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精品文物
1年前 (2024-04-22)
陕西历史博物馆:精品文物西子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西安的热门景点。
每天发放免费门票(6000),排队领票的游客人山人海,没有几个钟头是进不去的。
6年前我去陕博,60岁以上的老人在另一窗口领票,几乎不用排队。
可是今年,排在老人窗口也要等十几分钟。
旁边一队与老年队伍人数相仿,原来是网上预约领票的,人!真!少! 陕博的宝贝太多,看过一次不过瘾,再次来陕博一定要认真仔细看个够! 领票、安检、进门,租一个电子讲解器是必须的!据说陕博的文物多达170万件,展出的宝贝似乎也比6年前多了不少,许多展品密密麻麻地摆一起,显得很挤。
每件展品前只有一个很小的编号牌,展柜中所有展品的说明写在一起,放在展柜最下端。
说明的字迹很小,视力不好的很难看清。
可以听电子讲解器朗读说明,可是讲解编号不是展品编号,必须找到展品说明,才能找到讲解编号,费老大劲儿才整明白。
那天是六一儿童节,游客多极了,看展览也很不容易。
陕博特色的文物是以下四类: 一、秘瑰丽的商周青铜器; 二、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 三、富丽堂皇的唐代金银器; 四、举世的唐墓壁画。
这个排列顺序真实地反映了陕博文物的精彩程度。
先来欣赏部分——商周青铜器。
一、秘瑰丽的商周青铜器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商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
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厅有一间宽敞的国宝厅,立于国宝厅中央的是——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学名兽面五耳鼎,西周早期青铜器。
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县。
淳化大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此鼎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今仅见此一器。
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也是圆鼎中者。
198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淳化大鼎邮票。
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之夔龙六条,中间隔有一道短扉楞。
夔龙卷尾、一足、圆目突起,张口卷唇。
短扉则似两条相对夔龙之鼻,形成饕餮纹。
三足呈柱足状,上粗中细,下转蹄形。
腿上部浮雕兽面,怪兽曲角突出器外,巨耳利爪,列嘴似噬。
羊首勺,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文物,1977年陕西清涧县解家沟出土。
通长17.5cm,勺深4.8cm,勺径9.5cm。
羊首勺是挹酒(舀酒)器,勺体圆形,深腹。
勺柄端作一羊首,角大而后下曲,双目圆睁。
柄面扁平,前立一小羊,小尾后竖,作惊慑之态,羊后立一虎,作张口垂涎状。
勺柄面,老虎追小羊。
饕餮纹四足鬲为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代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龙头镇,高22.8厘米,口径21厘米,腹深16厘米。
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
鬲,就是古代的锅,是中国远古最重要的炊具之一。
大概在新石器时期,就以陶鬲的形制出现了。
陶鬲是商周百姓通用的炊具,主要的用途是煮粥。
鬲是后世许多炊煮器的母体,如甑、鼎等。
汉语中反映人际关系(其实也包括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融”与“隔”,都以鬲为偏旁。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这还是一对反义词。
对于容器而言,三足是最经济、最稳定的结构。
目前出土的鬲,无论是陶鬲还是铜鬲,都是三足的,唯有这件青铜四足鬲不同。
它为何比其他的“同胞”多了一条腿?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令人不得其解。
作为全国目前已知的件孤品,兽面纹四足鬲因此进入国家一级文物的行列。
凤柱斝,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1号墓出土。
斝(jiǎ)盛酒行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凤柱斝,因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凤鸟而得名。
凤鸟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表现手法变换多样,平面纹样的较为多见,但这件斝上的凤鸟为立体造型,极为罕见。
凤柱斝的三足为菱形,腹侧铸有一只兽形柄,整体造型大方稳重,呈现出一种祥瑞之气。
鸟盖瓠壶为战国时期的文物。
1967年陕西省绥德县废品站拣选。
通高32.6厘米,口径6厘米,圈足径8.8厘米,腹围39.7厘米。
该壶呈瓠瓜形,前鼓后曲,壶盖立雕鹑鸟,鸟嘴可以启闭。
壶身为宽带纹及蟠螭纹相间。
八棱形壶鎜,壶盖与壶鎜有链条相连。
这种瓠瓜造型的青铜壶较为少见,设计应参考了北方草原皮囊壶的造型。
其细密繁缛的纹饰,生动形象的装饰,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1967年文物工作者在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了鸟盖瓠壶,当时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它盉,西周晚期,1963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铜器窖藏出土。
通高37.5厘米、 长39.2厘米。
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
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
盉顶上铸有一双目炯炯、双翅微张的卧鸟,盉前有一长颈兽头为流,后有回首顾盼的龙为扳手。
牛尊,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通体作牛形,身躯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作盖,盖钮为一立虎。
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
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虁龙纹。
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
日己觥,西周中期的文物。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
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
西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
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
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西周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
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日己方彝,西周,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华美富丽,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秘的威力和狞历的美。
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日己方尊。
鲁方彝盖,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鲁方彝盖虽是一件不完整的青铜器,但其盖内的一段6行50字的铭文对认识西周社会经济却相当重要。
铭文内容为:“佳(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佳(惟)联文考乙公永启余,鲁用乍(作)联文考乙公宝尊彝,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意思是说,一位名叫齐生鲁的商人做生意赚了钱,还与诸侯做了朋友,故做了一件彝纪念。
这种明确的出现“贾”的身份的人“齐生鲁”在金文中是很罕见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梁其壶,西周晚期,1940年扶凤县任家村窑藏出土。
从铭文上看,铸造这批青铜器的有两个人——梁其与伯先,两人同一家族,是国王身边的高级贵族。
收藏于陕博的还有一件梁其鼎,而梁其壶出土时有两只,可惜另一只已流失到了美国。
1890年和1940年在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只有少部分收藏在中国,大部分都已流失国外或下落不明。
夔纹方座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户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器物四面皆出脊棱,提梁置于正面,全器以纤细的云雷纹为地,饰有六种动物纹饰,腹部为大饕餮,双目特大。
器内底铸一“户”字,当为商代户族的族徽。
几父壶,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几父壶波状带纹很有特色,纹饰宽阔,饰满腹部,而且凹凸有力,给人以豪放粗犷的美感。
双耳铜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秦公镈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978年宝鸡市太公庙出土 秦公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978年宝鸡市太公庙出土 高铜禾石权秦(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 高铜禾石权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铁证。
二、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佣 文官佣,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跽坐陶俑,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976年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
彩绘步佣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咸阳市长陵遗址出土 彩绘女立佣,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坐姿女陶俑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2001年咸阳市平陵M1号墓出土 十字形高髻女佣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1953年西安市草场坡出土 彩绘胡人持盾武士佣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西安市长安区赵超宗墓出土 跪起骆驼,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三彩三花马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72年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三花马的马鬃被修剪成三缕堞垛(城墙垛)状。
三彩牵马佣及三彩马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渭南市富平县愍民太子墓出土 彩绘文官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彩绘女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代三彩女立佣,这么密集地站在一起,像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 这是两个最典型的唐代仕女佣。
2012年时还是单独摆放的(下图),现在都挤在一起,热闹非凡。
此俑头梳鬟发垂髻,秀颊丰颐,体态雍容华贵,端庄大方,洋溢着生活力和青春之美。
。
整个造型比例匀称,形兼备,刻划入微,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丰肌秀骨”的艺术风格,也反映出立俑作者观察的细腻和技艺的高超。
呈现了一位盛唐仕女的典型形象,是唐三彩艺术品中的杰作。
该仕女俑在造型上具有典型的盛唐人物风格,体态雍容华贵,端庄大方,洋溢着生活力和青春之美,丰腴为其主要特征。
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仕女佣另外一种造型。
彩绘双环髻女舞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拍摄于2012年,当时还是单独摆放的。
三彩捧方函男装女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 女着男装是唐代初期社会流行的一大时尚,一些皇亲贵族女性也常女扮男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
三彩梳妆女坐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55年西安市东郊王家坟90号墓出土女佣坐在束腰形座墩上,左手握铜陵(已残),右手似正往额上贴“花黄”。
简单的动作、简洁的造型,将一位举止优雅、衣着华丽的唐代女子刻画的,形象展实了唐人使用铜镜的情形。
彩绘天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三彩天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东郊出土三彩描金半身天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郊区出土 彩绘镇墓兽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三彩镇墓兽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西郊出土 三彩骆驼 彩绘十二生肖佣 2009年的6月3日,在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大型唐代墓葬中意外地发现了十二生肖俑。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证实,这是唐两京(长安、洛阳)地区墓葬中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一组十二生肖俑。
它们出土于西安南郊,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葬墓的随葬品。
俑高约25厘米,造型作人身兽首,人身均作文臣形象,再配以不同生肖的头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生肖塑像。
陶骑马佣,武士佣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彩绘仪仗佣群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西安长安区简王井村 图片中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俑群,是第七代秦藩王朱诚泳的陪葬品,这个俑群的发现填补了明代陶俑艺术的空白。
彩绘仪仗女立佣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
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年370年),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
据载,钟山石窟共十八窟,号称“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其艺术价值不在莫高窟、龙门、云岗石窟之下”有“第二个敦煌”的美誉。
现仅发掘五窟,但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镇东钟山南麓,始凿于北宋冶平四年(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
现有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
中央主窟平面呈长方形,开窟口3个,并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
窟内顶部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主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
坛边有八根石柱上承窟顶。
佛坛上下有16尊高23米的圆雕佛像。
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有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央主佛。
坛柱上的浮雕佛像。
旁边的石雕。
陕西博物馆精品文物(续)
每天发放免费门票(6000),排队领票的游客人山人海,没有几个钟头是进不去的。
6年前我去陕博,60岁以上的老人在另一窗口领票,几乎不用排队。
可是今年,排在老人窗口也要等十几分钟。
旁边一队与老年队伍人数相仿,原来是网上预约领票的,人!真!少! 陕博的宝贝太多,看过一次不过瘾,再次来陕博一定要认真仔细看个够! 领票、安检、进门,租一个电子讲解器是必须的!据说陕博的文物多达170万件,展出的宝贝似乎也比6年前多了不少,许多展品密密麻麻地摆一起,显得很挤。
每件展品前只有一个很小的编号牌,展柜中所有展品的说明写在一起,放在展柜最下端。
说明的字迹很小,视力不好的很难看清。
可以听电子讲解器朗读说明,可是讲解编号不是展品编号,必须找到展品说明,才能找到讲解编号,费老大劲儿才整明白。
那天是六一儿童节,游客多极了,看展览也很不容易。
陕博特色的文物是以下四类: 一、秘瑰丽的商周青铜器; 二、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 三、富丽堂皇的唐代金银器; 四、举世的唐墓壁画。
这个排列顺序真实地反映了陕博文物的精彩程度。
先来欣赏部分——商周青铜器。
一、秘瑰丽的商周青铜器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商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
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厅有一间宽敞的国宝厅,立于国宝厅中央的是——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学名兽面五耳鼎,西周早期青铜器。
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县。
淳化大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此鼎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今仅见此一器。
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也是圆鼎中者。
198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淳化大鼎邮票。
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之夔龙六条,中间隔有一道短扉楞。
夔龙卷尾、一足、圆目突起,张口卷唇。
短扉则似两条相对夔龙之鼻,形成饕餮纹。
三足呈柱足状,上粗中细,下转蹄形。
腿上部浮雕兽面,怪兽曲角突出器外,巨耳利爪,列嘴似噬。
羊首勺,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文物,1977年陕西清涧县解家沟出土。
通长17.5cm,勺深4.8cm,勺径9.5cm。
羊首勺是挹酒(舀酒)器,勺体圆形,深腹。
勺柄端作一羊首,角大而后下曲,双目圆睁。
柄面扁平,前立一小羊,小尾后竖,作惊慑之态,羊后立一虎,作张口垂涎状。
勺柄面,老虎追小羊。
饕餮纹四足鬲为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代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龙头镇,高22.8厘米,口径21厘米,腹深16厘米。
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
鬲,就是古代的锅,是中国远古最重要的炊具之一。
大概在新石器时期,就以陶鬲的形制出现了。
陶鬲是商周百姓通用的炊具,主要的用途是煮粥。
鬲是后世许多炊煮器的母体,如甑、鼎等。
汉语中反映人际关系(其实也包括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融”与“隔”,都以鬲为偏旁。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这还是一对反义词。
对于容器而言,三足是最经济、最稳定的结构。
目前出土的鬲,无论是陶鬲还是铜鬲,都是三足的,唯有这件青铜四足鬲不同。
它为何比其他的“同胞”多了一条腿?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令人不得其解。
作为全国目前已知的件孤品,兽面纹四足鬲因此进入国家一级文物的行列。
凤柱斝,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1号墓出土。
斝(jiǎ)盛酒行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凤柱斝,因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凤鸟而得名。
凤鸟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表现手法变换多样,平面纹样的较为多见,但这件斝上的凤鸟为立体造型,极为罕见。
凤柱斝的三足为菱形,腹侧铸有一只兽形柄,整体造型大方稳重,呈现出一种祥瑞之气。
鸟盖瓠壶为战国时期的文物。
1967年陕西省绥德县废品站拣选。
通高32.6厘米,口径6厘米,圈足径8.8厘米,腹围39.7厘米。
该壶呈瓠瓜形,前鼓后曲,壶盖立雕鹑鸟,鸟嘴可以启闭。
壶身为宽带纹及蟠螭纹相间。
八棱形壶鎜,壶盖与壶鎜有链条相连。
这种瓠瓜造型的青铜壶较为少见,设计应参考了北方草原皮囊壶的造型。
其细密繁缛的纹饰,生动形象的装饰,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1967年文物工作者在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了鸟盖瓠壶,当时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它盉,西周晚期,1963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铜器窖藏出土。
通高37.5厘米、 长39.2厘米。
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
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
盉顶上铸有一双目炯炯、双翅微张的卧鸟,盉前有一长颈兽头为流,后有回首顾盼的龙为扳手。
牛尊,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通体作牛形,身躯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作盖,盖钮为一立虎。
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
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虁龙纹。
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
日己觥,西周中期的文物。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
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
西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
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
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西周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
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日己方彝,西周,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华美富丽,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秘的威力和狞历的美。
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日己方尊。
鲁方彝盖,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鲁方彝盖虽是一件不完整的青铜器,但其盖内的一段6行50字的铭文对认识西周社会经济却相当重要。
铭文内容为:“佳(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佳(惟)联文考乙公永启余,鲁用乍(作)联文考乙公宝尊彝,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意思是说,一位名叫齐生鲁的商人做生意赚了钱,还与诸侯做了朋友,故做了一件彝纪念。
这种明确的出现“贾”的身份的人“齐生鲁”在金文中是很罕见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梁其壶,西周晚期,1940年扶凤县任家村窑藏出土。
从铭文上看,铸造这批青铜器的有两个人——梁其与伯先,两人同一家族,是国王身边的高级贵族。
收藏于陕博的还有一件梁其鼎,而梁其壶出土时有两只,可惜另一只已流失到了美国。
1890年和1940年在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只有少部分收藏在中国,大部分都已流失国外或下落不明。
夔纹方座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户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器物四面皆出脊棱,提梁置于正面,全器以纤细的云雷纹为地,饰有六种动物纹饰,腹部为大饕餮,双目特大。
器内底铸一“户”字,当为商代户族的族徽。
几父壶,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几父壶波状带纹很有特色,纹饰宽阔,饰满腹部,而且凹凸有力,给人以豪放粗犷的美感。
双耳铜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秦公镈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978年宝鸡市太公庙出土 秦公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978年宝鸡市太公庙出土 高铜禾石权秦(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 高铜禾石权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铁证。
二、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佣 文官佣,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跽坐陶俑,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976年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
彩绘步佣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咸阳市长陵遗址出土 彩绘女立佣,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坐姿女陶俑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2001年咸阳市平陵M1号墓出土 十字形高髻女佣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1953年西安市草场坡出土 彩绘胡人持盾武士佣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西安市长安区赵超宗墓出土 跪起骆驼,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三彩三花马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72年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三花马的马鬃被修剪成三缕堞垛(城墙垛)状。
三彩牵马佣及三彩马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渭南市富平县愍民太子墓出土 彩绘文官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彩绘女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代三彩女立佣,这么密集地站在一起,像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 这是两个最典型的唐代仕女佣。
2012年时还是单独摆放的(下图),现在都挤在一起,热闹非凡。
此俑头梳鬟发垂髻,秀颊丰颐,体态雍容华贵,端庄大方,洋溢着生活力和青春之美。
。
整个造型比例匀称,形兼备,刻划入微,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丰肌秀骨”的艺术风格,也反映出立俑作者观察的细腻和技艺的高超。
呈现了一位盛唐仕女的典型形象,是唐三彩艺术品中的杰作。
该仕女俑在造型上具有典型的盛唐人物风格,体态雍容华贵,端庄大方,洋溢着生活力和青春之美,丰腴为其主要特征。
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仕女佣另外一种造型。
彩绘双环髻女舞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拍摄于2012年,当时还是单独摆放的。
三彩捧方函男装女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 女着男装是唐代初期社会流行的一大时尚,一些皇亲贵族女性也常女扮男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
三彩梳妆女坐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55年西安市东郊王家坟90号墓出土女佣坐在束腰形座墩上,左手握铜陵(已残),右手似正往额上贴“花黄”。
简单的动作、简洁的造型,将一位举止优雅、衣着华丽的唐代女子刻画的,形象展实了唐人使用铜镜的情形。
彩绘天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三彩天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东郊出土三彩描金半身天王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郊区出土 彩绘镇墓兽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三彩镇墓兽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西郊出土 三彩骆驼 彩绘十二生肖佣 2009年的6月3日,在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大型唐代墓葬中意外地发现了十二生肖俑。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证实,这是唐两京(长安、洛阳)地区墓葬中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一组十二生肖俑。
它们出土于西安南郊,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葬墓的随葬品。
俑高约25厘米,造型作人身兽首,人身均作文臣形象,再配以不同生肖的头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生肖塑像。
陶骑马佣,武士佣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彩绘仪仗佣群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西安长安区简王井村 图片中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俑群,是第七代秦藩王朱诚泳的陪葬品,这个俑群的发现填补了明代陶俑艺术的空白。
彩绘仪仗女立佣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
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年370年),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
据载,钟山石窟共十八窟,号称“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其艺术价值不在莫高窟、龙门、云岗石窟之下”有“第二个敦煌”的美誉。
现仅发掘五窟,但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镇东钟山南麓,始凿于北宋冶平四年(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
现有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
中央主窟平面呈长方形,开窟口3个,并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
窟内顶部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主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
坛边有八根石柱上承窟顶。
佛坛上下有16尊高23米的圆雕佛像。
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有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央主佛。
坛柱上的浮雕佛像。
旁边的石雕。
陕西博物馆精品文物(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