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高兴吗?”

1年前 (2024-04-22)
“你高兴吗?”琴无弦 教一年级下册第11课《彩虹》。
讲到小女孩的三个心愿,一是拿着爸爸的水壶走到桥上帮爸爸浇田,二是拿着妈妈的镜子帮妈妈照月亮镜子,三是拿着哥哥的秋千在彩虹桥上荡秋千。
每个心愿后面都设计了一个问题, 高兴吗?为什么?前两段似乎并没有什么争议,到哥哥的那一段,当我问到这个问题,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回答:不高兴。
让我出乎意料。
再问为什么?秋千根本挂不上去,因为彩虹是由水汽构成的,怎么能挂上去呢?一篇想像文学作品在此遭到了严谨的科学质疑。
一个小男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只有妹妹可以荡,哥哥又不能荡。
但是他的这一理由立马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妹妹都能上去,哥哥怎么不能上去呢?一个平时喜欢爱思考的小男生举手了,我以为他会说出我意料之中的答案,没想,他很自信地说,不高兴。
不过理由与前面的不同:因为他会担心妹妹从秋千上摔下来。
感觉完全不在一个道上。
临近下课,于是让他们在小组里先讨论,下节课继续。
第二节,问题继续。
一个女生站起来回答高兴,然后说了有爱心之类的理由,正我意,我微笑点头,示意坐下。
几个小男生还不识相地举着手,为了以示民主,又叫了一个举手的男生,没想他完全没眼力劲地坚持说不高兴,理由同前,担心妹妹掉下来。
无奈,我搬出句子中的“如果……不就……”,如果表示假设,不就表示反问,所以,担心掉下来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而妹妹这样做是为了让哥哥高兴。
为什么这群小男生会认为哥哥不高兴?为什么前两段不质疑愿望的可行性,在后一段却质疑起愿望的可行性呢?再读课文,也就发现了哥哥确实有不高兴的理由。
妹妹拿了哥哥的秋千,挂在彩虹桥上荡啊荡,花裙子飘啊飘,飘成了一朵彩云。
哥哥除了贡献出了自己的秋千之外,什么好处也没得着,而在秋千上荡成一朵彩云的妹妹还问:你看见了,高兴吗?恐怕有羡慕嫉妒恨的感觉也在情理之中,就如那个小男生脱口而出的:只有妹妹可以玩,哥哥又不可以玩。
第二天,我尝试修改了一下教材上的文本。
再读。
哥哥,你系在家门前树上的秋千呢?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我们一起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向飞过的小鸟微笑,向天边的太阳问好,给飘来的白云一个温暖的拥抱。
你高兴吗?读了几遍之后,问,哥哥会高兴吗?一个小男生说,我觉得会高兴,因为哥哥也可以和妹妹一起荡秋千了。
还有两个固执地质疑可行性的小男生,我再次用如果。



解释。
一个本以为没有分歧的问题,在这群孩子这里有了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没有对错,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都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忍不住想想,为什么呢?《都挺好》很火的时候,很多的微信文章引用了《奇葩说》里的一段话来解读,有人感叹,吃过大多苦的孩子得需要多少甜才能填平。
蔡康永却说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了。
孩子们对高兴与否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来自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对生活的一种反应。
这是一群两代人围着长大的孩子,家庭的中心聚焦点,高兴的起点也很高,与我直接相关,对我有益。
孩子也是有时代特点的。
虽然孩子们的回答出我意料,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揣摩师意,猜测老师的想法,寻找标准答案。
要去听的人,是老师。
而这,才是真实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