视的前身。
上图:清代时尚娱乐西洋镜 点春堂后的临水槛,窗户紧闭。
如果推窗凭栏,我想可与藏宝楼庭院的赏鱼人,互相交谈,还可以看到西侧的古井亭。
由于有了池塘假山,彼此临水互望,隔山相守,使这不大的三角空间,却创造出距离感。
水塘旁长着一棵夹竹桃,主杆紧贴着太湖石倒向龙墙。
上图:点春堂北面的临水槛与石径小道 上图:太湖石与夹竹桃 点春堂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都有假山,南向前方的建筑物,呈"丫"状,东侧抱云岩假山上是快楼。
西侧假山脚,有座条石结构的清代小戏台,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
据说,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戏台,也是闽商所建,做为花糖业公所,祭供和平日宴请时演唱之用。
戏台面北,正面向着点春堂,装饰的金碧辉煌,非常华丽,台前垂檐更是精雕细作。
上二图:打唱台面对点春堂 上图:打唱台 打唱台东南向的假山,从石窦中涌出涓涓细流,在台后汇成约十几米长,五六米宽的小池。
小池环绕着打唱台三面,仅留下北面可通往点春堂,从台前到点春堂大厅的回廊口,两点间的距离约为3~4米。
水位很低,悬于池面上的打唱台,支撑柱的基石都显露于水面,细细的石柱,撑托着精美的戏台。
依山临水非常幽雅。
一般园林中的戏台,都是台前设水池,使音色更加宏亮清脆,打唱台是台后水池,不知有何妙用。
上图:1.打唱台 2.快楼 3.和煦堂 上图:1.打唱台 2.点春堂 3.快楼 打唱台建筑,戏台平面呈"十"形。
横一两端,可能是演员和后台乐鼓师的场所,竖丨中端,设有屏风隔断前后,屏风两侧各留6~7米的空间,做为演员上下场的门。
用12根石柱,支撑豪华檐顶,石柱上刻有对联。
正面台口石柱,对联:遥望楼台,斜倚夕阳添暮景;闲谈风月,同浮大白趁良辰。
另外,四角的石柱上,分别刻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
朝上细观天花,为平顶结构没有藻井,也许音响效果,来自戏台的"十"字结构。
打唱台屏风幕壁正中,镶嵌着郭沫若先生1961年游览豫园写下的诗篇: 上二图:打唱台正面 上图:郭沫若诗篇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 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
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 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上二图:打唱台垂檐饰有金狮戏球 打唱台的垂檐,镂金错彩,精雕细琢。
飞檐垂脊前塑有武士人物砖雕。
打唱台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旧了,石柱上对联的字迹已经模糊,要辨认许久。
虽经过几番以旧修旧的修箿,仍能从沧桑的物件中看到当年华丽的典雅。
台口檐下,几盏色彩艳丽的宫灯,随风飘起的红缨,使打唱台的旧貌焕发出新的容光。
上图:打唱台左飞檐上的武士 上图:打唱台右飞檐上的武士 点春堂与打唱台之间的西面龙墙,在穿云门南,往双龙戏珠方向,有道瓶形门,穿墙捷径通往会景楼景区,入门左拐过桥是会景楼北面;入门前行穿竹林是九狮轩。
上二图:通往会景楼、九狮轩 打唱台东面,沿着石径小道,可蹬上抱云岩假山。
"快楼"位于山顶东北向,在古树繁叶中,青瓦飞檐翘角甚为显露。
快楼是座由两个正方体交叉组一起的两层楼阁,下层:延爽阁;上层:快楼。
快楼是豫园第二制高点,可以俯瞰全园景致。
细品楼名,一爽一快为爽快,临高望远岂不快哉!楼名也许就是此意吧。
可惜不对游人开放,无法入内体验,只能在外转转。
点春堂景区能成为小刀会据点,我想跟附近有古井、制高点,有关吧。
上三图:快楼 快楼南向,有廊通"静宜轩"和"听鹂"亭,我们在听鹂亭小片刻,听到鸟鸣,那悠婉悦耳的啼鸣声,不知是否就是鹂在鸣叫,不得而知。
上图:静宜轩和听鹂亭 上图:"听鹂"匾悬亭内 静宜轩是座精美的楠木雕花建筑,不开放铁将军把门。
山路崎岖,轩就因地制宜,顺着山坡,半墙半山而建,古朴的泥塑、砖雕、瓦当、滴水,年代久远,颓退中仍不失典雅。
轩门紧闭,不开放。
一道白墙把这幽僻之处与周围环境断然割开,自成小院,循级而下即到"和煦堂"。
上图:静宜轩 "和煦堂"位于点春堂之南,北面临水,与打唱台背靠背,是座方形的四面厅。
点春堂、快楼、打唱台、和煦堂,四建筑间的布局呈"◇"形,隔山望水,使这紧凑的布局拉开距离。
上二图:和煦堂 和煦堂面山背水,四面窗户皆可敞开, 可全方位饱览院景,南:假山,东:静宜轩、听鹂亭,北:点春堂、打唱台,西:双龙戏珠和一对石狮。
冬暖夏凉的厅堂,上悬匾额"和煦"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探花,曾经当过学政、巡抚的鲍源深所题。
匾下对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点明春光,与隔池点春堂遥相呼应,哄托出景区"春"的主题。
走出和煦堂,便见门口红帽子晃动,充满了喜庆,大约12人,满面春风,兴高采烈地随着导游走马观花穿堂而过,留下一片"春"的灿烂。
上图:和煦堂与红帽子 在打唱台与和煦堂之间的龙墙处,有一株树龄200年的茶梅,正开着粉的鲜花,饱含着水珠的花瓣,更显的娇艳。
上三图:古树名木茶梅 上图:和煦堂内景 和煦堂内的家具与别处不同,在此尽显根雕艺术,旁有说明,是榕树根制作。
我在福州西湖多次参观根雕展,见过大型的大躺椅,但整套精美的起居用品根雕,还是所见。
清一色的根雕,包括桌、椅、几和装饰所用的凤凰、麒麟。
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历时上百年,已是古董了。
上图:和煦堂内根雕家具 点春堂景区的最南端,假山后一条飞龙横贯而过,那是西南侧"双龙戏珠"中,其中一条龙的龙身。
老君殿的飞檐,探出龙墙,恰似戏台,青瓦上骑马持刀的武士砖雕,宛如泉州布袋戏在上演古剧。
上图:1.和煦堂 2.双龙墙 3.老君殿 上图:1.石狮门 2.龙墙 3.和煦堂 上图:石狮门头上是双龙戏珠" "山辉川媚"门楣上"双龙戏珠",是豫园第三、四条龙。
上图:双龙墙和飞檐上的砖雕 一对巨龙,对称地盘桓在墙头,两龙中间有一颗大珠,下端饰以波涛,上端与两侧是喷发的火焰。
两首微仰的龙头,龙嘴张裂,相对的四根龙须尖角,即将碰触。
四目炯炯,眼球突兀,凝视着珠子。
一副双龙腾云相搏,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态,惟妙惟肖。
无奈岁月摧残,历经风吹雨刷,双龙也老了,满嘴没剩几颗白牙。
门前一对造型古朴且憨态可掬的石狮,是豫园第五对狮子。
在此拍照的游客众多,我们只能在侧面拍了几张。
上图:"山辉川媚"门前石狮(第五对狮子) 走过石狮门,回望墙头,上书:跨鲤。
狭小的空间里,在3~5米处拐弯向南,设有两道门。
从跨鲤、引胜,到绀宇琳宫,一条甬道不过百步长。
三道门,造型不同,色彩各异,有方有圆,有粉有墨。
上图:"跨鲤"双龙戏珠(第三、四条龙) 跨鲤与引胜,两门之间拉成直角,组成一方小天地:跨鲤墙头上的二龙戏珠、甬道青瓦白墙上的精致石雕,绀宇琳宫墨门上的牡丹浮雕,另有儒家敬老图案。
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能够近距离地欣赏精湛的工艺作品,给予游人视觉上的享受。
上图:"跨鲤"与"引胜"两门间的小天地 这方雅致的小天地,是点春堂和会景楼两景区的交汇点。
上图:圆门"引胜"内套方门"绀宇琳宫" 上图:甬道墙上砖雕渔樵耕读(少一张渔) "引胜"月亮门背面,嵌额"咏绿"。
前方内套墨方门"绀宇琳宫",是点春堂景区的终点。
望门外,水域上红色的积玉水廊,已在呼唤着游客快点出来。
上图:"绀宇琳宫"(门外积玉水廊) 上图:"点春"门,内套"咏绿"门。
走出"绀宇琳宫",顿感视野开阔,回首再望来时路,墨方门上,嵌额"点春"。
绿树遮荫中一条长廊横卧水面,会景楼景区到了。
备注:部分照片源自网络。
谢谢阅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