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鸨有个约会
1年前 (2024-04-22)
我和大鸨有个约会简荷 张桂芝 在美丽的扎兰特旗的图牧吉草原,大鸨迎来了它们最美的繁殖季节,雄性大鸨为迎娶它的新娘,打开花一样的翅膀,翻羽,舞蹈,炫美,把自己最帅气、最暖心的一面呈现出来,此时,就像行走在草原上的花朵! 文字部分摘自网络 大鸨鸟完全过着地上生活,所以又叫“地鵏”。
这个名字还是地道的,(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这种鸟叫老鵏)但古人错认为大鸨都是雌鸟,靠与其他鸟类配种,才能繁衍后代,竟把老鵏说成是“万鸟之妻”,硬把比作人间老的鸨字加到它的头上,因它体形很大,故称它为“大鸨”。
这是极不公正的,其实大鸨雄鸟的体重约6千克,有的资料介绍是8千克,雌鸟仅3千克,相差一倍,另外雄鸟喉部有胡须,雌鸟没有,所以雌雄是很容易从外表鉴别的。
大鸨鸟是益鸟,它除素食外,还能大量捕食为害农作物的蝗虫、象鼻虫、金龟子和鳞翅目的幼虫,为农业丰收出了大力气。
不爱鸣叫是大鸨鸟的一个特点,即使是繁殖季节,也从不鸣叫,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寡言好像是对人们给它冤枉的无言。
但它性情温顺,并不怕人,总是走到人的跟前,好像要向人诉说冤情,伸张正义。
大鸨不善于飞翔,起飞前像飞机一样,先速滑一段,迎风急跑几步,然后腾空而起,在低空中缓慢而飞,春末夏初,大鸨筑巢孵卵,巢很简陋,不过是在草丛中的浅窝上铺点干草即成。
每窝产卵2-3个,雌雄鸟共同孵卵,孵化期30天左右。
雏鸟出壳便能站立,两天后就随亲鸟行走,一个月后幼鸨就离开亲鸟过独立生活。
金秋来临,大鸨鸟几十只结伴而飞,从东北向南迁移到华北一带,冬季时,则集中在麦田里觅食,成为麦田除虫能手。
雄鸟的求偶舞蹈也很有意思,喉部因急速不断的吐咽动作和呼气而膨胀成悬垂的气囊,颈下的皮肤变为蓝灰色,被竖起的颈下须状羽分为左、右两条。
然后将头向后仰缩向背部,颈下须状羽竖起直眼下,尾羽向背上平展呈扇状,几乎触及头部,双翅向体后下方伸展,腕关节几乎拖地面,大而白的覆羽向上旋转而呈扇状。
同时双脚有力地走动,并围着雌鸟开始转圈。
这时候,被雄鸟吸引的雌鸟就会积极地用嘴啄雄鸟身上的白色羽毛,尤其是处的白色羽毛,雄鸟则更大限度地翻转其身体,尽情地舞蹈。
雌鸟也兴奋地蹲下又站起,头颈快速地上下伸缩,表现出与雄鸟共舞的愿望,或者转身逃掉,以引诱雄鸟前来追赶。
母爱无惧,大鸨走近了小鸟的家,家里有它们未出生的孩子,它们奋不顾身驱赶大鸨,大杓鹬还把大鸨扑倒在地。
大鸨的交尾和黑翅长脚鹬一样,雄鸟围着雌鸟转圈,一直持续十几秒几分钟。
大鸨的争斗最好看!原因:领地之争 争夺配偶如果两伙相遇就要争夺领地,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啄咬不放数分钟。
双方的拉拉队,踮着脚,拉长脖,摇旗呐喊,那阵势就像是战场! 科研成果 大鸨的求偶法则:为了屁屁干净,宁肯以身试毒。
研究发现,雄性大鸨在繁殖季节会吃少量有毒的芫菁科甲虫,其目的利用甲虫体内的素杀死消化道寄生虫,这样就不会拉肚子,屁屁就不会糊着粑粑。
在雌性眼中,这样屁屁干净的大鸨,看起来更健康更具魅力。
雄大鸨这种自我药疗,也需要承担更高的中毒风险,但是却可以消除寄生虫、展示自己的抗毒性,而且这种抗毒性会传给自己的后代。
这让雄性在雌性的选择面前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力。
大鸨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野外总数仅有300—400只。
大鸨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它们丧失了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的雌鸟、卵和幼雏;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以及偷猎等等。
努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这一珍稀濒危鸟类得以恢复和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019年5月15日下午4点多接到妃儿的通知,改变了17号拍大鸨的原计划,改为16号拍,能够约上很不容易,全国各地来镇赉拍大鸨的人数很多,我们火速出发,8点多抵达妃儿的家门口,等候她们接站回来已经11点了,几乎没睡,3点钟起来,19个小时候后(快到凌晨的11点)回到温暖的家。
好在拍摄时天公作美,尤其是下午,晴好。
去时顶狂风沙尘暴,回时冒暴雨冰雹,赴镇赉九龙山牧场,来一次和明星鸟大鸨的约会。
只有这样的农用四轮车才能靠近大鸨。
听阳光大哥说,过去牛拉爬犁也能靠近,可能这和农耕时代有关吧。
这个名字还是地道的,(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这种鸟叫老鵏)但古人错认为大鸨都是雌鸟,靠与其他鸟类配种,才能繁衍后代,竟把老鵏说成是“万鸟之妻”,硬把比作人间老的鸨字加到它的头上,因它体形很大,故称它为“大鸨”。
这是极不公正的,其实大鸨雄鸟的体重约6千克,有的资料介绍是8千克,雌鸟仅3千克,相差一倍,另外雄鸟喉部有胡须,雌鸟没有,所以雌雄是很容易从外表鉴别的。
大鸨鸟是益鸟,它除素食外,还能大量捕食为害农作物的蝗虫、象鼻虫、金龟子和鳞翅目的幼虫,为农业丰收出了大力气。
不爱鸣叫是大鸨鸟的一个特点,即使是繁殖季节,也从不鸣叫,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寡言好像是对人们给它冤枉的无言。
但它性情温顺,并不怕人,总是走到人的跟前,好像要向人诉说冤情,伸张正义。
大鸨不善于飞翔,起飞前像飞机一样,先速滑一段,迎风急跑几步,然后腾空而起,在低空中缓慢而飞,春末夏初,大鸨筑巢孵卵,巢很简陋,不过是在草丛中的浅窝上铺点干草即成。
每窝产卵2-3个,雌雄鸟共同孵卵,孵化期30天左右。
雏鸟出壳便能站立,两天后就随亲鸟行走,一个月后幼鸨就离开亲鸟过独立生活。
金秋来临,大鸨鸟几十只结伴而飞,从东北向南迁移到华北一带,冬季时,则集中在麦田里觅食,成为麦田除虫能手。
雄鸟的求偶舞蹈也很有意思,喉部因急速不断的吐咽动作和呼气而膨胀成悬垂的气囊,颈下的皮肤变为蓝灰色,被竖起的颈下须状羽分为左、右两条。
然后将头向后仰缩向背部,颈下须状羽竖起直眼下,尾羽向背上平展呈扇状,几乎触及头部,双翅向体后下方伸展,腕关节几乎拖地面,大而白的覆羽向上旋转而呈扇状。
同时双脚有力地走动,并围着雌鸟开始转圈。
这时候,被雄鸟吸引的雌鸟就会积极地用嘴啄雄鸟身上的白色羽毛,尤其是处的白色羽毛,雄鸟则更大限度地翻转其身体,尽情地舞蹈。
雌鸟也兴奋地蹲下又站起,头颈快速地上下伸缩,表现出与雄鸟共舞的愿望,或者转身逃掉,以引诱雄鸟前来追赶。
母爱无惧,大鸨走近了小鸟的家,家里有它们未出生的孩子,它们奋不顾身驱赶大鸨,大杓鹬还把大鸨扑倒在地。
大鸨的交尾和黑翅长脚鹬一样,雄鸟围着雌鸟转圈,一直持续十几秒几分钟。
大鸨的争斗最好看!原因:领地之争 争夺配偶如果两伙相遇就要争夺领地,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啄咬不放数分钟。
双方的拉拉队,踮着脚,拉长脖,摇旗呐喊,那阵势就像是战场! 科研成果 大鸨的求偶法则:为了屁屁干净,宁肯以身试毒。
研究发现,雄性大鸨在繁殖季节会吃少量有毒的芫菁科甲虫,其目的利用甲虫体内的素杀死消化道寄生虫,这样就不会拉肚子,屁屁就不会糊着粑粑。
在雌性眼中,这样屁屁干净的大鸨,看起来更健康更具魅力。
雄大鸨这种自我药疗,也需要承担更高的中毒风险,但是却可以消除寄生虫、展示自己的抗毒性,而且这种抗毒性会传给自己的后代。
这让雄性在雌性的选择面前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力。
大鸨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野外总数仅有300—400只。
大鸨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它们丧失了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的雌鸟、卵和幼雏;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以及偷猎等等。
努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这一珍稀濒危鸟类得以恢复和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019年5月15日下午4点多接到妃儿的通知,改变了17号拍大鸨的原计划,改为16号拍,能够约上很不容易,全国各地来镇赉拍大鸨的人数很多,我们火速出发,8点多抵达妃儿的家门口,等候她们接站回来已经11点了,几乎没睡,3点钟起来,19个小时候后(快到凌晨的11点)回到温暖的家。
好在拍摄时天公作美,尤其是下午,晴好。
去时顶狂风沙尘暴,回时冒暴雨冰雹,赴镇赉九龙山牧场,来一次和明星鸟大鸨的约会。
只有这样的农用四轮车才能靠近大鸨。
听阳光大哥说,过去牛拉爬犁也能靠近,可能这和农耕时代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