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青海花儿》观后感

1年前 (2024-04-22)
电视剧《青海花儿》观后感小草(拒绝私聊) 电视剧《青海花儿》是根据核武老人魏世杰创作的纪实性小说《禁地青春》改编的。
描写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中国青海省海北州美丽的金银滩核武研究基地为背景,来自祖国各地不同领域的高尖科技人才汇聚于此,在秘的221基地,他们把青春和热血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青春和生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参与研究了中国颗原子弹,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这是一部青春励志剧,多年前我看过,今天再次看来依然感动😭鼓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
电视剧以这张照片中四位女青年为原型,塑造了她们的爱情生活,艰苦的工作环境,以及她们坚定不移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信念。
魏明华(李群),32岁孤儿,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背负战友重托,顶替战友身份完成大学学业,照顾战友母亲,延续战友生。
任221厂炸弹研究组组长,做事稳重老练、刚强、果断、敢于挑战、敢于承担责任、不惜付出生的代价。
虽然其身份问题始终是一个心结,不知什么时候被揭穿,有时显得过于谨慎,但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
一)林文昊牺牲后,他继续林文昊牺牲前的实验,事故再次发生,炸伤了手。
可他并没停止工作,分析寻找事故原因,未果的情况下请示厂长找回了留苏专家周正平,从而找出事故原因。
二)一枚实验弹体在运输途中受到强烈颠簸,弹体受到严重损坏,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周围都是老百姓,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魏明华不顾自身安危,自告奋勇前去拆除弹体,在他的努力下成功拆除。
期间他让林文馨带领众人先行撤离危险区域。
三)实验进入时刻出了问题,弹体未被引爆,如果出掩体检测,时间来不及,而且极度危险。
万分紧急的时刻,魏明华挺身而出,接近弹体进行调试,弹体被成功引爆,魏明华没有来得及撤离,壮烈牺牲。
周书平(男),35岁,留苏高材生,50年代回国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青海海北牧区支教。
陈景润式书呆子,后出山成为221厂炸弹研究组成员。
为人木讷,不善言辞,是专业最强秀的成员。
工作上很自信、执拗、固执己见,认准的事情绝不罢休,从而在一次计算的数据上与其他人有分歧,上报数据材料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一定要亲自去上报,途中翻车,活活烧死在车中。
最让人感动,心痛的是,资料被他和潘启月紧紧抱在怀里保存下来。
林文馨(女)27岁,北京某大学讲师,被组织选中的有知识有魄力有奉献精的科研人才。
虽然外冷但内热,有很强的责任感,不顾家人反对,在哥哥林文昊牺牲的这片土地上,继续着哥哥未完成的事业。
当自己心爱的丈夫魏明华被引爆的炸弹炸死之后晕倒在实验基地。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导致白血球增加,病情十分严重。
中央知道真相后送去北京大医院治疗。
潘启月(女),22岁,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分配到221厂的翻译,懂德语和俄罗斯语。
对翻译工作一丝不苟,完成了许多翻译任务。
为人细腻、浪漫、小资情调,性格开朗,充满活力,不安于现状。
但对工作敬业,在送资料途中翻车,与周书平紧紧相拥共同保护了珍贵的资料。
徐忠海(男),30岁,上海复旦大学毕业,221厂炸弹研究组成员, 性格外向,能说会道,骄傲、自负、争强好胜,对魏明华最晚来到基地,却任组长一事耿耿于怀,虽然在业务上处处与魏明华竞争攀比,但还是有责任性。
  杨小欧(女),23岁,上海人。
跟随机器来到基地的技术工人,与徐忠海不打不相识,两人最终结为伉俪。
后来在一次实验中机器爆炸,炸死三位工人,杨小欧失去一条腿。
在实验的阶段,带一定辐射剂量的金属球切割技术成了难题,切割危险系数高,难度大,每刀不超过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厚。
找不到适的人操刀,工作陷入困境。
经过艰难抉择,徐忠海自己的妻子杨小欧负责这项任务,因为她是跟随这台机器来到基地,对机器是最熟悉,她是人选。
可这个决定遭到杨小欧的强烈反对与抵触,她只有一条腿,长时间未操刀,最关键的是她有了孩子,心里压力很大。
经过徐忠海的耐心开导,她认识到国家的任务大于个人和家庭,她必须担起这个重担,最终杨小欧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
沈毅(扎西达旺),45岁,218室主任,青海牧民之子,当年与来青海采风的林文馨之母相识相恋,在林母期间,被红军请去做向导,后随部队转战多地,林母苦等无果,返回内地。
战后,扎西达旺为躲避国民通缉改名沈毅,回到与林母相识的地方寻找妻儿。
此间放弃去山西任职的机会,留在221厂任厂长职务。
始终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科研人员和自己。
但也不失为慈父形象,无论对谁。
卓玛(女),22岁,当地牧民,其父为当地牧民头领,几番磋商后,她们父女二人为了支持221厂的建设,带领牧民整体迁徙。
后被厂里召回当厨师。
因为卓玛自己的好学上进,被送去青海卫校学医,毕业后要求回到221厂医院工作。
后来,杨小欧和徐忠海的儿子,由于杨小欧受机器爆炸炸断腿的同时胎儿受到波击,儿子先天性白内障。
此时的徐忠海和杨小欧忙于的攻坚战脱不开身,细心的卓玛陪着杨小欧母亲带孩子去北京治疗。
在远离221基地大本营的高原腹地,工程师魏明华,队长沈毅、助手林文昊和苏联专家阿里耶夫一行人正在勘探将来进行室外高爆实验基地。
  勘探过程中起了沙尘暴,赶往驻地途中为了躲避羊群翻车。
翻车事故中苏联专家阿里耶夫受伤,被卓玛找来的牧民与工程师们抬着走向卓玛家帐篷。
林文馨在草原上劳动锻炼时卓玛教她挤羊奶。
劳动结束后帐篷里学习的林文馨   潘启月发现村支书克扣大家的口粮,带领众人前去质问,得知村支书将克扣的口粮发给了更困难需要帮助的牧民后深受感动。
正式工作前徐忠海、林文馨、潘启月在草原上接受劳动锻炼,以便尽快熟悉人文地理环境。
该图片为劳动锻炼结束,他们走向221基地途中。
  油菜地是他们最美的谈心地   杨小欧受伤之时,徐忠海正在沈毅的办公室看文件,厂长接到了出事电话。
  最敬佩他们努力工作的样子   有次他们去山上砍柴,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只旱獭   徐忠海和几个男同志追着抓住了那只旱獭,准备晚上煮着吃,改善伙食。
  研制阶段的林文馨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1957年,中国与苏联经过多次谈判协商,10月份,两国正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
该协定明文规定,为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并派专家来中国帮助研制。
1959年初来了一位苏联专家,但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
他口袋里装了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
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哑巴和尚”。
1960年7月16日,赫鲁晓夫完全翻脸不认账,决定撤走在华全部专家。
8月23日在核工业部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回国,并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原来供应的设备也不供应了。
中央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
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组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分配到每个人,全面开始攻关在长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迅速开展了试验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浇注车间,以及其他相应配套的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场地,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是电视剧《青海花儿》几位女主人公的剧照。
讲述的就是1960年在青海省的金银滩草原上,以他们个人运变迁为线索,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火热青春的故事。
这是我国颗原子弹爆炸的照。
1960年春天,批特别工程部队进入罗布泊,开始了中国个核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
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任主任原子弹专门委员会,选调技术骨干100名,大中专毕业生6000名,培养充实原子弹研制对伍。
1963年3月,提出了研制中国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1964年6月6日,经过爆轰模拟试验,胜利实现了预先的设想。
1964年10月14日,中国的颗原子弹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早已修建好的高达102米的试验铁塔上。
15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代号"投篮"的令。
1964年10月16日那天清晨,新疆罗布泊的天气不太理想,云层较低,能见度不太好。
但随后不久,试验场整个场区气象好转,为正式试验提供了较好的天气条件,是个好兆头。
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制站技术员韩云梯有力的按下了牵动人心的一个按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点顺序跳动。
这10秒是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因为在10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
只见零点一到,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
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中国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颗原子弹试验的现场总指挥是张爱萍(当时任副总参谋长),副总指挥是刘西尧(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
张爱萍拿起现场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极为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
周恩来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 周恩来当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弹研制和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即赶到人民大会堂报告毛泽东。
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更为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最好让外国人先报道,我们再发表”。
  今天之所以隆重的提起这部电视剧,个目的,我们做不了大的贡献,做不到给他们坟头上填一把土,献一把花,那么少希望百年之后还有人能够想起这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热血、生的科研人员。
制作这份的第二个目的,献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祖国不会忘记你们,武汉不会忘记你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背景音乐:小草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