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甘谷大象山风景区游记(二)

1年前 (2024-04-22)
天水甘谷大象山风景区游记(二)梁总   2017年10月2日,游览天水甘谷大象山景区,美景美拍!与您分享!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 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
自山脚石级而上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 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
  大像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
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
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名为大象山了。
  甘谷大象山大佛特点,从外观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
  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于此可见一斑。
  甘谷大佛艺术造型: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
  它奥妙莫测之处在那里呢?这就是古代的艺匠们很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的视觉差问题。
在解决视觉差问题的同时,须解决搭架,造型小样和安全问题。
这些都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完成。
  永明寺位于灵岩寺之南,师傅沟内台地上。
座东南向西北,雄踞山间,全部建筑分布在阶梯式的台地上,设施布局以正规寺院而设置,由山门、天王殿、斋堂、客堂、钟鼓二楼、十三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总面积达4,224平房米。
  寺院山门为并排连体拱形状牌楼顶。
中门顶额内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永明寺 ”三个阳刻字,对联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扬法师敬书“风月无边一尘不到菩提地,山河环绕万善同归般若天”。
  两边门首摹配民国时当地名人何鸿吉题书的阴刻 “无上法让、出尘入净 ”八个大字。
  走进山门,迎面所见天王殿,高9米,长14米,宽10米,顶为四面坡歇山造,琉璃脊兽饰装,结构为单挑檐外围16住回廊式,棋盘让窗对开,前后相通,殿内正在供奉大肚弥勒佛,身高1.8米,踩饿鬼,气威武,金刚怒目。
  离开天王殿向南行进,两边各建有对称的八间硬册顶砖木结构客堂,斋堂及复檐塔顶四角形钟鼓二楼。
在客、斋二堂院中间安放一高3.9米的三足三层宝鼎薰炉。
  甘谷县水上公园,位于大像山底部!风景优美,尤其晚上的景色特美!并且每当晚上的时候都会有好多人聚集在那儿,有情侣浪漫的,有老年人散步的,有阿姨们跳广场舞的。
水上公园里还有好看的喷泉!相信等它完全完成修建后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