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正年轻 -我曾是永济电机厂的一名工人

1年前 (2024-04-22)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 -我曾是永济电机厂的一名工人跃进 原铁道部电机厂在山西名气很大,局级单位,1969年成立,当时创业者们五湖四海汇聚于山西永济,在中条山北麓的乱石荆棘中动工兴建永济电机厂,现在该厂隶属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研制电气传动和新能源动力产品、为全球用户提供电传动系统解决方案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是我国重要的机车、动车牵引电传动装置研制基地和风力发电机配套企业,高铁的电机及控制系统70%都是他们生产的。
据说江 泽 民、温 家 宝等先后来公司视察过。
  1976年初,结束了在农村两年插队生活,知青点张学林、李昭泰、杜玉荣、靳志力和我一起被招工到铁道部永济电机厂,从万荣一起来的还有王苏卫、王建军、王杰、马文选(北京人)、董秋玲等。
  电机厂是个三线建设项目,职工来自北京、上海、湖南、河北等地,印象中师傅们一身工装,再穿个翻毛皮鞋,真是帅呆了、酷毙了!元件车间姑娘们婀娜多姿,电机车间小伙子英俊潇洒,机修车间师傅聪明稳健,动力车间师傅踏实肯干,后勤食堂大姐的麻利,厂部干部的文武双全,厂里还有医院、学校、幼儿园、礼堂……, 在中条山下奏响了一部建设者的交响曲。
(电机厂大礼堂)   工厂的活无疑是诱人的、激动的,新员工满腔热情、精饱满地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分配车间,有学司机的、有学车工、电工、钳工的,也有当保管员的,万万没有想到我被分配到基建科,从泥瓦匠当起,那时年轻想不通,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
(电机厂大门)   无论从培训时的刻苦,考核的成绩排名,还是在农村时插队的结论,怎么也不应该去当个泥瓦匠,自尊心伤的哗啦啦的。
记得当时基建科科长是严汉琪,建国初期清华大学毕业,基建专家,厂委委员;副科长是励维俊,指挥大唱是一绝,听说后来当了副厂长、总会计师;支部姓张,朴素勤奋的老工人出身。
调度赵师傅,高高大大,常常是厂运动会的组织者。
  还有一帮优秀的同事,李彦君、邓小华、杨宽吉、张建平、杜玉荣、薛治鹰、周为民等,当时还有一个朋友姓高,她父亲是永济中学的校长……,可以这么说,男的英俊潇洒,女的聪慧漂亮!那个年代,关系简单,工作负责,吃苦肯干。
2014在老基建科办公楼前。
  严科长看出我不安心工作,专门找我深谈了一次,告诉我年轻人要看远一点,要脚踏实地不怕吃苦,对我的工作也提出了要求。
忘了是基于什么理由,胆子挺肥,还找了当时的副厂长王根生,结果可以想象,一顿批评,大概的意思是让干啥就干啥,安心工作,还必须干好工作!   进厂后不久基建科成立团支部,一起进厂也插过队的薛治鹰为,我是副,那是个很特别的年代,1月份周总理逝世,4月份的清明节事件,7月朱德委员长逝世,接着是唐山大地震,9月份毛主席逝世……。
团支部的工作十分忙碌,不仅要完成生产任务,有时晚上还要站岗维持秩序,我们还组织年轻人学习,成立了学习小组,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学毛主席著作、温习一些高中知识,有时也学习一些基建常识。
在基建科先后打过预制板、砌过墙、挖过坑、锯木头……,记得杜玉荣开搅拌机,我们用平板车推预制板、拉沙子、水泥, 苦活累活一项没落下,舍得花力气,还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这是在电机厂留下的工装照片   周末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有时给这个师傅帮个忙砌个厨房,给那个师傅拉车白菜搬个家,记得当时还搭了不少的防震棚。
因为1969年秋1972年初在永济上的初中,1976年再回永济时,原家属院的伯伯叔叔阿姨给了浓浓的关爱。
  那时周末常被叫到去城里,在父亲战友家里改善生活,王西伯伯、孙德平叔叔家那是常客,苏德恩伯伯张华昌叔叔家杨叔叔家也吃过饭。
家属院的阿姨当年也是很俊的!   当时在厂里同事和原家属院同辈之间我年龄相对小一些,哥哥姐姐们给了不少关照。
下图是当时院里的哥哥姐姐。
  记得一个周末去饭堂,路上碰到元件车间的苏振段姐姐,那时候她正在谈朋友,未来的姐夫是个军官,听说我要去打饭,就让我跟她去宿舍给我改善生活,一顿忙活,刚出锅的烙饼那个香! 当时院里的嫂子、姐姐、姐姐和姐夫。
  在厂里还参加迎国庆歌咏比赛,基建科和技术科一起组的团,励维俊科长作为艺术指导、指挥,大气磅礴,情感奔放,取得了佳绩。
记得董宇当时是厂里的团委。
记得还和几个工友一起坐火车逃票去了趟西安玩。
在厂里的日子是很充实的…… 王西伯伯一家。
  后来基建科来了一个转业干部姓王,原是空军司令部的参谋,爱人在子弟学校当老师。
我们一起干活,性格相投,也谈得来。
一次闲谈中王师傅问我“你就在基建科这么干下去了?”还别说,那时年轻真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反问他“您的意见?”,王师傅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今天回忆起来,当时王师傅的这句话很大,随后,下决心参军,在大熔炉里历练自己。
那年在永济征有两个部队,其中一个部队在河北石家庄,还是坦克。
坦克是陆军中比较好的种,俗称陆军之王,驻地又在石家庄,距离老家不远。
当然,参军的过程也有一番曲折,一是科里的领导不同意,二是征工作基本结束需要调整;记得是元旦前下午厂里演电影,突然广播“基建科赵跃进门口有人找”,跑出去一看是武装部的王参谋,湖南人,一见我就说“赶紧去检查身体”,王参谋用自行车带着我去医院进行了体检。
不久接到入伍通知书,那一年厂里有4个人参军。
  接到入伍通知书后,紧张着整理东西,能送人的都送出去了,还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二十来斤粮票送给了一个生活困难的李师傅。
期间父母亲从万荣来送我。
科里的同事、一起进厂的工友张罗着请客吃饭,那是我次喝二锅头,好像没事不醉。
那个年代兴送笔记本、相册,邓小华、杨宽吉、李彦君、张建平、杜玉荣、薛治鹰等又是题字送笔记本,又是送相册。
  留言的每一句话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杜玉荣找人拍的影照。
  记得厂委、团委、基建科都开了欢送会,一句句嘱咐,一句句叮咛,朴素诚恳真实。
  1977年1月6日下午,在永济火车站熙熙攘攘的送别队伍,有父亲的战友王伯伯孙叔叔、也有同学、工友,火车开动时杜玉荣、薛治鹰流下了眼泪…… 从此,离开了永济电机厂,离开了永济市。
忘了告诉您,1976年底我还被厂里评为工业学大庆积极分子,疑似今天的厂劳动模范,参军后厂里还派人把奖品送到家里。
离开永济后大约一年多, 南线要打仗北线要战备,我父亲被调到大同一线我家也搬离了晋南到了雁北,从此没会回永济电机厂……直到2014年。
这是近四十年间珍贵的几张影。
与工友的影。
  与同学的影。
  与院里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影。
  2014年回永济,在电机厂门口留个纪念。
  永济电机厂,我曾工作过的地方,尽管只有一年,但那山那水、还有朝夕相处的工友……印象是那么的深刻。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