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史上的五次大灭绝

1年前 (2024-04-22)
地球生史上的五次大灭绝三羊开泰 地球生史上的五次大灭绝图片好看 文案好看 No.1 奥陶纪大灭绝巨型鹦鹉螺的末日,灭绝规模:地球85%的生物物种。
奥陶纪始于距今4.95亿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
那时气候温暖,全球大部分区域都是海洋,大陆则多被淹没在海面之下,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浅海。
自从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大爆发”以来,海洋生物欣欣向荣,海百、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无脊椎动物是奥陶纪海洋的“主人”,它们在阳光充足的浅海繁衍生息,演化出繁多的种类。
巨变发生在奥陶纪末期,当时部分大陆漂移南极区域,在南半球形成了巨大的冰盖。
这影响了大气和海洋环流,导致全球大幅变冷,大量水分被封冻在冰川中,海平面下降了数十米,海水也变得更冷、更缺氧。
在由此引发的浩劫中,地球85%的生物物种灭亡,大型鹦鹉螺和很多种类的三叶虫消失殆尽。
No.2 泥盆纪大灭绝鱼类时代繁华谢幕,灭绝规模:地球75%的生物物种。
泥盆纪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地壳运动频繁,大陆板块漂移。
板块有的碰撞、挤压,形成山脉;有的分裂、背离,出现海峡。
海陆格局频繁改变,让气候也跟着变化无常,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浅海,时而扩大时而缩减。
在整个泥盆纪,能辨识出的灭绝事件多达8次,其中最惨烈的就是泥盆纪末期的全球性灾变。
这场大灭绝导致约75%的生物物种灭亡。
No.3 二叠纪大灭绝地球生浩劫,灭绝规模:地球95%的生物物种。
距今2.95亿前开始的二叠纪,地球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两栖动物繁盛,爬行动物开始兴起、分化,出现了许多体型堪比恐龙的种类。
但到了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几块大陆逐渐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联古陆”,地球进入一个干旱而炎热的时期。
据科学家统计,二叠纪末期约有95%的物种灭绝,是历次“大灭绝”中最严重的一次,70%的陆生脊椎动物和96%的海洋生物就此消失。
对于二叠纪大灭绝为何如此惨烈,今仍有争议。
除了海陆格局变化引起的气候巨变,还有海洋盐度变化、地磁倒转、宇宙射线爆发、超新星爆发、陨石撞击等众多说法,还有人提出也许与病毒或瘟疫有关。
No.4 三叠纪大灭绝爬行动物改朝换代,灭绝规模:地球76%的生物物种。
然而在三叠纪末期,联古陆又开始分裂,导致一系列剧烈的火山喷发。
火山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形成了灾难性的全球高温和干旱。
大量植物死亡,陆地上一片荒芜,海洋中到处都是死寂。
在整个三叠纪末期,有约76%的物种灭绝,其中以海洋生物居多。
最近的研究显示,三叠纪大灭绝一直持续到侏罗纪之初。
在这场大灭绝中,爬行动物遭受了重大打击,除恐龙之外的大型动物几乎凋零殆尽。
幸存下来的早期恐龙,失去了大批竞争对手,将在接下来的侏罗纪、白垩纪中大展拳脚。
No.5 白垩纪大灭绝恐龙时代的终结,灭绝规模:地球80%的生物物种。
一场意外在白垩纪末期降临,大约659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随即引发了火风暴、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一系列灾难,短时间内杀死了大量生物。
撞击产生的数百亿吨灰尘飘入大气层,遮蔽阳光达数年之久,导致全球温度急剧下降,植物也无法进行光作用。
植物纷纷枯死,动物也失去了食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食物链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