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战役为什么如此难打?
1年前 (2024-04-22)
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战役为什么如此难打?刘林林 我的家乡太原又称龙城,从古今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太原,位于山西的中部,是山西省的省会。
解放战争后期,华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解放,唯独太原的阎锡山部队仍在负隅顽抗,躲在太原城内拒不投降,太原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北方最难啃的硬骨头。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一直打到1949年4月,我军伤亡4.5万人。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历史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代价的城市攻坚战。
由此可见,太原战役的重要性和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那么太原为何那么难打?太原被称为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历代皇帝都喜欢在太原起,自建都城,太原的老城区呈现南北走向,,狭长而又蜿蜒曲折。
就像龙一般,所以太原被称为龙城。
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一直要面对北方草原政权的威胁。
因此,中原王朝结北方各地的地形,组成了一道完善的防御线。
一旦山西北部失守,太原就是抵御游牧骑南下的天然屏障。
太原的西、东、北三面环山,正好起到了的军事防御作用,出现了“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说法。
因此,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都会重点经营太原城。
在隋唐统治时期,太原的地位甚仅次于洛阳和长安。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太原城具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作用。
在宋朝建立的初期,宋朝一再进攻北汉政权,但几次猛攻都拿不下太原城,就是因为太原易守难攻。
太原位于四塞之中央,它的周边有石岭关、天门关、赤塘关、阴地关、南关、旧关、娘子关、龙山、蒙山、卧虎山等关山环绕,大地形、小地形构成层层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
太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能成为长足开放而辐射天下的大古都;而天造地设的险要地理形势,又赋予太原以控制全局的独特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往往成为割据政权的都城,或者中央王朝不可忽视和缺少的别都与陪都。
太原地处我国古代中原旱地农耕经济区和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
在中国古代史上,从战国、两汉到隋唐、五代,我国北方地区自然形成了一条西南——东北的农牧分界线,正从北方重镇太原穿过。
这条分界线以北,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草原经济带,分界线以南,则是汉民族为主的旱地农业经济区。
分界线南北的两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古代中国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和民族融。
而这种民族冲突和融,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原王朝的兴衰治乱。
太原处于这条分界线的中段,位扼南、北、东交通要冲,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冲突和民族融的重要中心。
每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农业区域就向北发展,靠近中原的一部分游牧民族,接受先进的农业文化,变牧为耕;同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将部分游牧民族迁入汉族农业区。
以上两种情况,使大批游牧民族融进华夏族大家庭中来。
为了巩固融成果,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统治者总要加强北边防务,于是太原便成了中原王朝的北边巨防重镇,或者建为陪都。
而当中原王朝衰落之时,分界线以北的少数民族便乘机南下,建立政权,使中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
此时的太原,又成了少数民族南下时首当其冲的桥头堡。
总之,太原历来处于各民族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相碰撞的接地带,既便于游牧族政权在此建立都城,又适中原王朝在此设陪都。
太原晋祠 我关注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战役,是因为我的父亲刘仁义当时是攻打太原牛驼寨的主力部队西北野战军7纵(以后的7军)独十二旅的电台人员。
承担牛驼寨作战任务的是第7纵队,也就是统一番号之后的野战军第7军。
在太原前线的各部队中,第7纵队无疑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它隶属于西北野战军,却由华北军区第1团指挥;别的纵队通常只有3个旅,它的战斗序列里却有5个旅,分别是独10旅、独12旅、独3旅、独7旅和警备2旅,而这5个旅,又分别隶属于四支不同的部队,因为太原战役临时组在一起,太原战役后,独3旅、独7旅和警备2旅都回到自己原先的部队编制行列。
当如此艰苦的作战任务分配给一支成立刚刚3个多月的纵队时,不少人曾感到疑惑,但是,事实最终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牛驼寨之战的决胜因素,不是天时,也不是地利,而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牛驼寨,后来成为太原战役的“凡尔登绞肉机”,第7纵队以5个旅的车战,在尸山血海之中赢得了胜利。
由于我军要攻下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的太原城,因此我军在攻城时所受到的损失会是整个战役中的。
我军在整个太原战役中损失非常惨烈。
除了参战人数多,伤亡人数大之外,提到太原战役惨烈吗这个话题,还有一点要说的便是太原战役的时间。
从战役的发生一直到战役结束,总计历时六个多月。
在这六个多月的时间内,我方不停地组织攻打太原,尤其是战争的中后期攻打太原城以及破城之后的巷战。
由于太原城是敌军在山西的落脚点,太原城内的敌军反抗异常强烈,约十万敌军困守在太原城内,这是我军战争取得胜利的阻碍。
除此以外,关于太原战役惨烈吗这个问题,战争的后续也非常关键。
这场战争中,敌军守城非常坚定,没有一丝投诚的意思,这就导致双方的作战异常激烈。
战争结束后,我军总杀敌十三余万人,几乎歼灭了所有守在太原城内的敌军。
再加上我军的伤亡以及战争造成的百姓误伤,太原战役结束后整个太原城都泡在血水中,我军在解放太原说的战役中伤亡4.5万人,仅在1949年4月24日总攻太原城这就伤亡几万人,可见这次战争异常惨烈。
太原蒙山大佛 太原牛驼寨庙碉
解放战争后期,华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解放,唯独太原的阎锡山部队仍在负隅顽抗,躲在太原城内拒不投降,太原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北方最难啃的硬骨头。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一直打到1949年4月,我军伤亡4.5万人。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历史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代价的城市攻坚战。
由此可见,太原战役的重要性和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那么太原为何那么难打?太原被称为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历代皇帝都喜欢在太原起,自建都城,太原的老城区呈现南北走向,,狭长而又蜿蜒曲折。
就像龙一般,所以太原被称为龙城。
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一直要面对北方草原政权的威胁。
因此,中原王朝结北方各地的地形,组成了一道完善的防御线。
一旦山西北部失守,太原就是抵御游牧骑南下的天然屏障。
太原的西、东、北三面环山,正好起到了的军事防御作用,出现了“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说法。
因此,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都会重点经营太原城。
在隋唐统治时期,太原的地位甚仅次于洛阳和长安。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太原城具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作用。
在宋朝建立的初期,宋朝一再进攻北汉政权,但几次猛攻都拿不下太原城,就是因为太原易守难攻。
太原位于四塞之中央,它的周边有石岭关、天门关、赤塘关、阴地关、南关、旧关、娘子关、龙山、蒙山、卧虎山等关山环绕,大地形、小地形构成层层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
太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能成为长足开放而辐射天下的大古都;而天造地设的险要地理形势,又赋予太原以控制全局的独特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往往成为割据政权的都城,或者中央王朝不可忽视和缺少的别都与陪都。
太原地处我国古代中原旱地农耕经济区和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
在中国古代史上,从战国、两汉到隋唐、五代,我国北方地区自然形成了一条西南——东北的农牧分界线,正从北方重镇太原穿过。
这条分界线以北,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草原经济带,分界线以南,则是汉民族为主的旱地农业经济区。
分界线南北的两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古代中国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和民族融。
而这种民族冲突和融,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原王朝的兴衰治乱。
太原处于这条分界线的中段,位扼南、北、东交通要冲,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冲突和民族融的重要中心。
每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农业区域就向北发展,靠近中原的一部分游牧民族,接受先进的农业文化,变牧为耕;同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将部分游牧民族迁入汉族农业区。
以上两种情况,使大批游牧民族融进华夏族大家庭中来。
为了巩固融成果,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统治者总要加强北边防务,于是太原便成了中原王朝的北边巨防重镇,或者建为陪都。
而当中原王朝衰落之时,分界线以北的少数民族便乘机南下,建立政权,使中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
此时的太原,又成了少数民族南下时首当其冲的桥头堡。
总之,太原历来处于各民族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相碰撞的接地带,既便于游牧族政权在此建立都城,又适中原王朝在此设陪都。
太原晋祠 我关注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战役,是因为我的父亲刘仁义当时是攻打太原牛驼寨的主力部队西北野战军7纵(以后的7军)独十二旅的电台人员。
承担牛驼寨作战任务的是第7纵队,也就是统一番号之后的野战军第7军。
在太原前线的各部队中,第7纵队无疑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它隶属于西北野战军,却由华北军区第1团指挥;别的纵队通常只有3个旅,它的战斗序列里却有5个旅,分别是独10旅、独12旅、独3旅、独7旅和警备2旅,而这5个旅,又分别隶属于四支不同的部队,因为太原战役临时组在一起,太原战役后,独3旅、独7旅和警备2旅都回到自己原先的部队编制行列。
当如此艰苦的作战任务分配给一支成立刚刚3个多月的纵队时,不少人曾感到疑惑,但是,事实最终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牛驼寨之战的决胜因素,不是天时,也不是地利,而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牛驼寨,后来成为太原战役的“凡尔登绞肉机”,第7纵队以5个旅的车战,在尸山血海之中赢得了胜利。
由于我军要攻下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的太原城,因此我军在攻城时所受到的损失会是整个战役中的。
我军在整个太原战役中损失非常惨烈。
除了参战人数多,伤亡人数大之外,提到太原战役惨烈吗这个话题,还有一点要说的便是太原战役的时间。
从战役的发生一直到战役结束,总计历时六个多月。
在这六个多月的时间内,我方不停地组织攻打太原,尤其是战争的中后期攻打太原城以及破城之后的巷战。
由于太原城是敌军在山西的落脚点,太原城内的敌军反抗异常强烈,约十万敌军困守在太原城内,这是我军战争取得胜利的阻碍。
除此以外,关于太原战役惨烈吗这个问题,战争的后续也非常关键。
这场战争中,敌军守城非常坚定,没有一丝投诚的意思,这就导致双方的作战异常激烈。
战争结束后,我军总杀敌十三余万人,几乎歼灭了所有守在太原城内的敌军。
再加上我军的伤亡以及战争造成的百姓误伤,太原战役结束后整个太原城都泡在血水中,我军在解放太原说的战役中伤亡4.5万人,仅在1949年4月24日总攻太原城这就伤亡几万人,可见这次战争异常惨烈。
太原蒙山大佛 太原牛驼寨庙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