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树下的一点感悟……

1年前 (2024-04-22)
花树下的一点感悟……山上月🌙 感谢四(1)班同学的精彩演说!是的,好习惯伴着你们成长,也伴着我的成长。
在这里,老师把自己关于学习好习惯的体会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进入我们学校,就在校门口右侧五六米处,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什么字?对了,海纳百川。
为什么写着“海纳百川”?在校园栋楼的中庭(也叫风雨操场),两台大屏幕上贴有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校训是什么?学风是什么?育人目标是什么?谁能大声地说出来?是的,校训是海纳百川,品行天下;学风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育人目标是:做一个具有海洋品质的人。
为什么这些都与海紧紧联系在一起?海洋具有什么品质?我们学校与海洋有什么联系?所有这些,你认真观察过吗?你用心思考过吗?很多的知识,很多的问题,因为熟视无睹,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它不被你所见,同样,它不为你所知,所以,人的无知就是这样来的。
老师讲这个事例,旨在告诉你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习就是从无知到求知的过程,由求知到知识无限扩展的过程。
再考考你们的观察力。
在栋楼的楼梯口处,有三棵很特别的花树?哪叫什么花?(紫玉兰)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它什么时候绽放?(二月),如果用手比划比划,花朵有多大?你们如果用心观察,细细思量一下:哦,原来这就是无限春色啊!这些美好的事物,默默地陪伴我们成长,一年、两年、三年……六年,你们感受到她的优美吗?很多的美好,也因视而不见,就这样失之交臂了。
于是,我们的作文就写起来就空洞无物,哪怕搜肠刮肚,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上周星期五下午,我站在紫玉兰的花树下,看着树枝上挂着的牌子:教你识植物。
郑锦标老师从旁边走过,告诉我说:今年开的是白花,往年开的是紫花呢!为什么它能开两种颜色的花,难道是基因变异吗?如果不是,哪是因为什么?如果你用心思索,再进一步去寻找答案,那么,就会成为下一个法布尔,或者牛顿。
因为这花树,我还给郑老师讲了我家乡一些元宵节与花有关风俗呢。
其实,在老师这看似简单的对话中,包含了观察思考,交流碰撞,切磋琢磨,然后,获取了知识。
这就是学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楼的楼梯口处,种有三株芭蕉树。
为什么种芭蕉树?你们思考过吗?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面,对于植物花卉,总要寄托某种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如牡丹,如荷花,如桃花李花……芭蕉在园林艺术中是独树一帜,有“书窗左右不可无此君”的美誉,从诗文中的诗情意展,和绘画中的粹绿隽秀;到乐曲中的《雨打芭蕉》······可以说,上文人墨客,下寻常百姓,芭蕉都倍受喜爱。
因为它是高雅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的符号。
清代蒋坦《秋灯琐忆》中有诗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是君心绪太无聊 ,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如果你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多联结式的追查,就可以获得很多的知识。
星期五的下午,我站在紫玉兰花树下,观察了一回,思考了一回,又与郑老师交流了一回,然后,跑到教学楼那边的芭蕉树下端详了一回,再找资料求证了一回,我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念头,把我所思所得,及时记录出来,与各位同学分享,观察,思考,切磋,琢磨,求证,记录,交流,分享……这就是学习的好习惯。
我的分享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