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梆子《杀妻》张爱珍

10个月前 (04-22)
上梆子《杀妻》张爱珍文昌鼎盛 张爱珍,女,1959年5月7日出生,汉族,山西高平市人,中国戏曲学院高级研修班结业。
上梆子表演艺术家,师承吴婉芝。
晋城市上戏剧研究院副院长。
晋城市第四、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创办有上梆子张爱珍传习工作室。
1991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5年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汇演获优秀表演奖;同年《杀妻》选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第三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
《杀妻》剧情简介 《杀妻》是上梆子全本《吴汉杀妻》中之一折,1984年张爱珍所在的高平县青年上梆子剧团排演此剧。
上落子传统戏为《反潼关》,京剧名叫《斩经堂》。
写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将吴家满门抄斩,吴母与其子吴汉得大将马成相救而幸免。
15年后,吴汉长大被招为东床驸马,镇守潼关。
一日,刘秀、马成乔装出关,被吴汉擒拿。
吴汉欲献主立功,吴母痛诉前情,迫吴汉杀妻明志,兴汉灭莽。
公主王玉莲贤淑温顺、心地善良,且与吴汉十分恩爱,吴汉欲杀不忍,欲罢不能。
王玉莲聪慧贤达,为壮夫志,自刎龙鳞剑下。
1984年,张爱珍所在的高平县青年上梆子剧团排演此剧时,张爱珍演王玉莲,师富财演吴汉,颇受广大观众喜爱。
她在此剧一场“兰房自刎”的唱念俱佳,表演真切感人,看者无不为之动情落泪。
这戏是张爱珍继《皮秀英打虎》之后的又一个拿手好戏。
1986年,山西省举办全省戏曲青年团调演时,张爱珍被借调到晋城市上梆子青年团(原晋东南地区上梆子剧团),以《杀妻》一剧参加此次角逐。
由张仁义任艺术指导,葛来保整理改编剧本,冯来生、吴宝明作曲,特邀北方昆剧院孔昭、张国泰执导此剧。
剧本将全本《吴汉杀妻》两场“花园祭父”和“兰房自刎”并为一场,在念白和唱词上作了不少增删和润饰,取名《杀妻》。
导演在“三杀”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堪称点睛之笔。
作曲将原演出本中“窗前梅树是我友”长达四十多句的韵白改为唱,也使该剧增色不少。
张爱珍仍演王玉莲,吴汉改由张保平饰演。
所不同的是,师富财原扮演的吴汉为武生扮相,张保平则改为须生行当(吴汉改画红脸,上梆子旧称红生)。
加工整理后的《杀妻》一剧,其整体艺术较原演出本有了很大提高。
1986年4月,《杀妻》参加了此次调演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梆子)的首场组台演出,博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张爱珍和张保平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令人折服,省城专家和观众给予高度评价。
在此次调演中,张爱珍和张保平双双荣获主演金牌奖。
山西电视台作了现场直播,在全省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张爱珍通过十几年的舞台实践,艺术日臻成熟。
此以后,《杀妻》成为一出上梆子名剧,各上梆子剧团纷纷排演此剧,晋东南艺校将《杀妻》作为教学剧目。
同年,河北梆子剧院二团专程直赴上地区观摩学习《杀妻》,并将此剧移植为河北梆子。
值得提及的是该剧的音乐唱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无论唱腔设计还是演员的演唱功力,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王玉莲临死前唱的“窗前梅树是我友”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在上地区广为流传。
这段唱腔是在传统[跺板]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
这种[新跺板]如今已应用于不少剧目之中。
上地区民间艺人将《杀妻》唱段改编成民间吹奏乐曲。
1991年,张爱珍将《杀妻》一剧推向首都舞台。
她与郭孝明(饰吴汉)精湛的表演艺术,博得了首都专家和观众的赞赏。
张爱珍以《杀妻》和《两地家书》两剧,荣获第九届“梅花奖”。
1995年,山西省歌舞剧院将《杀妻》中的“窗前梅树是我友”唱段改编为交响乐,由张爱珍演唱,在首都舞台演出后,受到音乐界及首都听众高度评价。
同年,张爱珍以《杀妻》一剧,荣获第三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
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将张爱珍与张保平在《杀妻》中的唱腔,灌制成唱片(DB一2091O911)和盒带(BL一148)。
1991年,该公司将张爱珍与郭孝明演的《杀妻》,再次录音出版(盒带EL一429)。
1995年,该公司又将该剧中张爱珍“窗前梅树是我友”唱段编入《张爱珍唱腔选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