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的旧址与新景
1年前 (2024-04-22)
首钢园的旧址与新景郑重 5月30日到“京交会”石景山区分会场参观游览,活动区域主要是正在建设中的首钢工业遗址博物馆(三高炉)区域和“秀水池”,遗憾的是博物馆(三高炉原址)内部还在施工,不能参观。
曾被戏称为“首钢天安门”的厂东门,已经被整体搬迁到原来焦化厂位置,位于原炼钢道口北侧,整座大门改为面朝南,今后它将是工业遗址公园南片(原机械厂和焦化厂区域)的正门。
照片里右侧的红色圆筒型建筑,是原来焦化厂的煤仓。
从新古城直通门头沟的大道(现称为“长安街西延线”)从它前面通过,首钢原来将近8平方公里土地的厂区将正式被一分为二。
从原来的厂东门驶过“文馆”以后,距离横跨永定河的新建大桥只有不到500米远,要靠右拐弯离开主路。
近距离看大桥工地,两个圆拱形吊架一高一矮不对称,西高东低。
今后从市区直达门头沟的车辆将不再绕行丘陵路段。
这座大桥前年刚开工时,曾公开向社会征求名字,真是五花八门,暂时定名“新首钢大桥”,保不齐竣工时会颁布一个新名字。
首钢陶楼展馆和会议厅仍在运行,门前车水马龙,不知在干什么。
自从二炼钢厂房拆除之后,原来这座80年代从比利时搬来的“塞兰钢厂”几乎没有什么痕迹留下了。
一条从厂东门经陶楼向南的“二炼路”已经没了,被断头路的围挡遮蔽。
在这座还算漂亮的大门里(面朝东拍摄),原来就是雄据长安街南侧的二炼钢巨大的厂房,现在却已经看不到影子。
这是位于老厂区“轧片”厂房北侧的铁路编组站十几股铁道,原来每天穿梭往来的原料敞车(装矿粉或者煤)或棚车,都是从张仪村车站被火车头推进首钢内部这个站区的,如今静悄悄地处于无声世界。
停产后卖不出去、只好留下来做展品的260吨鱼雷罐铁水车,也被甩在这里经受风雨,等待整个工业遗址公园开放后重新摆在规定位置…… 这是在中厚板厂路口拍摄到的小转炉模型(背后是已被拆除的原炼钢厂原址,它南侧是仍保留未动的第三炼钢厂的厂房,也就是原来试验厂的厂址),3吨小转炉模型屹立在此已经有近30年了。
它的原型就是1958年首钢人用14天时间突击建成的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39年“有铁无钢”的历史。
它是“老首钢”最值得大书特书一番的见证。
首钢厂区里的红楼迎宾馆还在山坡上,但厂区里的路标上给它改了一个新名字,叫“龙烟迎宾馆”,看得咱直犯迷糊:难道是把1919年北洋政府批准创建的首钢前身——察哈尔“龙烟铁矿公司”的名字搬回来用了?该公司是华北地区最早的近现代钢铁企业之一,孕育了今天的首钢(前身为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和宣钢(宣化钢铁公司今隶属河北钢铁集团)。
首钢五一剧场还在,虽不算文物,但保存下来也令人欣慰。
不过当放眼向它四周望去,却完全不认得了! 这两张照片所在地,就是原来的五一剧场南边的职工宿舍,现在的新建筑为北京冰球馆,是2022年冬奥会主场馆之一。
谁还能看到原来若干栋职工宿舍水泥板楼房的影子呢?那些怀念着“宿舍好时光”的同事老友们,可能有百般怅然若失,又会有兴奋溢于言表。
首钢已经换了时代,换了人,还换了天地…… 五一剧场东面这座“铁”字雕塑,仍然矗立在原址,上面左侧是1919年份,左下是首钢建厂80周年(1999年)时增加的题记文刻,右下是早期石景山炼铁厂的小高炉铜雕,上面这个红彤彤的“铁”字犹如从炉内喷涌而出的铁水花,充满了动感。
首钢原来那个大水池“群明湖”还在,牌楼也在,但是里面是个大工地,根据有关园区图示介绍,西侧在建的是冰雪运动的主体设施“大跳台”,这里还将有一个“高线公园”。
无法走近去拍摄群明湖景色,只能隔着围挡,远远地拍摄林立的吊车,那里就是“单板滑雪大跳台”工地。
远望石景山上的“功碑阁”不禁仰天长叹,这座周冠五时代就建造的巨大亭阁,本来是要把为首钢创建、发展做出贡献的几代优秀职工的名字刻进去,永留青史,但自从1995年换领导后,直北京地区钢铁主业停产,十几年期间都不再有人做这件事。
我曾经登上此亭看过,里面依旧是几面白墙,没有名字也没有壁画,如今依旧封闭施工,满山造景。
说好的为建业立功者留名,哪里去了?20多过去年了,包括我们这些人在内的奋斗者逐步离去,今后还会有谁记得首钢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么? 三高炉旁边的晾水池已经改名“秀水池”,其北侧就是原来的西十筒仓,自从被创意改造为现代化的办公场所以后,被北京奥组委选中,现已经是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组委会办公所在地。
2019年京交会石景山园区会场只开放展出两部分——东奥主题活动展区和秀池展区。
这是三高炉前石景山分会场的大棚,里面正在举办一场有关通讯新技术应用在冬奥会的报告会。
门外有几个东奥主题的雕塑作品。
这是女雕塑家黄剑的主题雕塑“百年之约”,其中两位滑雪者,一位取材于克罗地亚高山滑雪运动员斯科泰里奇,另一位是新疆阿尔泰山的猎人。
这是黄剑的名为“东奥之梦”的两件雕塑之一。
这是“东奥之梦”雕塑之二。
原首钢炼铁厂三号高炉正在“修身+美颜”过程中,它的地上结构高度是107米,环形出铁场罩棚的直径为80米,此高炉改造后的定位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作为一座拥有厚重工业历史的遗址,它将基本保留原有的风格,以博物馆的形式讲述首钢自己的故事,对百年的工业印记进行展示和传承。
可惜这里还在施工中,不对外开放。
下面几张照片都是围绕着三高炉各个角度(包括秀池)拍摄的美景。
这是最适当角度拍的三高炉全景,左侧是四座首钢顶燃式热风炉,右侧是具有环形出铁场的高炉(棚罩遮住了炉体),爬上炉顶的皮带通廊如今已经被拆空,全身“漏透”,被刷上浅蓝色的油漆,展示着它漂亮的骨骼。
但是很明显,原来从炉顶五通阀到除尘器之间的煤气下降管,却消失了,好端端一个高炉缺了一个重要部件,为何这么做?不得其解。
从展区栈道平台看热风炉,以及皮带通廊。
从秀池东侧拍摄西侧,“首钢园”三个大字是反的(给外面人看的),有点别扭。
远方是动力厂的大烟囱和冷却塔。
换个角度再看热风炉。
三高炉顶上的吊车轨道,已经被改造成为一个距离地面70米高的玻璃观景平台(包括吊车轨道两侧的玻璃栈道、从热风炉到高炉的玻璃栈道),现在公告不对散客开放,若以单位为名组织登顶观看,必须去“首建投”(首钢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去登记预约。
据已经上去看过的朋友说,在上面看,真是漂亮极了。
当然了,胆小不敢走玻璃栈道的、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随时会犯病的,还是别梦想啦。
照片里显示了从高炉棚罩内部(即博物馆内部)到炉顶的透明观景电梯,还有另一个电梯在高炉北侧。
这里就是高炉北侧另一个透明玻璃观景电梯,可以直达热风炉顶,再走到高炉的炉顶。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穿着首钢浅蓝色工作服的一群参观者,他们上去了,我们却只能离开…… 三高炉一层原来就是出铁场,首钢环形出铁场的高炉有多座,但都是两个出铁口,这是北侧展示的一辆260吨鱼雷罐铁水车,南侧广场上还有两辆,都是整修一新的展品。
三高炉下京交会展区这些房子,其实将来都是“首钢园”的活动场所,这样看过去,倒是有一点水面上横置建筑物的美国风格(很像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遗址的样式)。
从秀池地下停车场(可停放800多辆车)出口拍摄三高炉,花朵映衬,挺美! 三高炉南侧停放的鱼雷罐车,背景里是也同样在翻修的一高炉(进行危改修整,具备长期安全矗立的条件),虽然它不作为博物馆使用,却依然是遗址公园的展品之一。
首钢停产时尚有五座高炉,却匆忙“断臂”拆除了一座高炉(五高炉),真可惜。
本来只准备留下一座高炉做遗址,却争取到了被获准把四座高炉都能保留下来的机会,真是喜出望外。
透过一高炉吊车梁露出顶部的,是1726立方米的二号高炉,它也是首钢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座高炉,采用顶燃式热风炉技术,有几十项新技术同时运用,应该好好保留。
展区里出现的三高炉夜景图片,应该是从石景山顶的功碑阁处拍摄。
希望再有一次机会能登临山顶,眺望首钢石景山厂区,为我们曾经流汗贡献的首钢放声歌唱。
——(完)——
曾被戏称为“首钢天安门”的厂东门,已经被整体搬迁到原来焦化厂位置,位于原炼钢道口北侧,整座大门改为面朝南,今后它将是工业遗址公园南片(原机械厂和焦化厂区域)的正门。
照片里右侧的红色圆筒型建筑,是原来焦化厂的煤仓。
从新古城直通门头沟的大道(现称为“长安街西延线”)从它前面通过,首钢原来将近8平方公里土地的厂区将正式被一分为二。
从原来的厂东门驶过“文馆”以后,距离横跨永定河的新建大桥只有不到500米远,要靠右拐弯离开主路。
近距离看大桥工地,两个圆拱形吊架一高一矮不对称,西高东低。
今后从市区直达门头沟的车辆将不再绕行丘陵路段。
这座大桥前年刚开工时,曾公开向社会征求名字,真是五花八门,暂时定名“新首钢大桥”,保不齐竣工时会颁布一个新名字。
首钢陶楼展馆和会议厅仍在运行,门前车水马龙,不知在干什么。
自从二炼钢厂房拆除之后,原来这座80年代从比利时搬来的“塞兰钢厂”几乎没有什么痕迹留下了。
一条从厂东门经陶楼向南的“二炼路”已经没了,被断头路的围挡遮蔽。
在这座还算漂亮的大门里(面朝东拍摄),原来就是雄据长安街南侧的二炼钢巨大的厂房,现在却已经看不到影子。
这是位于老厂区“轧片”厂房北侧的铁路编组站十几股铁道,原来每天穿梭往来的原料敞车(装矿粉或者煤)或棚车,都是从张仪村车站被火车头推进首钢内部这个站区的,如今静悄悄地处于无声世界。
停产后卖不出去、只好留下来做展品的260吨鱼雷罐铁水车,也被甩在这里经受风雨,等待整个工业遗址公园开放后重新摆在规定位置…… 这是在中厚板厂路口拍摄到的小转炉模型(背后是已被拆除的原炼钢厂原址,它南侧是仍保留未动的第三炼钢厂的厂房,也就是原来试验厂的厂址),3吨小转炉模型屹立在此已经有近30年了。
它的原型就是1958年首钢人用14天时间突击建成的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39年“有铁无钢”的历史。
它是“老首钢”最值得大书特书一番的见证。
首钢厂区里的红楼迎宾馆还在山坡上,但厂区里的路标上给它改了一个新名字,叫“龙烟迎宾馆”,看得咱直犯迷糊:难道是把1919年北洋政府批准创建的首钢前身——察哈尔“龙烟铁矿公司”的名字搬回来用了?该公司是华北地区最早的近现代钢铁企业之一,孕育了今天的首钢(前身为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和宣钢(宣化钢铁公司今隶属河北钢铁集团)。
首钢五一剧场还在,虽不算文物,但保存下来也令人欣慰。
不过当放眼向它四周望去,却完全不认得了! 这两张照片所在地,就是原来的五一剧场南边的职工宿舍,现在的新建筑为北京冰球馆,是2022年冬奥会主场馆之一。
谁还能看到原来若干栋职工宿舍水泥板楼房的影子呢?那些怀念着“宿舍好时光”的同事老友们,可能有百般怅然若失,又会有兴奋溢于言表。
首钢已经换了时代,换了人,还换了天地…… 五一剧场东面这座“铁”字雕塑,仍然矗立在原址,上面左侧是1919年份,左下是首钢建厂80周年(1999年)时增加的题记文刻,右下是早期石景山炼铁厂的小高炉铜雕,上面这个红彤彤的“铁”字犹如从炉内喷涌而出的铁水花,充满了动感。
首钢原来那个大水池“群明湖”还在,牌楼也在,但是里面是个大工地,根据有关园区图示介绍,西侧在建的是冰雪运动的主体设施“大跳台”,这里还将有一个“高线公园”。
无法走近去拍摄群明湖景色,只能隔着围挡,远远地拍摄林立的吊车,那里就是“单板滑雪大跳台”工地。
远望石景山上的“功碑阁”不禁仰天长叹,这座周冠五时代就建造的巨大亭阁,本来是要把为首钢创建、发展做出贡献的几代优秀职工的名字刻进去,永留青史,但自从1995年换领导后,直北京地区钢铁主业停产,十几年期间都不再有人做这件事。
我曾经登上此亭看过,里面依旧是几面白墙,没有名字也没有壁画,如今依旧封闭施工,满山造景。
说好的为建业立功者留名,哪里去了?20多过去年了,包括我们这些人在内的奋斗者逐步离去,今后还会有谁记得首钢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么? 三高炉旁边的晾水池已经改名“秀水池”,其北侧就是原来的西十筒仓,自从被创意改造为现代化的办公场所以后,被北京奥组委选中,现已经是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组委会办公所在地。
2019年京交会石景山园区会场只开放展出两部分——东奥主题活动展区和秀池展区。
这是三高炉前石景山分会场的大棚,里面正在举办一场有关通讯新技术应用在冬奥会的报告会。
门外有几个东奥主题的雕塑作品。
这是女雕塑家黄剑的主题雕塑“百年之约”,其中两位滑雪者,一位取材于克罗地亚高山滑雪运动员斯科泰里奇,另一位是新疆阿尔泰山的猎人。
这是黄剑的名为“东奥之梦”的两件雕塑之一。
这是“东奥之梦”雕塑之二。
原首钢炼铁厂三号高炉正在“修身+美颜”过程中,它的地上结构高度是107米,环形出铁场罩棚的直径为80米,此高炉改造后的定位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作为一座拥有厚重工业历史的遗址,它将基本保留原有的风格,以博物馆的形式讲述首钢自己的故事,对百年的工业印记进行展示和传承。
可惜这里还在施工中,不对外开放。
下面几张照片都是围绕着三高炉各个角度(包括秀池)拍摄的美景。
这是最适当角度拍的三高炉全景,左侧是四座首钢顶燃式热风炉,右侧是具有环形出铁场的高炉(棚罩遮住了炉体),爬上炉顶的皮带通廊如今已经被拆空,全身“漏透”,被刷上浅蓝色的油漆,展示着它漂亮的骨骼。
但是很明显,原来从炉顶五通阀到除尘器之间的煤气下降管,却消失了,好端端一个高炉缺了一个重要部件,为何这么做?不得其解。
从展区栈道平台看热风炉,以及皮带通廊。
从秀池东侧拍摄西侧,“首钢园”三个大字是反的(给外面人看的),有点别扭。
远方是动力厂的大烟囱和冷却塔。
换个角度再看热风炉。
三高炉顶上的吊车轨道,已经被改造成为一个距离地面70米高的玻璃观景平台(包括吊车轨道两侧的玻璃栈道、从热风炉到高炉的玻璃栈道),现在公告不对散客开放,若以单位为名组织登顶观看,必须去“首建投”(首钢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去登记预约。
据已经上去看过的朋友说,在上面看,真是漂亮极了。
当然了,胆小不敢走玻璃栈道的、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随时会犯病的,还是别梦想啦。
照片里显示了从高炉棚罩内部(即博物馆内部)到炉顶的透明观景电梯,还有另一个电梯在高炉北侧。
这里就是高炉北侧另一个透明玻璃观景电梯,可以直达热风炉顶,再走到高炉的炉顶。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穿着首钢浅蓝色工作服的一群参观者,他们上去了,我们却只能离开…… 三高炉一层原来就是出铁场,首钢环形出铁场的高炉有多座,但都是两个出铁口,这是北侧展示的一辆260吨鱼雷罐铁水车,南侧广场上还有两辆,都是整修一新的展品。
三高炉下京交会展区这些房子,其实将来都是“首钢园”的活动场所,这样看过去,倒是有一点水面上横置建筑物的美国风格(很像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遗址的样式)。
从秀池地下停车场(可停放800多辆车)出口拍摄三高炉,花朵映衬,挺美! 三高炉南侧停放的鱼雷罐车,背景里是也同样在翻修的一高炉(进行危改修整,具备长期安全矗立的条件),虽然它不作为博物馆使用,却依然是遗址公园的展品之一。
首钢停产时尚有五座高炉,却匆忙“断臂”拆除了一座高炉(五高炉),真可惜。
本来只准备留下一座高炉做遗址,却争取到了被获准把四座高炉都能保留下来的机会,真是喜出望外。
透过一高炉吊车梁露出顶部的,是1726立方米的二号高炉,它也是首钢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座高炉,采用顶燃式热风炉技术,有几十项新技术同时运用,应该好好保留。
展区里出现的三高炉夜景图片,应该是从石景山顶的功碑阁处拍摄。
希望再有一次机会能登临山顶,眺望首钢石景山厂区,为我们曾经流汗贡献的首钢放声歌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