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七位小提琴老师
1年前 (2024-04-22)
怀念我的七位小提琴老师谭国璋 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全体教师影 左一起:周惠仁,梁友文,陈又新,柳和埙,尹政修,王人艺,陈传熙,王砳,王端玮,陈鼎臣,杨嘉仁,窦立勋,谭抒真。
又到教师节,学生们发来了节日的祝贺。
每当这时,也总使我想起了我学习小提琴的十多年中,先后跟随七位老师的经历。
我学琴的位老师是窦立勳教授,当时他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二提首席。
窦先生教学严格认真,但我那时是七八岁,是标准的业余学琴,一星期上一次课我也就练一二次。
每次上课前特紧张,一是回不出课,二是老师声音大,还用脚使劲帮我打拍子。
我那年龄及那时的氛围虽然进步慢,还是感谢窦先生帮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反正长大后觉得蛮对不起老师的。
窦立勋教授 考进附中后,是一位年轻的周惠仁老师教,周老师很注重打基础,练运弓、练换把位、练揉弦等。
我们班几位同学包括王希立等事后都意识到那时虽然进度慢些,但终身受益。
与周惠仁先生摄于八十年代 漕河泾校区琴房 五十年代我在漕河泾校区琴房 进入高一时,周老师去了,恰好张世祥先生刚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我们几个人就转到了张老师那里。
张老师刚开始教学经验不多,但他会钻研,思路活跃,因材施教,教学中启发我很多思考,他时而还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我也开始主动地去练和克服自己的缺陷,进步开始明显了。
张世祥老师与夫人胡剑鸣 张世祥教授与梅纽因教授 正在互相适应时,这时有一位捷克长笛专家鲍莱克被请到上海来开专家班,他的夫人是小提琴老师跟随一起来了,被安排在附中授课,这样我在高中一年被调到鲍莱克娃老师那里。
这位捷克老师有明显的捷克风格,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捷克的塞夫切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她给我的手指和弓法训练是多样的,我也开始意识到左右手技术有那么多的基础训练要求。
她也对演奏古典曲目 巴赫 莫扎特等给了我重要的启发。
我的巴赫无伴奏奏鸣曲就是那时开始完整学的。
终身难忘。
谭抒真教授与捷克长笛专家鲍莱克及夫人鲍莱克娃 进入大学我被分在赵志华教授班上,赵教授曾在日本美国留学。
但我感觉到他的教学更多的是经过他融会贯通的方法。
他带了我四年,这四年让我学的不但是很多具体的曲目或技术,而首先是教学的理念和对音乐的热爱。
他的教学严格但不教条死板,他思路开阔不拘泥于本本条条,能因材施教,启发我用一些更理的弓法指法和音乐的处理。
受益匪浅。
也为我以后的拉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
赵志华教授 赵志华(右三)谭抒真(右四)1963年与广州音专教师 四年中有半学期因赵教授调出去参加民主派的学习,我临时又调到刚从匈牙利留学回来的袁培文那里。
让我很“新鲜”地感受到有匈牙利传统的严格细腻的演奏风格。
袁培文教授 袁培文教授与谭抒真教授 袁培文教授与谭国璋、谭玮。
大学的一年也因赵老师要外出讲学,我被调到我父亲谭抒真班上。
其实这一年上课的时间并不很多,临近文化大革,开会学习、下乡下厂、演出等不断,经常是不上课的。
我准备好了毕业考的曲目柴可夫斯基协奏曲,还没到考试却迎来了文化大革。
但文革后,一直到父亲去世前。
那些年父亲在家里谈音乐谈各种作品的演奏和演奏家的风格技术,谈提琴历史与制作,谈美术、。
。
。
可以说我的上课一直延续到2002年。
谭抒真教授与谭国璋 谭抒真教摄于1963年 这七位老师先后在我学琴过程中给与我知识、人品及思想各方面的教育是巨大的。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能以诲人不倦的精,全心全意以专业的态度教育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爱护学生培养学生。
几十年过去了,忘不了他们。
我今还努力以他们为榜样和动力。
谭国璋摄于2015年
又到教师节,学生们发来了节日的祝贺。
每当这时,也总使我想起了我学习小提琴的十多年中,先后跟随七位老师的经历。
我学琴的位老师是窦立勳教授,当时他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二提首席。
窦先生教学严格认真,但我那时是七八岁,是标准的业余学琴,一星期上一次课我也就练一二次。
每次上课前特紧张,一是回不出课,二是老师声音大,还用脚使劲帮我打拍子。
我那年龄及那时的氛围虽然进步慢,还是感谢窦先生帮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反正长大后觉得蛮对不起老师的。
窦立勋教授 考进附中后,是一位年轻的周惠仁老师教,周老师很注重打基础,练运弓、练换把位、练揉弦等。
我们班几位同学包括王希立等事后都意识到那时虽然进度慢些,但终身受益。
与周惠仁先生摄于八十年代 漕河泾校区琴房 五十年代我在漕河泾校区琴房 进入高一时,周老师去了,恰好张世祥先生刚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我们几个人就转到了张老师那里。
张老师刚开始教学经验不多,但他会钻研,思路活跃,因材施教,教学中启发我很多思考,他时而还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我也开始主动地去练和克服自己的缺陷,进步开始明显了。
张世祥老师与夫人胡剑鸣 张世祥教授与梅纽因教授 正在互相适应时,这时有一位捷克长笛专家鲍莱克被请到上海来开专家班,他的夫人是小提琴老师跟随一起来了,被安排在附中授课,这样我在高中一年被调到鲍莱克娃老师那里。
这位捷克老师有明显的捷克风格,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捷克的塞夫切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她给我的手指和弓法训练是多样的,我也开始意识到左右手技术有那么多的基础训练要求。
她也对演奏古典曲目 巴赫 莫扎特等给了我重要的启发。
我的巴赫无伴奏奏鸣曲就是那时开始完整学的。
终身难忘。
谭抒真教授与捷克长笛专家鲍莱克及夫人鲍莱克娃 进入大学我被分在赵志华教授班上,赵教授曾在日本美国留学。
但我感觉到他的教学更多的是经过他融会贯通的方法。
他带了我四年,这四年让我学的不但是很多具体的曲目或技术,而首先是教学的理念和对音乐的热爱。
他的教学严格但不教条死板,他思路开阔不拘泥于本本条条,能因材施教,启发我用一些更理的弓法指法和音乐的处理。
受益匪浅。
也为我以后的拉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
赵志华教授 赵志华(右三)谭抒真(右四)1963年与广州音专教师 四年中有半学期因赵教授调出去参加民主派的学习,我临时又调到刚从匈牙利留学回来的袁培文那里。
让我很“新鲜”地感受到有匈牙利传统的严格细腻的演奏风格。
袁培文教授 袁培文教授与谭抒真教授 袁培文教授与谭国璋、谭玮。
大学的一年也因赵老师要外出讲学,我被调到我父亲谭抒真班上。
其实这一年上课的时间并不很多,临近文化大革,开会学习、下乡下厂、演出等不断,经常是不上课的。
我准备好了毕业考的曲目柴可夫斯基协奏曲,还没到考试却迎来了文化大革。
但文革后,一直到父亲去世前。
那些年父亲在家里谈音乐谈各种作品的演奏和演奏家的风格技术,谈提琴历史与制作,谈美术、。
。
。
可以说我的上课一直延续到2002年。
谭抒真教授与谭国璋 谭抒真教摄于1963年 这七位老师先后在我学琴过程中给与我知识、人品及思想各方面的教育是巨大的。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能以诲人不倦的精,全心全意以专业的态度教育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爱护学生培养学生。
几十年过去了,忘不了他们。
我今还努力以他们为榜样和动力。
谭国璋摄于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