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玩的“手工七巧板”做法!!!
1年前 (2024-04-22)
超好玩的“手工七巧板”做法!!!河之南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
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
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
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
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在欧洲,大约在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
随后,1810年在法国,1818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
在这些书的前言中说: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无不咸宜的消遣游戏,而且它不像其他那样会让您输掉钱 财。
荷兰作家高罗佩在他的小说中写了一个哑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来补充他的手势。
据说法国拿破仑被放逐后就常常玩七巧板来消磨岁月。
七巧板传往欧洲今风靡不衰。
1978年荷兰人JoosfElffers编写 了一本有关七巧板的书,书中搜罗了1600种图形,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专家认为七巧板起源于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矩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
关于它的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说是源于勾股法,有说是由宋明以后的生活用具燕几、蝶几演化而来。
中国最权威的七巧板专家傅起凤在她出版的专著《七巧世界》中指出,七巧板应该来源于4000年前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矩。
七巧板是一种用七块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和矩形拼出形态万千的奇妙图形的游戏。
它是众多拼板游戏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传统智力游艺中的佼佼者。
因为它用七叶拼板成图,巧变多端,故也称七巧图。
传入欧洲后,称之为唐图,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智慧游戏。
历史上关于七巧板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续七巧板图壁》序言中说:“七巧之妙,亦名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
”傅起凤经过30多年的考据证明,从文化数理渊源来看,七巧板源于人们对“矩”――直角三角形的认识。
”七巧板最显著的特点,是全部图形都以矩为基础构成,七巧游戏可以说是矩的游戏,”傅起凤说,“我们的祖先对矩情有独钟,认识、研究、应用矩非常之早。
中国古代的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最早讨论了矩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在世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西汉时期的中国数学经典《周髀算经》中,有周公与大夫商高关于矩的对话。
而在我国的四川、山东、河南的汉墓中也发现了伏羲和女娲,一人举规,一人握矩的画像石。
傅起凤说:“把几个直角三角形或或分,可以千变万化,得到无数的图形,这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事。
古人就是在实践中获得这种灵感,以矩为基础创造出七巧板游戏。
” 在新书《七巧世界》中,傅起凤还阐明了七巧板与矩、与勾股法、与出入互补和与燕几、蝶几的关系。
书中还提供了她多年收集的3000个七巧古谱和答案,以及傅起凤的父母傅天正、曾庆蒲创造的1000个新图,以及构思巧妙的七巧书法900幅。
七巧板,好玩。
但是有点不太好做。
首先要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好爸爸”!!哈哈哈,“巧妈妈”更好!👩👩👩 这么好玩的玩具孩子一定会经常拼来拼去,所以结实耐用可是关键步骤,所以一定要选较厚的纸板来制作。
将纸板割成正方形((宽度最好是4的倍数,比如:16cm宽) 用铅笔在上面画出16等分的方格 接着以红线一步步呈现其分割的方式,先在对角线上画一条对角线。
然后在左边这个三角两边中点连线画一条直线。
在右上角的顶点与第二条短红线的中点连线画一条 在最下面一行右边第二个小方格的对角线上画一条直线。
一条线是在左边列中间两个方格的右侧边。
用刀沿着红线将纸板割开。
不要忘了擦掉铅笔线,就大功告成了! 让孩子再添上七种不同的颜色,七巧板就更漂亮啦。
上面这张各种姿势的小狐狸七巧板拼图,你能拼出多少种来呢?试试吧😄😄😄 如果还看不懂的话,请点击制作链接http:t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
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
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
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
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在欧洲,大约在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
随后,1810年在法国,1818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
在这些书的前言中说: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无不咸宜的消遣游戏,而且它不像其他那样会让您输掉钱 财。
荷兰作家高罗佩在他的小说中写了一个哑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来补充他的手势。
据说法国拿破仑被放逐后就常常玩七巧板来消磨岁月。
七巧板传往欧洲今风靡不衰。
1978年荷兰人JoosfElffers编写 了一本有关七巧板的书,书中搜罗了1600种图形,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专家认为七巧板起源于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矩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
关于它的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说是源于勾股法,有说是由宋明以后的生活用具燕几、蝶几演化而来。
中国最权威的七巧板专家傅起凤在她出版的专著《七巧世界》中指出,七巧板应该来源于4000年前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矩。
七巧板是一种用七块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和矩形拼出形态万千的奇妙图形的游戏。
它是众多拼板游戏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传统智力游艺中的佼佼者。
因为它用七叶拼板成图,巧变多端,故也称七巧图。
传入欧洲后,称之为唐图,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智慧游戏。
历史上关于七巧板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续七巧板图壁》序言中说:“七巧之妙,亦名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
”傅起凤经过30多年的考据证明,从文化数理渊源来看,七巧板源于人们对“矩”――直角三角形的认识。
”七巧板最显著的特点,是全部图形都以矩为基础构成,七巧游戏可以说是矩的游戏,”傅起凤说,“我们的祖先对矩情有独钟,认识、研究、应用矩非常之早。
中国古代的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最早讨论了矩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在世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西汉时期的中国数学经典《周髀算经》中,有周公与大夫商高关于矩的对话。
而在我国的四川、山东、河南的汉墓中也发现了伏羲和女娲,一人举规,一人握矩的画像石。
傅起凤说:“把几个直角三角形或或分,可以千变万化,得到无数的图形,这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事。
古人就是在实践中获得这种灵感,以矩为基础创造出七巧板游戏。
” 在新书《七巧世界》中,傅起凤还阐明了七巧板与矩、与勾股法、与出入互补和与燕几、蝶几的关系。
书中还提供了她多年收集的3000个七巧古谱和答案,以及傅起凤的父母傅天正、曾庆蒲创造的1000个新图,以及构思巧妙的七巧书法900幅。
七巧板,好玩。
但是有点不太好做。
首先要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好爸爸”!!哈哈哈,“巧妈妈”更好!👩👩👩 这么好玩的玩具孩子一定会经常拼来拼去,所以结实耐用可是关键步骤,所以一定要选较厚的纸板来制作。
将纸板割成正方形((宽度最好是4的倍数,比如:16cm宽) 用铅笔在上面画出16等分的方格 接着以红线一步步呈现其分割的方式,先在对角线上画一条对角线。
然后在左边这个三角两边中点连线画一条直线。
在右上角的顶点与第二条短红线的中点连线画一条 在最下面一行右边第二个小方格的对角线上画一条直线。
一条线是在左边列中间两个方格的右侧边。
用刀沿着红线将纸板割开。
不要忘了擦掉铅笔线,就大功告成了! 让孩子再添上七种不同的颜色,七巧板就更漂亮啦。
上面这张各种姿势的小狐狸七巧板拼图,你能拼出多少种来呢?试试吧😄😄😄 如果还看不懂的话,请点击制作链接http:t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