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塞利小夜曲》赏析

1年前 (2024-04-22)
《托塞利小夜曲》赏析Darcy Toselli serenade Op.6with the wonderful song of the nightingale (一)小夜曲简介   小夜曲(serenade)本是中世纪的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器乐中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形式。
最初,它由中世纪的行吟诗人创建,用来在恋人窗前吟唱,以传情达意为目的。
后来这种方式迅速被崇尚骑士精的青年男子们接受,广泛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地。
小夜曲旋律优美,以缠绵悱恻,婉转悠扬见长,通常使用吉他或曼陀沝伴奏。
器乐小夜曲继承了中世纪弹唱小夜曲的特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性乐曲,即为特定目的创作,在特定场演奏,体裁特性鲜明。
拥有类似体裁特性的还有摇篮曲、夜曲、船歌、幻想曲(冥想曲)、即兴曲、随想曲、狂想曲等。
小夜曲通常都具有室内乐的属性,但也有一类小夜曲被充分交响化,曲式、结构组成和写法朝交响音乐方向扩展,最终发展成为音乐会小夜曲,典型的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
(二)创作背景   Enrico Toselli(恩里克·托塞利,1883—1926),意大利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富裕家庭,受母亲的艺术薰陶,自幼即表现出的音乐天赋。
他一生从事钢琴演奏、音乐教学和作曲。
曾写有大量轻歌剧、管弦乐曲、室内乐曲和歌曲,可惜留存于世的很少,本篇所言的这首《小夜曲》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青年时期的Toselli才艺俱佳,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音乐会,在贵族阶层中得到赏识。
1907年,24岁的Toselli与奥地利萨克森公主Louise Antoinette Marie相识相爱,不久便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Louise公主十分喜爱音乐与文学,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夫妇俩作写过一部歌剧。
后来,由于种种矛盾,他们的这段为期5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失去爱情对Toselli的打击十分沉重,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公主Louise Antoinette Marie,他写过一部回忆录。
据传,这部回忆录在当时十分畅销。
1926年,年仅43岁的Toselli死于癌症。
1900年,年仅17岁的Toselli创作了这首小夜曲,起初以Serenade Rimpianto为题,被译作《悲叹小夜曲》,据传是为一段不幸的爱情而作。
也许是因为宿的无情捉弄,他在青年时创作的这首小夜曲与他在中年写作的回忆录异曲同工,都表达出深切的衰伤与悲叹。
(三)作品构成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结构和章法,与此类同,音乐作品也有自己的“结构和章法”一一曲式。
Toselli的这首小夜曲釆用此类音乐体裁最常用的单三部曲式,亦称三段体结构。
德朗在此愿与您共同探讨,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努力认识这首作品的艺术内涵,顺带了解几点曲式和管弦乐法方面的小常识,以求共同进步。
💡 OK! Let's go! 图1 如图所示,这是整部作品的音频振幅和频率密度分布图,它慨要地反映出这首音乐的静态频谱分布与音乐行进动态变化,借助专业的音频编辑软件工具,使音乐不仅可听而且可看。
Toselli创作这首作品时釆用了三段体结构范式,那么我们来看看是哪三段。
图2 这是段(白色选项部分),相当于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
图3 这是第二段,相当于文章的正文部分。
图4 这是第三段,相当于文章的结尾段落。
  在曲式学中,人们经常把三部曲式称作三段体(非学院派喜欢这么做)。
在三段体的构成上,段称作主段,第二段称中段,第三段称尾段;而与三部曲式对应的则是主部、中部和结束部。
我们在听一首器乐作品,尤其是歌曲时,根据经验往往一开始有一段前奏,在曲式中它被称为“引子”。
引子是一种功能因素,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结构性质,它是依附性质的。
引子的作用无非有二: (1)建立调式、调性和节奏等的映像,让听众首先听明白这首曲子是大调还是小调,是什么调性的(C大调还是d小调),是34拍还是68拍的节奏型,以及曲调的进行是缓慢、中速还是急速地。
(2)根据曲子的主题加入起引导或提示作用的主导动机,甚提前呈示主题乐句,达到喧染的效果。
因此,三部曲式的结构图示可先表示为:引子+主部+中部+结束部 三部曲式依结构和内部逻辑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两种基本类型。
单三部曲式每一部通常由偶数乐句(2一8)构成一个自然段,段落结构不可再分,因此落一个“单”字,意为结构简单。
复三部曲式落一个“复”字,意味结构和内部逻辑关系复杂,此处不表。
小时学写作文,老师经常提醒记叙文要首尾呼应。
在单三部曲式中以结束部是否对主部有无呼应关系,记有再现单三部曲式和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后者不常用,而前者是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形式。
中部对主部也有两种关系类型: 中部是对主部的继承和发展,不引入新的主导动机或新的主题,这种类型称作再现有发展的单三部曲式;若中部引入新的素材,有新的主导动机,形成有别于主部主导动机或主题的新的主题,此一类型则称作再现有对比的单三部曲式。
为表征方便,曲式和作品分所中常用逻辑符号来描述这种结构范式。
再现有对比的单三部曲式经常表述为如下形式:引子+ A + B + A'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Toselli的这首小夜曲正是釆用的再现有对比的单三部曲式,先有一点对曲式的感性认知,那么我们来尝试作品分所。
(四)曲式与句法 图5 这是引子部分,由钢琴奏出,从谱表中可清晰看出它的前4节是简单的和声进行,突出节奏感;后5节加强了高音谱表的和声律动,低音谱表则是和声的规则行进,因此它的作用即前述的引子作用(1)。
图6 图6所示为主部,由双乐句构成,第2乐句是对第1乐句的原样重复,每个乐句均由9节写成。
主部的意义在于呈示主题,确立作品的基调和促使听众对主题的认知,它就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句子。
为什么要重复?同一句话说了两遍,你说它不重要?才怪! 话说到这里,咱们来讲讲句法。
因为没有对句法的感性认知,咱都不好意思说是在赏析音乐,那更堪,作品分析也进行不下去了。
无论文学创作、音乐创作,抑或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勿庸置疑。
就拿机械设计或实验设计来讲,依据工程目标和项目原则,先要实地勘查测绘掌握大量手资料,再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科的基本专业技能进行大量、反复的工程计算,逐渐找到设计方案,接着进行设备、设施选型计算分析,依照行业或国家标准规约、确定中期方案,为后期总体设计辅平道路。
没有预选的可行性论证和初期、中期的论证性设计,最终的设计结果那就是个狗窝或纸牌屋。
(得,扯远了,这散文写得散了,🙃) 《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原理》和《管弦乐法》中对句法的陈述缤纷多彩,变幻莫测。
阅读时,似乎一看都懂了,用时,一写就忘了套路。
不过有条句法规则始终铭记,那就是“起gt承gt转gt”手法。
这里以图6所列句子为例。
主部由两个乐句构成,原样重复,说说第1个乐句。
句子是由主导动机和起辅助作用的和声、功能音节构成的,这一句是由4个主导动机构成,和声起伴奏与音乐织体支撑作用。
第1个动机(2小节)起头,它的一个乐音是降E大调主音1,第2个动机(2小节)的个乐音也是降E大调的1,这就是同音承接的关系,第2动机结束在5音上,第3动机(2小节)起音是小字第2组的2音,两者之间跨了三个半音程(纯5度音程),同时这2个音又是主调G7中根音与第三音组,从功能上强调了转的动向,第4个动机(3小节)将G7的三个音分柝,写成一个从属音向主音靠拢的旋律进行,最终由次不稳定趋向完全稳定。
这4个动机就是这样以起承转的句法规则一气呵成为一个结构完整、旋律流畅的漂亮句子。
起承转,是音乐句法中应用非常普道的结购规则,君应有知,哼一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示部主题即爱情主题的乐段,感应一下起承转的过程,你应会心一笑。
图7 图7所示为单三部曲式的中部,参照图3中段的频谱图形,聪明的你可能已看出这里的中部是由两个形态相似、对仗工整的乐段构成,似乎是一幅对联。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上联的曲式和句法,下联与此类同。
假设我们已有对主部主题乐句句法的认知,即起gt承gt转gt,那么匆须赘言,同一句法规在中部再次重演,只是有了新的形态,结构得以扩展。
图示如下:起1+承1+转1+连+起2+承2+转2+ 其中,承1的动机是对起1的动机的模进(句法规则),承2的动机对起2的动机是对置(句法规则),中间有一小节的乐音进行是连接性质的,它使这一乐段在结构上不中间产生顿挫,在旋律进行上使波的起伏行进与第二波的起伏行进在色彩变化中得到统一和前后呼应,促成整个乐段浑然一体,如流水般流畅。
此时若能多读几遍谱子,先在脑海中建立起类似句读(ju dou)和语势的初步印像,再去听相应段落,反复映证自己的感觉,直到能跟上节奏让心灵随着旋律起舞,那么恭贺你,今后再听到类似的放律进行时,你会自觉用心去感应,或者它能激活你已有的体验。
图8 图8所示为小夜曲的再现部。
无论是在结构简单的三部曲还是结构复杂一些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的功能是一致的,只是在体量上有大有小而已。
再现部对主部的再现关系有两种基本范式——原样再现和变化再现。
Toselli的这首小夜曲的再现部在写法上其实有自己的想定,应该处于上述两种基本范式之间,更趋向于原样再现一些。
为什么?通读主部和再现部的曲谱,明眼的你也会发现再现部的再现省去了主部主题乐句中“起”的那个主导动机,直接从“承”的主导动机开始了。
请你再看看中部结束的那几小节。
主部确立的是降E大调,到了中部则转为降E大调的关系小调c小调上,调式、调性都作了变换,可我们在听赏时为何没有明显的转调的感觉呢?那是因为c小调是降E大调的关系小调,属于相互最近的调,转调转的只是色彩的对比,它使这种对比不那么强烈,却又使你感受到对比的深刻,写法不那么张扬。
中部的3小节的旋律进行自然而然又从c小调趋向于降E大调,最终停留在C小调的下属音同时又是降E大调的主音1上。
如果此间是原样再现,那么主部主题乐句"起”的超始音与它有6个音程(纯8度)的高程差,这是否会特别的突兀。
所以现在这样写是的,从中部的c小调转到再现部的降E大调,又是个不知不觉。
乐段的结尾以一个完全终上式的主结束了全曲。
(五)作品赏析   我们在赏析一部音乐作品时,是在与作者对话,如果你对某部作品特别感兴趣,可能会去用心琢磨作曲家创作时的心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其实是在对他和他的作品作逆向思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与赏所者的认知过程大致反向。
经过各自的过程,作曲家完成了他的作品,赏析者完成了一次对他作品的认知。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认知呢? 尽管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是两个范畴的事物,但关于音乐的规律的学说本身却是科学的。
我们借助音律学、乐理、曲式学、和声学、管弦乐法、音天美学等学说,了解一点音乐史学、配器等知识去理解音乐应该是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的一般选择。
但这些统统都是工具,我们借助这些工具去分折音乐作品,为的是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
而体验则是主观的和综的。
真正去体验音乐作品时,我说的这些工具都隐退到潜意识当中去了。
所以赏析音乐作品时,不必过多拿工具说事,它们在你潜意识当中会随时出来帮忙,尽管总是一闪而来,一闪而去,我们将重心聚焦于自我的情感体验。
去餐馆品偿一道美味佳肴,我才不管食材是从哪里来的,用了什么佐料,做法如何,是哪个傅,关注自己的舌尖就好。
因为我就一吃货,又不是美食家,别为难我。
Toselli的这首《serenade Op.6》是为不幸的爱情而作,曲调优美,内心深处的哀伤和悲叹也得到深刻的映射,但却不会给听者带来或残留什么不良情感体验。
音乐始于明朗、优雅、清新,中部对赏析者的情感有适度、精致但不夸张的牵引导向作用,使人产生“同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和同情心,乐曲结束部又将赏析者拉回明朗、镌永、心灵慰籍状态,情绪又归于平静,留下的是一份静美。
始于明朗和清新 gt 跳入哀伤和悲叹的旋涡里起伏跌宕 gt 游上彼岸,重归平和与明朗。
嚯,这是给心灵洗了个澡。
乐曲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中部的对比,写得十分精釆。
每当听到这里,总会想起陆游和唐琬的故事,前段似乎就是陆游的那首《钗头凤》,后段分明即是唐琬回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祧花落,闲池图。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1987年的全秋时节,有,当我徜徉在武昌中山路时,忽然一袭优美的旋律飘入耳畔,寻声找去,看到临街的一家音像店,音乐是从那里面传播出来的,那一刻在录音机里播放的正是这首小夜曲。
我没怎么费力就从庞杂的货架上找到这盒磁带并买了下来。
那是一盘太平洋影音再版发行的音乐磁带,取名《夜莺小夜曲》,卡盒的封面如上图所示。
这盒磁带我听了有半年,在赠予友人后就再也从音像市场上找不到它的踪影。
多年后,我还是从verycd网站上找到了它,由于念念不忘,找到即惊喜。
下载的这个版本是由philips制作出品的,CD ape格式,它就是当年那盘碳带的光碟版。
(六)结束语   许多年前(音乐磁带时代,🙃,好古老啊),我曾立意要做自己的音乐裆案,选最中意的50部交响曲,50部协奏曲,50部歌剧和歌剧序曲,50部室内乐重奏和50部其他,创建私有的作品分析文集。
可这么些年过去,走走停停的时光,断断续续的岁月,竟没有什么积累。
作品分析是一件需要热情和匠心的事情,规范的作品分析费时费力费。
如这篇文章针对小夜曲这类尚可着墨不多,也仅局限于整体表现手法的分折,倘若涉及音乐的基础分析,面对交响曲这类大型作品,厚厚的一本总谱也只能用作附录,一部交响曲就是一部十数万字数十万字的札记,这还是形成作品三步走的步。
唉,一声长叹,文化是苦旅,音乐无极限……不说了,他娘的,我这辈子能做得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