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即墨马山(常立静~)
1年前 (2024-04-22)
名胜古迹-即墨马山(常立静~)A~changliJing~嗷 亲爱的游客: 大家好,我是此次的地陪导游小*,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即墨的著名景点马山,相聚便是缘分,此次相聚,使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我身后这位风流倜傥的,是我们此次旅途的司机马师傅,马师傅,已有十年的驾驶经验,所谓“老马识途”希望各位能在马山度过美好、愉快的。
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即墨的著名景点之一,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
马山又称“马鞍山”,主峰海拔211米。
山体以安山玢岩为主,呈灰绿、灰褐色,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
山之西南为四方柱状节理,单株截面约1米,高约30米,排列紧凑,笔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就其地质学价值而言,其规模较之南京六台石柱更大,并堪与美国“魔鬼之塔”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马出周围还埋藏着丰富的木化石“硅化木”,此类木化石国内以马川地区埋藏量最多,保护最完好,数量、规模均在国内罕见,具有重要印科研和观赏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马山虽小,最高海拔不过200余米,在当地的名气却不小。
在我们当地有民谣云“泰山云虽高,不及东海崂。
崂山云虽高,只及马山腰。
”马山在我们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其实离其不足百里的崂山,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高度,都在马山之上。
之所以会出现“崂山不及马山高”的民谣,是因为我们当地人曾以崂山的山顶发现海蛎子的化石,而马山上也有海蛎子化石,却是在马山的半山腰处。
由此当地的人们推断,很久以前崂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海,而马山则应该是一个孤岛,只不过岁月变迁沧海变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
那“崂山只及马山腰”的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我们的即墨大夫,非常雄伟壮观 马山古为宗教圣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赐号“慧觉禅师”刘仙姑为代主持的白云庵现已修复,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后曾有无成殿、圣母殿、雷殿等寺庙。
马山民间故事、传说颇多。
这是即墨大夫的由来,时间,以及简介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的顺着石阶进入了我们的景点特“马山石林” 马山地质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
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性 "地质宝库"。
马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为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
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呈现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与地貌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
若干万年前,马山地区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质作用影响,大批树木湮没于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
此种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但已石化。
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着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
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慕名观光游客 马山上有胡仙居,马山现已免进山费,但是胡仙居门票10元,内供有胡家仙人、观音等塑像 栩栩如生。
从狐仙居胡三太爷殿的位置向东看,可以鸟瞰整个即墨县城犹如一幅写意画作,美不胜收。
一年四季前来马山参观拜祭的各地游客、信徒络绎不绝 此外,空地中还有诸多小铜人,他们演绎者我们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屹立在那里, 时光飞逝,我们的马山之行即将结束,很高兴成为了你们的导游,在此期间,大家如同亲兄弟胜过亲人,得到了大家的照顾,我才能顺利的完成此次工作,也希望大家多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虽然非常不舍,但是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我相信有缘我们会再次相遇的,祝愿大家一路顺风,归途愉快。
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即墨的著名景点之一,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
马山又称“马鞍山”,主峰海拔211米。
山体以安山玢岩为主,呈灰绿、灰褐色,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
山之西南为四方柱状节理,单株截面约1米,高约30米,排列紧凑,笔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就其地质学价值而言,其规模较之南京六台石柱更大,并堪与美国“魔鬼之塔”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马出周围还埋藏着丰富的木化石“硅化木”,此类木化石国内以马川地区埋藏量最多,保护最完好,数量、规模均在国内罕见,具有重要印科研和观赏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马山虽小,最高海拔不过200余米,在当地的名气却不小。
在我们当地有民谣云“泰山云虽高,不及东海崂。
崂山云虽高,只及马山腰。
”马山在我们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其实离其不足百里的崂山,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高度,都在马山之上。
之所以会出现“崂山不及马山高”的民谣,是因为我们当地人曾以崂山的山顶发现海蛎子的化石,而马山上也有海蛎子化石,却是在马山的半山腰处。
由此当地的人们推断,很久以前崂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海,而马山则应该是一个孤岛,只不过岁月变迁沧海变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
那“崂山只及马山腰”的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我们的即墨大夫,非常雄伟壮观 马山古为宗教圣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赐号“慧觉禅师”刘仙姑为代主持的白云庵现已修复,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后曾有无成殿、圣母殿、雷殿等寺庙。
马山民间故事、传说颇多。
这是即墨大夫的由来,时间,以及简介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的顺着石阶进入了我们的景点特“马山石林” 马山地质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
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性 "地质宝库"。
马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为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
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呈现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与地貌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
若干万年前,马山地区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质作用影响,大批树木湮没于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
此种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但已石化。
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着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
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慕名观光游客 马山上有胡仙居,马山现已免进山费,但是胡仙居门票10元,内供有胡家仙人、观音等塑像 栩栩如生。
从狐仙居胡三太爷殿的位置向东看,可以鸟瞰整个即墨县城犹如一幅写意画作,美不胜收。
一年四季前来马山参观拜祭的各地游客、信徒络绎不绝 此外,空地中还有诸多小铜人,他们演绎者我们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屹立在那里, 时光飞逝,我们的马山之行即将结束,很高兴成为了你们的导游,在此期间,大家如同亲兄弟胜过亲人,得到了大家的照顾,我才能顺利的完成此次工作,也希望大家多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虽然非常不舍,但是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我相信有缘我们会再次相遇的,祝愿大家一路顺风,归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