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石窟

1年前 (2024-04-22)
四大石窟皮央壁画 敦煌莫高窟上世纪末暑假,我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就坐落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之中。
蜂窝状的洞窟排列在鸣沙山南崖绝壁上,他是四大石窟中最耀眼一颗明珠。
这里的洞窟原有上千座,今仍有735个可编号的窟。
洞窟里面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第16窟为莫高窟园区的洞窟,窟主为晚唐高僧洪辩法师。
洪辨姓吴,故此窟旧称“吴和尚窟”。
窟外的三层楼,为道士王圆录于1906年主持修建。
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是晚唐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被列为莫高窟第17窟,位于16窟甬道北壁。
1900年5月,道士王圆录打开了秘藏千年的藏经洞。
大量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
由于清朝的和王圆录的愚昧,自1905年起,这些文物先后遭到了沙俄、英国、法国、日本人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
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
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造成了这批珍贵文物难以估量的损失。
第45窟,代表着莫高窟彩塑的最高水平,也是莫高窟的门面和颜值担当。
彩塑共有九尊,释迦牟尼世尊在中间说法,右边迦叶和左边阿难在旁听法。
往外是两尊菩萨塑像,再外侧的是天王,龛外力士像已经不在了。
佛龛周壁画满了八、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虚实结,表现了梵天净土的完整场面。
最精美绝伦的是彩塑菩萨像,值得细细品味。
第96窟,位于崖窟中段,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所在,称为“北大像”。
九层的遮檐,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洞中石胎泥塑,是以武则天为摹本的弥勒佛坐像。
佛双手指尖微翘,右手抬起,意为好运连连;左手抚膝,意为一生平安。
北大像是排在乐山大佛,荣县大佛之后的我国第三大佛。
像后绘有光圈,宛如精美的工笔画。
第148窟,洞窟内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佛像为泥质彩塑,态各异。
这里的彩塑个性鲜明,态各异,精妙绝伦。
16米长的侧身卧佛,眼睛微闭,态安祥。
第220窟,逐年脱落的壁画,隐约显现色彩艳丽的画内画。
当专家小心翼翼地对主室四壁壁画进行了剥离之后,露出了人物传、瑰丽无比的初唐壁画。
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有的肩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
有的挥舞彩带,扶摇直上;有的轻盈飘逸,翩翩起舞。
尤其是反弹琵琶,令人叫绝。
壁画出自于的手笔,让游人感觉进入了艺术殿堂。
曼妙的舞姿,让游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敦煌飞天,丝路花雨,已然成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标签。
第257窟,建於北魏,宋重修,窟内有连环画通联三壁。
南壁画沙弥守戒及弊狗故事;西壁与北壁绘九色鹿王本生及须摩提女故事;延续了汉晋的画风。
以人物、动物为主,山水、房宇、车马、器物仅为衬景,开创了全新构图形式。
是敦煌壁画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对此后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每幅壁画,都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文化的传承。
龙门石窟曾经两去龙门石窟,游遍了东山和西山。
香山与龙门山东西对峙,黄河南岸洛河支流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
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故称龙门。
古阳洞是龙门山个洞窟,内有十九品魏碑,字迹气势大方,端正有力。
古阳洞有一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十几万尊佛像矗立在里面,南壁有各种浮雕。
传说:释迦牟尼是他母亲站着将他生下来的,年少时便娶妃生子。
这位王子在微服私访时,发现许多民间疾苦,之后他被生与死的问题所困扰,最终选择出家。
后来这位王子入山潜修,菩提树下参悟佛道,最终成功悟道,自此开创了佛教。
佛祖两千多年前就预言了微观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一粒沙里亦自成三千世界。
奉先寺里有龙门石窟最高的佛像,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者的仰视目光交汇。
两侧侍立二位: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
最小佛像,身高两厘米,形象逼真。
左侧石阳洞,为武则天自费开凿,佛像雕刻十分精致。
宾阳洞口两侧原有两幅画,十分出名,因画得太逼真而被盗,现藏于美国纽约博物馆。
洞内多尊大佛,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态自若,应有尽有。
万佛洞,洞内有一万五千多尊小佛像,洞中还有一把莲花椅,背后刻有五十二枝莲花寓意高洁。
前室南北壁最为精美的狮子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药方洞内有一百四十多副药方,展示了古代医学成就。
龙门石窟有三十余洞,次参观了西山五个洞,第二次游览东山石窟。
擂鼓台三洞由北、中、南三洞组成,是东山石窟区开凿较早、规模较大的一组洞窟。
之所以称为擂鼓台,是因为武则天在此设立了擂鼓祠。
文物廊里展出唐代经幢,人们开始将佛经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了经久不毁,后改写在石柱上,称之为经幢。
四龙环绕托举石灯座,造型精美别致。
四条巨龙环绕灯柱却只刻画了四只托举的龙的前爪,构思巧妙。
灯代表着光明智慧,提醒着世人追求智慧、去除愚蠢。
千眼观音像龛开凿于唐代,是一个露天的摩崖造像龛。
这尊观音有三眼十二臂,手臂雕刻得圆润丰满,层层相错,呈放射状,宛如孔雀开屏般,十分精美。
手臂末端雕刻有许多纤纤玉手,手势变化多端,手掌伸展,掌心刻一眼,姿态优美。
西方净土变龛,为白居易出资开凿。
白居易在这里生活了18年,自号“香山居士”。
净土宗为唐代的佛教宗派,拥有众多的信徒。
这是因为净土宗方便易行,人人都能修。
西方净土变龛,展现了极乐世界的景象,体现了诗人的济世情怀。
九朝古都的看经寺,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一座洞窟。
看经寺为东山的洞窟,该窟为禅宗开凿,造型为打坐礼佛的禅堂。
洞的正面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砖瓦结构二层楼,门额上刻着看经寺。
洞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绕着四个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洞壁浮雕二十九尊罗汉像。
罗汉态各异,生动有致,栩栩如生。
麦积山石窟2017年8月底,在结束四川一月游之后,一站我来到了甘肃天水国家5A旅游景区,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翠柏苍松,野花茂草。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
洞窟之间全靠崖面上栈道通达。
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间罕见。
东崖54个窟,西崖140个窟。
麦积山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更以彩妆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泥塑艺术陈列馆。
2014年6月,麦积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泥塑馆。
泥塑可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有开凿和修缮。
真人大小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塑像馆。
这里的塑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是建筑在第四窟上的七佛龛,又称“散花楼”。
它位于东崖大佛上方,分前廊后室两部分。
筑件无不精雕细琢,是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
第44窟造像,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
西秦128窟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
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阁塑像俊秀,堪称国内高浮塑之经典之作。
千佛廊崖上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情各异,栩栩如生。
西崖第121窟,位于西端上层,建于北魏晚期。
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两壁塑二力士。
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佛端坐于方台上。
菩萨与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亲切。
第133窟,是座皇陵式石窟。
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崩,葬于麦积山后,开凿的洞窟。
此窟佛象众多,故称万佛堂。
因藏有许多造象碑,所以又叫碑洞。
洞窟迎门是尊接引佛,双目微,双手作接引之姿。
天花板上绘满着飞天,大部都已剥落。
窟内第十号佛传碑为最为著名,全碑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佛祖的故事。
从乘像入胎到降魔;从树下诞生到九龙灌顶;从鹿野苑初转到王舍城说法等十二段佛教故事。
布局精巧,人物刻画细腻,形式自然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135窟,俗称天堂洞,这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
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全窟共有造像17身,每尊像约有数吨重。
石窟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
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兼备的优秀作品。
正壁上部壁画绘涅槃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描绘真切。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特点:除早期作品外,几平所有的佛像都俯首下视,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服饰上看,摆脱了外来影响,体现出汉族的特点。
云冈石窟2018年2月27日,我来到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该景区是国家首批5A级,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开凿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云岗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
专家发现这些石雕作品,融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景区规模恢弘、东西绵延两公里。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两排由大象驮起的九层镂空阁楼式方塔。
穿过两座寺庙,跨过西北方向的一座石桥,进入了石窟主景区。
石窟依山开凿,窟、第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
第三窟,是云冈的石窟,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一佛二菩萨像,形态自然,衣纹流畅,为隋唐时期的作品。
第四窟,中央雕方形立柱,东壁供奉交脚弥勒像。
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五窟,中央坐的三世佛是石窟中的佛像,它形态端庄,其脸部形象具有外域佛教特征。
第六窟以精巧著称的窟,窟中央有连接窟顶的两层塔柱。
每层四面都雕有塑像,周围雕满佛、菩萨、飞天的造像;壁上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
第七窟、第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
双窟均具前后室;前室外雕塔柱,前室置碑,碑下具龟。
七窟用30多幅浮雕,描述了释迦牟尼不凡的一生。
七窟右壁和八窟左壁雕千佛,后室入口两侧浮雕是摩首罗天和鸣摩罗天,正壁上刻菩萨端坐在狮子座上。
窟顶浮雕飞天,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九窟,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前室有体态优美的飞天,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中央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
正面是菩萨像,四壁佛龛上刻满佛像。
第十二窟,正壁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各种乐器,情迥异。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弥勒佛像,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
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风化,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与后三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窟形椭园壁雕千佛。
第十七窟,正中有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两壁有佛龛,东、西是座像。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正中雕有巨佛坐像。
第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保存较为完整,脸型丰满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有,面目慈祥,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五十几个窟,数万尊佛像,保存的如此完好,令我惊叹不已,不愧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
令我诧异的是,在石窟所在的山上有一条绵延的长城,烽火台也清晰可见。
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大十几米,小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壮观。
这些佛像和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留下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四窟各有千秋:云冈浮雕,敦煌壁画;龙门大佛,麦积塑像。
(此文所配图片,选自手机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