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拾画叫画》, 窥一斑而知全豹

1年前 (2024-04-22)
《牡丹亭·拾画叫画》, 窥一斑而知全豹涵奶奶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作为中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一部传统却不陈旧,历久亦能弥新的昆曲经典传世代表作,已在舞台传四百余年,历演不衰。
它典雅,唯美,宛如一幅中国的水墨画,剧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雅部”昆曲来演绎,无疑是传续中华民族美好情感的方式。
观者无不被剧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也”的浪漫、情深深感动。
  《牡丹亭·拾画叫画》讲的是书生柳梦梅寻综觅迹来到南安。
因偶患风寒,卧病在梅花观中。
一日闲游废园,在太湖石下,拾得美人图一帖,捧回书馆,细细观之、辨之、叫之、赞之。
虽是画中人,在柳梦梅眼中犹如一团血肉之躯,似有呼之欲出之感……   《拾画叫画》是源自昆曲《牡丹亭》的一折小生独角戏,舞台上只有一人一桌,一椅一画,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演员的交流对象只是一幅画而已,这对演员的唱功与做工极富挑战。
从柳梦梅俯拾画时漫不经心的一瞥,到展开观画后的发现、观察、分析,直悟认后的走心品味,人物的情绪在不断变化,感情则由浅入深,达到痴迷,情非得已之态,被表达得。
  舞台演出仅短短几十分钟,通过拾画叫画,既把画中人描摹得灵动入微,又将柳梦梅的心里活动、情绪变化、心理感受刻画得鲜活灵动,细腻入,剧中人情意尽,尽显其中。
台上悠扬婉转的曲辞唱腔,戏文中浓郁的浪漫气息,通过演员细腻精致的传表演,把情绪传递到观众的心目之中,牵动感染着观众,令现场观众目酣醉,为之动容,仿佛在画的背后也看到了一个有灵有肉的佳人。
  《牡丹亭》洗练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性,使其在昆曲舞台上常演不衰,流传今。
是日,看的《拾画叫画》虽然只是全本剧中的一折,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更令人期待《牡丹亭》全本剧的演出。
昆曲,优雅而深邃,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更有中华精的追求。
昆曲虽旋律优雅,但戏文太高雅,唱词很艰深,确实是曲高和寡,难于在大众中普及与推广,欣赏者颇为小众,但只要用心去倾听,细细去品赏,作为观众的我们,终会懂得那醇厚韵味背后的丰富内涵。
让我们虔诚地去接近昆曲艺术,静心的学习欣赏名列世界非遗的昆曲吧。
题首图片源自网络其它照片为手机随拍,未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