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MDT
9个月前 (04-22)
浅谈MDT煨灶猫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如何把握从"看人生的病"到"看生病的人"的理念转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MDT就是其中一项。
一件往事 说起往事,人生总有一些往事会让我们有些后悔和略带不甘,比如亲人的因病离世。
我的姑父患的是肺癌,我知道这是一种很棘手的毛病,而且预后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15%。
他先后辗转了3家医院,放疗的副作用导致食道出现了问题,精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而让他最不能忍受的还是癌痛,他期望能有不同的医生帮助诊治,毕竟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医生的水平和智慧都是存在局限性的,而当时医院采取的措施仅是一次医生的会诊,整个治疗过程呈现一个科孤立治疗的态势,甚只是一名主治医生的孤军奋斗。
没过多久他走了,走的很痛苦。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种碎片化的诊疗过程应该做出些改进。
尤其是晚期的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都会出现异常,简单的"头痛医头"式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很难从整体上扭转患者的病情,因此规范化的多学科综治疗、精细化的治疗管理模式应是患者诊治所必须。
将消化内科、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内分泌科等多个专家对患者病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来替代一个医生的简单会诊,结果想必一定有所差异。
一种模式 多学科综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一种由多学科专家围绕某一病例进行讨论的诊疗模式,它在综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的治疗方案。
因其鲜明的以病人为中心、个体化治疗的特点,MDT模式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普及,某些发达国家甚将其上升到立法高度。
MDT模式并非简单的多学科会诊,它是一种制度,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参与人员也较稳定,专家会诊并不具有这些特征。
它较传统的会诊模式有着诸多的优点,比如传统的会诊存在流程繁琐易出错、会诊申请单填写质量欠规范、治疗不及时、过度治疗等问题,未能体现新形势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要求,而MDT模式整了医院内的医疗资源并对其再分配,可以避免出现误诊误治、治疗力度不足,也可以避免过度治疗,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健康权益。
一种共识 某医学网站上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2714名受访医生中,对MDT模式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知情"者占33.9%,一半以上的受访医生或多或少对MDT有一些了解,可见MDT模式在中国已有一定的普及,但仅有7.6%的受访医生表示对MDT"非常了解",说明MDT模式在我国普遍开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集约型"一词为经济词汇,但我认为它同时适用于医疗,现代医疗需要"集约型"的治疗方式,规范、高效、医疗价值化、患者利益化,而MDT正是"集约型"医疗的一种体现方式。
如同"扶贫"一样,医疗同样需要和全面,而MDT也正具备这两项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认可了MDT模式在医疗中的作用,大多数医疗机构也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逐步发展MDT诊疗模式。
一次认识 次近距离接触MDT是在浙医二院外科,丁克峰医生向我介绍了外科的MDT开展情况。
每家医院MDT管理模式都不同,大家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浙医二院外科作为全国四家大肠癌MDT示范中心之一,采用的是一种比较固定的开展模式:团队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固定。
从2007年今已走过10个年头,丁院助说:多年下来,靠的是一种坚持。
每周二上午10点30分,外科会议室,大肠癌MDT如期进行,参加的核心团队有外科、超声科、病理科、放疗科、放射科、内科、消化内科、肝胆胰外科等。
会议室很大,JCI标准不允许走廊加床,这里的病床自然紧俏,能腾出如此大面积的会议室开展MDT病例讨论,想来医院也是足够支持。
外科规定四类结直肠癌患者需进行MDT讨论:结直肠癌仅伴肝转移患者;复发转移的患者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主管医生认为需要MDT的患者。
讨论情况的确定也为MDT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这里设有固定的MDT秘书,提前收集讨论的病例,安排讨论顺序,通过PPT病情汇报、讨论、记录、后续诊断、治疗等走完整个流程。
参加病例讨论的既有郑树这样的教授前辈,也有丁院助这样的中流砥柱,还有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整个讨论过程不仅提高了年轻医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促成了多专科的交流与学习,更保障了患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了患者医疗服务获得感。
我跟边上的一位医生调侃道:这样的讨论还真是充分激烈,每个人都能针对患者病情各抒己见,就像东北大妈坐在炕上聊八卦一般彻底深刻,这对医者和患者双方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推广的事。
当然,大肠癌MDT中心在开展模式上还做了更多的探索,比如门诊MDT讨论,互联网远程MDT讨论,走出去的讨论与走进来的讨论等。
一些思考 循证医学。
MDT的开展必须以循证医学的理论为先导,否则在探索开展MDT的过程中容易走歪路。
循证医学相当于"顶层设计",在开展MDT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效果的评价以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包括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避免人财物的投入出现偏差,从而造成浪费。
从目前看,医院在这方面的探索似乎还有所欠缺。
DRGs。
结应用诊断相关分组(DRGs)方法开展MDT。
DRGs的绩效评价可以准确评估医院业务发展、病种风险与成本、科室专业价值等。
一方面,这样可以有方向性的引导医院在病种风险高、运作成本低、学科发展弱的科室有针对性的开展MDT,有效促进多学科协作,降低风险成本,降低医疗发生率等。
另一方面,DRGs有利于制订MDT方案,在实施中也有利于方案的不断改进,从而保证患者的依从性,便于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与总结。
区域医疗中心。
MDT模式的运用在区域医疗中心尤其是专科类别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很大促进优势。
未来医学的发展必然要求各专科、亚专科紧密互动协作,完成更精细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而MDT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多亚专科的互相协助能让专科技术更"专",多专科的互相协助能让专科技术又不仅限于"专",这对医生间的互相学习与作、激发科研思路、提高创新意识都极其有利。
开展MDT,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好信息化和互联网(手机没电了)。
一件往事 说起往事,人生总有一些往事会让我们有些后悔和略带不甘,比如亲人的因病离世。
我的姑父患的是肺癌,我知道这是一种很棘手的毛病,而且预后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15%。
他先后辗转了3家医院,放疗的副作用导致食道出现了问题,精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而让他最不能忍受的还是癌痛,他期望能有不同的医生帮助诊治,毕竟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医生的水平和智慧都是存在局限性的,而当时医院采取的措施仅是一次医生的会诊,整个治疗过程呈现一个科孤立治疗的态势,甚只是一名主治医生的孤军奋斗。
没过多久他走了,走的很痛苦。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种碎片化的诊疗过程应该做出些改进。
尤其是晚期的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都会出现异常,简单的"头痛医头"式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很难从整体上扭转患者的病情,因此规范化的多学科综治疗、精细化的治疗管理模式应是患者诊治所必须。
将消化内科、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内分泌科等多个专家对患者病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来替代一个医生的简单会诊,结果想必一定有所差异。
一种模式 多学科综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一种由多学科专家围绕某一病例进行讨论的诊疗模式,它在综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的治疗方案。
因其鲜明的以病人为中心、个体化治疗的特点,MDT模式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普及,某些发达国家甚将其上升到立法高度。
MDT模式并非简单的多学科会诊,它是一种制度,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参与人员也较稳定,专家会诊并不具有这些特征。
它较传统的会诊模式有着诸多的优点,比如传统的会诊存在流程繁琐易出错、会诊申请单填写质量欠规范、治疗不及时、过度治疗等问题,未能体现新形势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要求,而MDT模式整了医院内的医疗资源并对其再分配,可以避免出现误诊误治、治疗力度不足,也可以避免过度治疗,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健康权益。
一种共识 某医学网站上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2714名受访医生中,对MDT模式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知情"者占33.9%,一半以上的受访医生或多或少对MDT有一些了解,可见MDT模式在中国已有一定的普及,但仅有7.6%的受访医生表示对MDT"非常了解",说明MDT模式在我国普遍开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集约型"一词为经济词汇,但我认为它同时适用于医疗,现代医疗需要"集约型"的治疗方式,规范、高效、医疗价值化、患者利益化,而MDT正是"集约型"医疗的一种体现方式。
如同"扶贫"一样,医疗同样需要和全面,而MDT也正具备这两项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认可了MDT模式在医疗中的作用,大多数医疗机构也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逐步发展MDT诊疗模式。
一次认识 次近距离接触MDT是在浙医二院外科,丁克峰医生向我介绍了外科的MDT开展情况。
每家医院MDT管理模式都不同,大家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浙医二院外科作为全国四家大肠癌MDT示范中心之一,采用的是一种比较固定的开展模式:团队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固定。
从2007年今已走过10个年头,丁院助说:多年下来,靠的是一种坚持。
每周二上午10点30分,外科会议室,大肠癌MDT如期进行,参加的核心团队有外科、超声科、病理科、放疗科、放射科、内科、消化内科、肝胆胰外科等。
会议室很大,JCI标准不允许走廊加床,这里的病床自然紧俏,能腾出如此大面积的会议室开展MDT病例讨论,想来医院也是足够支持。
外科规定四类结直肠癌患者需进行MDT讨论:结直肠癌仅伴肝转移患者;复发转移的患者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主管医生认为需要MDT的患者。
讨论情况的确定也为MDT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这里设有固定的MDT秘书,提前收集讨论的病例,安排讨论顺序,通过PPT病情汇报、讨论、记录、后续诊断、治疗等走完整个流程。
参加病例讨论的既有郑树这样的教授前辈,也有丁院助这样的中流砥柱,还有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整个讨论过程不仅提高了年轻医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促成了多专科的交流与学习,更保障了患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了患者医疗服务获得感。
我跟边上的一位医生调侃道:这样的讨论还真是充分激烈,每个人都能针对患者病情各抒己见,就像东北大妈坐在炕上聊八卦一般彻底深刻,这对医者和患者双方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推广的事。
当然,大肠癌MDT中心在开展模式上还做了更多的探索,比如门诊MDT讨论,互联网远程MDT讨论,走出去的讨论与走进来的讨论等。
一些思考 循证医学。
MDT的开展必须以循证医学的理论为先导,否则在探索开展MDT的过程中容易走歪路。
循证医学相当于"顶层设计",在开展MDT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效果的评价以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包括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避免人财物的投入出现偏差,从而造成浪费。
从目前看,医院在这方面的探索似乎还有所欠缺。
DRGs。
结应用诊断相关分组(DRGs)方法开展MDT。
DRGs的绩效评价可以准确评估医院业务发展、病种风险与成本、科室专业价值等。
一方面,这样可以有方向性的引导医院在病种风险高、运作成本低、学科发展弱的科室有针对性的开展MDT,有效促进多学科协作,降低风险成本,降低医疗发生率等。
另一方面,DRGs有利于制订MDT方案,在实施中也有利于方案的不断改进,从而保证患者的依从性,便于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与总结。
区域医疗中心。
MDT模式的运用在区域医疗中心尤其是专科类别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很大促进优势。
未来医学的发展必然要求各专科、亚专科紧密互动协作,完成更精细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而MDT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多亚专科的互相协助能让专科技术更"专",多专科的互相协助能让专科技术又不仅限于"专",这对医生间的互相学习与作、激发科研思路、提高创新意识都极其有利。
开展MDT,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好信息化和互联网(手机没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