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纪实散文)
1年前 (2024-04-22)
儿时过年(纪实散文)荣成 儿时过年(纪实散文) “廿三送送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腌鱼腌肉……”在大人们忧心忡忡的自语中,年关日近,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
然而我们小孩子却全然不懂得大人们“年年过年年年难”“过年似过关”的艰辛和忧虑,照样掰着指头算,伸长脖子盼,盼着年快快到来。
过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过年的种种美好诱惑得我们望眼欲穿。
终于纷纷扬扬的瑞雪挟裹着年翩然降临了。
现在想来,儿时过年,其实过的就是年关日近一日的那一份莫名的兴奋,那一份铭刻在心底的似曾相识的甜蜜回味,以及年到来时的那一份欣喜若狂。
而真正当年夜饭开始,一家人围桌而坐,吃着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鱼肉蛋鸡时,心情反倒平和了,因为年已经开始过了。
吃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吃年夜饭并不重要。
看了的荤腥,闻了的荤腥,等到吃时,平时没啥油水的肚子反倒容纳不了多少东西了。
而且晚饭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呢。
我们胡乱扒几口饭,就溜出门去,和小们聚集在一起,争夸自家的菜怎么多,怎么好,自己都吃了些什么等。
偶尔一个小说出一只别人家没有的菜,比如一盘海蜇头,是怎样的脆,怎样的爽口,大伙儿便都洗耳恭听,由他气活现,心想明年过年,我们也买一盘海蜇头。
这样闲扯到天黑,就该我们家三兄弟出风头了:玩灯笼。
那时候没有彩电,春节文艺晚会,抑或卡拉OK歌舞厅这一说,有灯笼玩就不简单。
我们家的灯笼是爸爸自己做的,却比买的还漂亮。
爸爸剖几根竹篾做骨架,糊上一张大红纸,再用毛笔草草几笔,便勾出了龙、凤、虎。
西北风轻轻地吹,雪花儿斜斜地飞,我和大哥二哥一人一盏灯笼,在家家户户的门前来回走动,欢乐的笑声洒满了整个村子。
灯笼里的烛光欢快地跳跃着,画上去的龙凤虎便都“活”了:龙在腾,凤在舞,虎在啸……小们都讪讪地跟在我们后面,直想拿买来的跟我们换…… 玩罢灯笼回到家,家里早生好了一盆暖暖的炭火,一家人围火而坐,开始了守岁。
我们强打精,等着过了半夜奶奶给我们发压岁钱。
一个鼓鼓囊囊的红纸包,里面除了一些瓜子、发芽蚕豆和二粒硬糖,还有二张咔咔作响的崭新的一角钞票。
我们把这个红包看得很金贵,不是放进贴身口袋,就是悄悄地找个地方藏起来,尽管知道这二角钱,迟早会被妈妈以各种借口再要回去一角,用以称盐或灌煤油。
接着奶奶就给我们讲那些老掉牙的牛郎织女啦,田螺姑娘啦什么的,我们却抵不住瞌睡的袭击,于是在奶奶的絮絮叨叨中,大哥伏在奶奶的膝头,二哥靠着爸爸的肩膀,我躺在妈妈的臂弯里,睡了,沉沉的睡了,一觉到天亮…… 大年初一起来,照例是要穿新衣服的。
妈妈把早就准备好了的衣服一一交代给我们,小们羡慕我们老有新衣服穿,其实我们三兄弟也不是年年都做新衣服的。
是妈妈手儿巧,妈妈把我们穿了一年的衣服翻个面,再缝一遍,就又变成“新”的了;或者把大哥穿不着的衣服改小给二哥穿,再把二哥的改小给我穿。
年年过年我们都能“出新”。
年初一晚饭后,妈妈就把鱼肉蛋鸡等荤菜“请”罩篮,高高地挂在屋梁上,那是正月里招待客人吃的,我们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一种年已经过完了的遗憾涌上心头,继而又痴痴地想,一年怎么才过一次年呢…… 于是,又一轮漫长的等待开始了…… 日子如白驹过隙,驮着我儿时的期冀倏忽远去了,儿时的年却时常在我的梦里闪现,是那样的清晰、逼真。
同那时相现比,如今餐桌的丰盛自不必说了,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不在话下,压岁的红包则早就论百论千了。
可我却十分怀念儿时的过年,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过年,如今的过年则似乎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 (原载2015年《湖州晚报》)
然而我们小孩子却全然不懂得大人们“年年过年年年难”“过年似过关”的艰辛和忧虑,照样掰着指头算,伸长脖子盼,盼着年快快到来。
过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过年的种种美好诱惑得我们望眼欲穿。
终于纷纷扬扬的瑞雪挟裹着年翩然降临了。
现在想来,儿时过年,其实过的就是年关日近一日的那一份莫名的兴奋,那一份铭刻在心底的似曾相识的甜蜜回味,以及年到来时的那一份欣喜若狂。
而真正当年夜饭开始,一家人围桌而坐,吃着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鱼肉蛋鸡时,心情反倒平和了,因为年已经开始过了。
吃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吃年夜饭并不重要。
看了的荤腥,闻了的荤腥,等到吃时,平时没啥油水的肚子反倒容纳不了多少东西了。
而且晚饭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呢。
我们胡乱扒几口饭,就溜出门去,和小们聚集在一起,争夸自家的菜怎么多,怎么好,自己都吃了些什么等。
偶尔一个小说出一只别人家没有的菜,比如一盘海蜇头,是怎样的脆,怎样的爽口,大伙儿便都洗耳恭听,由他气活现,心想明年过年,我们也买一盘海蜇头。
这样闲扯到天黑,就该我们家三兄弟出风头了:玩灯笼。
那时候没有彩电,春节文艺晚会,抑或卡拉OK歌舞厅这一说,有灯笼玩就不简单。
我们家的灯笼是爸爸自己做的,却比买的还漂亮。
爸爸剖几根竹篾做骨架,糊上一张大红纸,再用毛笔草草几笔,便勾出了龙、凤、虎。
西北风轻轻地吹,雪花儿斜斜地飞,我和大哥二哥一人一盏灯笼,在家家户户的门前来回走动,欢乐的笑声洒满了整个村子。
灯笼里的烛光欢快地跳跃着,画上去的龙凤虎便都“活”了:龙在腾,凤在舞,虎在啸……小们都讪讪地跟在我们后面,直想拿买来的跟我们换…… 玩罢灯笼回到家,家里早生好了一盆暖暖的炭火,一家人围火而坐,开始了守岁。
我们强打精,等着过了半夜奶奶给我们发压岁钱。
一个鼓鼓囊囊的红纸包,里面除了一些瓜子、发芽蚕豆和二粒硬糖,还有二张咔咔作响的崭新的一角钞票。
我们把这个红包看得很金贵,不是放进贴身口袋,就是悄悄地找个地方藏起来,尽管知道这二角钱,迟早会被妈妈以各种借口再要回去一角,用以称盐或灌煤油。
接着奶奶就给我们讲那些老掉牙的牛郎织女啦,田螺姑娘啦什么的,我们却抵不住瞌睡的袭击,于是在奶奶的絮絮叨叨中,大哥伏在奶奶的膝头,二哥靠着爸爸的肩膀,我躺在妈妈的臂弯里,睡了,沉沉的睡了,一觉到天亮…… 大年初一起来,照例是要穿新衣服的。
妈妈把早就准备好了的衣服一一交代给我们,小们羡慕我们老有新衣服穿,其实我们三兄弟也不是年年都做新衣服的。
是妈妈手儿巧,妈妈把我们穿了一年的衣服翻个面,再缝一遍,就又变成“新”的了;或者把大哥穿不着的衣服改小给二哥穿,再把二哥的改小给我穿。
年年过年我们都能“出新”。
年初一晚饭后,妈妈就把鱼肉蛋鸡等荤菜“请”罩篮,高高地挂在屋梁上,那是正月里招待客人吃的,我们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一种年已经过完了的遗憾涌上心头,继而又痴痴地想,一年怎么才过一次年呢…… 于是,又一轮漫长的等待开始了…… 日子如白驹过隙,驮着我儿时的期冀倏忽远去了,儿时的年却时常在我的梦里闪现,是那样的清晰、逼真。
同那时相现比,如今餐桌的丰盛自不必说了,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不在话下,压岁的红包则早就论百论千了。
可我却十分怀念儿时的过年,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过年,如今的过年则似乎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 (原载2015年《湖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