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孙子法》——军争篇
1年前 (2024-04-22)
读懂《孙子法》——军争篇许百冲 《军争篇》说:“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这就是行军的基本原理了。
“举军而争利”就是全军冲上去争利。
但冲锋是少部分人才能冲,大部队只能慢慢走。
如果“举军而争利”,全军开拔,“则不及”,你到不了。
“委军而争利”,什么叫委军呢?委军就是走得快不用照顾走得慢的人,先锋部队先冲上去跟他打。
“则辎重捐”,那你的装备都得扔掉,你就不能带着走了。
所以《孙子法》接着就讲了,“是故卷甲而趋及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卷甲而趋”就是你穿着盔甲的时候走得很慢,你要轻装前进的话,盔甲都得卷起来,就穿着里面的汗衫跑得最快了。
“日夜倍道兼行”,就是昼夜兼行不休息,一夜能走一百里。
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去争利,“则擒三将军”,就是上中下三军的将军全部都会被别人活捉。
为什么呢?因为“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因为体力最好的跑在最前面,体力最差的跑在面,“其法十一而”,就是当你以百里行军的速度去行军的时候,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先到战场。
比如说:对方是一万人,你也是一万人,本来大家是势均力敌的,由于你百里而争利,你先到了一千人,人家一万人很轻松就把你吃掉了。
吃掉这一千人之后,人家歇会儿休息好了,第二个一千人又来了,又吃掉了。
这一万人会被人家分为十口,一口一口全部吃掉。
你的大部队变成了小部队,敌人就以佚(今用逸)待劳,在那一口一口地等着你喂上去,这叫“百里而争利”。
那么我们把速度放慢一点,“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
现在我把速度减慢一半,我只走五十里,但是五十里也超过了正常的行军速度,还是有一半士卒跟不上。
“其法半”,你只有一半的人先抵达战场,那你的上将军还是要被人家灭了。
那么“三十里而争利”,现在我把行军的速度放到更慢,放到三十里,那也只能三分之二先到,还有三分之一在后面。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所以说没有粮食草料,没有后勤装备,军队是没办法生存的。
上篇,我们讲围魏救赵,庞涓就对应上了“举军而争利则不及”的情况。
孙膑要去攻打他的首都大梁,如果把大部队全部撤回来跟他打,等他的大部队全到的时候,孙膑可能已经把大梁给攻破了。
所以他就必须“委军而争利”。
当他“委军而争利”的时候,他就把小股部队送到了马陵,被孙膑一口就吃掉了。
所以,这都是战争的规律。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法就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什么意思呢?在两者之间也不是直线最短,表面上迂回的道路,实际上往往是最便利的。
“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在迂回的过程当中,我想点办法再来引诱调动他。
别老是我走,让他也走一走,这样我就能做到“后发先”。
我故意远远地迂回,让对方感觉我不会过去,再用假动作,用小利益来牵制对方,然后突然去,这就是“后发先”。
赵奢救韩国这么好的办法,我讲一个赵奢的例子。
赵括纸上谈,赵奢就是赵括的爸爸,他才是真正的名将。
赵括只是将二代,不是真将。
赵奢打这一仗也是跟秦国打,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
赵惠文王要去救韩国,就问廉颇,廉颇说:“不行,这个道路又远又险,救不了。
”然后问乐乘,“乐将军,您去行吗?”他的看法跟廉颇一样,不行。
再问赵奢,赵奢说,“路窄不怕,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去”,就派赵奢去。
秦国知道赵国发来救,就再派出一支军队驻扎在武安城的西边,和阏与成为犄角之势,准备围点打援。
这个仗就难打了,本来道路又窄又险,大部队展开不了,你得排成一条直线过去,不就正应了刚才我们说的,一口一口给人吃掉嘛。
人家还在旁边又驻扎了一支军队,就更可以找个地方埋伏。
“以佚(今用逸)待劳”,围点打援,以实击虚,都符《孙子法》。
赵奢现在要把法上面明明白白讲过,最不符他的形势转变过来,怎么办呢?他授出军,离开邯郸城只有三十里,便扎下大营不走了。
他传下军令,“有来妄言军事者,斩”。
赵军里面有一个小将,看到主帅赵将军按不动,忧心如焚,冒死进谏,“请战,救武安,希望即刻出战。
”赵奢知道他是个好人,但是现在就正等着他这样的好人来送人头一用,就把他推出去斩首示众了:谁还敢来说“请出战”的,跟他的下场一样。
赵奢这一驻军,就驻了28天,还在加固营垒,根本就没有出战的意思。
这时候秦军就派了间谍来探这边的虚实。
赵奢知道他是间谍,更加倾情演出,让他死心塌地地相信赵军不会出战。
那边秦朝大将一接到汇报,大喜,他认为赵国只是应付一下韩国的求救。
赵奢这边前脚刚刚送走了秦国的间谍,后脚他就卷甲而去,轻装急行军两天一夜,没有遇到任何埋伏和抵抗,安全到达了阏与。
他跑了两天一夜,不是累得要死吗?人家不是就“以佚(今用逸)待劳”了,他还是虚啊,怎么办?赵奢有办法,他没有直接到阏与城,在离城还有五十里的地方就停下来扎营。
什么意思?留五十里给秦军跑,所以你看他多狡猾。
这边秦军将领听说赵奢已经到了阏与,大惊失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来了多少人不知道,有什么不知道。
秦军就连忙把武安的军队撤回来救阏与。
赵奢就占据了有利地形,这一仗大破秦军,阏与的包围就解除了。
这一仗打得非常的有味道。
我们说了,“卷甲而趋”是很危险的,两天一夜的急行军远离后方,辎重也没有了,士卒疲惫。
如果这么冲到阏与城下,和秦军直接遭遇,那赵奢恐怕也就“蹶上将军”,被人擒了。
妙就妙在他离城五十里就扎营,工事阵地都弄好了,再等秦军来。
这也就符了前面《虚实篇》所说的“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他成了“以佚(今用逸)待劳”,秦军成了“趋敌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调动。
秦军本来都给他安排好了,就是要调动赵奢过来围点打援。
结果,他以迂为直,天降,没逮着他。
而他摆好战场之后,变成了秦军被他调动。
他请客,秦军来吃饭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秦军不来怎么办呢?知道赵奢到了,秦将其实可以多想一想:你到了就到了呗,我算一算你一支孤军,没有粮草辎重,你又能怎么样?观察观察再说啊。
但是秦将慌了,因为事情出乎预料,他不知道赵奢还有什么动作,就条件反射式慌忙地扑了过来。
这一打就大败而回了。
别人不中计,这是个问题。
所以套路来来都是一样的,但是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双方的判断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这就是法的魅力。
现在,咱们就要讲争了。
争什么?人争一口气,“军争”争的也是气,就是士气。
治气,治的是心、气、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同样一个人,气势旺和衰的时候能量可能差一百倍。
军争讲的士气,实际上就是士的能量。
用电子游戏的说法来做比喻:一鼓作气,是满血;再而衰,半血;三而竭,血槽已空。
假如双方力是相等,都是一万人,现在我这一万人全是满血,他也一万人,甚他十万人,但是他十万人全都血槽已空。
那十万个血槽已空的人,能够打得过一万个满血的人吗?十个打一个,不用你教我也会,有没有一个打十个的办法呢?《军争篇》的治气可以说就是一个打十个的办法。
我只有一个,我是满血;他是十个,但是他都血槽已空。
我不是一直说“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我只管得了自己,管不了敌人吗?你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不能指望你能管得了别人。
但是当形势非打不可了,咱们就得研究怎么管别人。
治气分为两个方面:个是治己之气,把我的士气治得高高的;第二个是能治敌之气,能把敌人的士气搞得低低的。
这就是战争的艺术了。
打仗是个力气活,特别是冷器时代,士冲上去就打都是拼力气,力的背后是气,没有气他也就没力了。
你还知道一个词,叫心力。
这加起来就是三个字,心、气、力。
《军争篇》讲治气,实际上也是治这三个东西,治心、治气、治力。
既治自己,也治敌人,把自己的心、气、力都治上来,把敌人的心、气、力都治下去。
所谓用如,就在这儿了。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法》说:“故三军可以夺气,将军可以夺心”,把大将的心给夺了,把部队的士气给打下去了,他就不行了。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早上起来气势很锐,中午就有点累了,晚上就想回家了。
你想想自己每天是不是也是这样。
“故善用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避其锐气”,如果他来得气势很盛,那我躲一躲不跟他打。
“击其惰归”,等他的气没有了,变成半血了,变成血槽已空了,他想回家了,我最好就在他回家路上,在背后追着打,这叫“击其惰归”。
法不是讲要穷寇莫追吗?《孙子法》里面写的是“穷寇勿迫”,勿迫是你不要挡在他前面。
他现在要回家,你挡在前面他要跟你拼,你要在他后面追。
所以是,穷寇勿迫,马上要追。
林彪有一个三猛战术:猛冲、猛打、猛追。
这关键在于后面的猛追,不用汇报马上追。
即使你觉得情况特殊非要汇报,那你也先追。
道理就在于治气,他撤退或者逃跑的时候,他的心,他的气,他的力都弱了,你要抓住这个机会把他吃掉。
李世民用治气,以少胜多这个治心、治气、治力,千古名将里最强的就是李世民,我们今天讲他的战例。
隋末群雄逐鹿, 李世民率领三万多唐军包围了王世充的洛阳城,双方鏖战了八个月。
王世充也快顶不住了,就送信给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来不来救?他来救,因为唇亡齿寒。
李世民一共就三万多人,窦建德率领十几万大军来救王世充。
李世民接到情报之后,就留他的弟弟李元吉负责包围洛阳,他自己只带了三千五百骑阻截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
这三千五百骑昼夜兼程,直扑虎牢关,仅仅赶在窦建德之前到达。
当李世民入驻虎牢关的时候,窦建德已经距关只有三十里了。
这时候就看出差距了,李世民一看地图就知道要把虎牢关先占住,但窦建德是十几万人拖拖拉拉慢慢的来。
首战治气抢下了虎牢关之后,李世民就要开始治气了。
这时双方的士气对比,是怎么样的呢?窦建德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
李世民的唐军,那边跟王世充耗着,这边三千五百人要来挡住敌军十万人,人人忐忑不安。
李世民到了虎牢关之后,都没有耽搁,趁对方立足未稳,马上亲自上阵,要去打一个胜仗。
入关第二天,李世民就给窦建德的夏军打了一个小规模的伏击战,挫挫他的锐气。
他带了五百个骑出关,交给秦叔宝和程咬金布下埋伏。
自己和尉迟敬德仅仅带了四个骑,就去夏营挑战。
六个人挑战十万人的军营,对方一看就来了六个人,而且看见了李世民,几千个骑就冲出来了。
按理说六个人来挑营,没读过法的人也能够猜到百分百的有埋伏,这是不能瞎追的。
但是这个诱饵实在是太大了,李世民来了,还管什么呢?夏军几千人哗啦哗啦就追出来,被李世民一路引诱到了伏击点,秦叔宝杀得他们人仰马翻,斩了夏军十几员大将。
次治气就完成了。
决战治气李世民就这么跟窦建德耗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虎牢关挡了夏军十万大军一个多月。
他时不时小股部队出去斩杀一通,破坏他的交通线,烧他几车粮草,夏军士气就越来越低落。
折腾了一个多月,李世民觉得也差不多了,就放出这个烟幕弹,唐军要牧马,骑没马用。
窦建德全军出动,想抓住机会来决战。
窦建德的夏军一大清早就开始列阵,这个时候“朝气锐”。
李世民避其锐气,不跟他打,一直熬到中午还没有开战。
士早上吃了早饭出来,就在那列队站着,一直站到了中午什么事也没发生。
这些士卒已经都疲惫了,进入了“昼气惰”,就开始在地上散乱地坐着,还抢着喝水。
李世民一看这个情况,说“可战也”。
召回战马,马上发起总攻,这三千五百人一举就冲垮了夏军十万人,直接就活捉了窦建德。
李世民把窦建德押在囚车里面推到洛阳城下,就喊王世充出来看,你的“救”来了。
王世充一看崩溃了,心、气、力都没了,他也血槽已空。
王世充也出城投降了。
生活中“治气”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要会用,比如说,公司开晨会就是治气。
开晨会的战斗力,比不开晨会自己各干各的,效率要高三倍以上。
发言之前,先大喊一声“大家好!”就这一声喊整个士气就上来了,这也是治气。
如果在每次开会发言的时候,你都大喊一声“大家好”,把会议室的人都吓一跳,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你就是算是学会《孙子法·军争篇》的治气了。
日本企业里有打招呼文化,每天早上上班见到同事,都要大喊一声“早上好”。
你还要喊出他的名字,这样一整天都精。
比如, “罗振宇,早上好!”打招呼还有一个规矩,官大的要先跟官小的打招呼。
只要老板学会了打招呼,公司的业绩就能增长。
所以,我们要切己体察,事上琢磨,代入自己的事。
治气跟不治气的人,能量可以差一百倍。
在战场上是生与死的区别,在公司的经营上也生与死的区别。
总结一下,我们讲了军争的第二个核心,治气。
我们既要治自己的气,让自己的士气变得高高的,也要治敌方的气,让敌人的士气跌入谷底。
这不光在古代战争里大有用处,在今天我们的工作中,你也要能知行一。
从明天开始,每天上班的时候,你都大声向你遇到的同事喊出他的名字,打个招呼“早上好”;每次开会发言之前,都大声喊出“大家好”;每天中午吃完饭回来,跟小团队活跃一下,治一下“昼气惰”;每天下班回家之前,对今天的工作,做一个五分钟小复盘总结。
做《孙子法》的。
”这就是行军的基本原理了。
“举军而争利”就是全军冲上去争利。
但冲锋是少部分人才能冲,大部队只能慢慢走。
如果“举军而争利”,全军开拔,“则不及”,你到不了。
“委军而争利”,什么叫委军呢?委军就是走得快不用照顾走得慢的人,先锋部队先冲上去跟他打。
“则辎重捐”,那你的装备都得扔掉,你就不能带着走了。
所以《孙子法》接着就讲了,“是故卷甲而趋及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卷甲而趋”就是你穿着盔甲的时候走得很慢,你要轻装前进的话,盔甲都得卷起来,就穿着里面的汗衫跑得最快了。
“日夜倍道兼行”,就是昼夜兼行不休息,一夜能走一百里。
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去争利,“则擒三将军”,就是上中下三军的将军全部都会被别人活捉。
为什么呢?因为“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因为体力最好的跑在最前面,体力最差的跑在面,“其法十一而”,就是当你以百里行军的速度去行军的时候,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先到战场。
比如说:对方是一万人,你也是一万人,本来大家是势均力敌的,由于你百里而争利,你先到了一千人,人家一万人很轻松就把你吃掉了。
吃掉这一千人之后,人家歇会儿休息好了,第二个一千人又来了,又吃掉了。
这一万人会被人家分为十口,一口一口全部吃掉。
你的大部队变成了小部队,敌人就以佚(今用逸)待劳,在那一口一口地等着你喂上去,这叫“百里而争利”。
那么我们把速度放慢一点,“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
现在我把速度减慢一半,我只走五十里,但是五十里也超过了正常的行军速度,还是有一半士卒跟不上。
“其法半”,你只有一半的人先抵达战场,那你的上将军还是要被人家灭了。
那么“三十里而争利”,现在我把行军的速度放到更慢,放到三十里,那也只能三分之二先到,还有三分之一在后面。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所以说没有粮食草料,没有后勤装备,军队是没办法生存的。
上篇,我们讲围魏救赵,庞涓就对应上了“举军而争利则不及”的情况。
孙膑要去攻打他的首都大梁,如果把大部队全部撤回来跟他打,等他的大部队全到的时候,孙膑可能已经把大梁给攻破了。
所以他就必须“委军而争利”。
当他“委军而争利”的时候,他就把小股部队送到了马陵,被孙膑一口就吃掉了。
所以,这都是战争的规律。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法就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什么意思呢?在两者之间也不是直线最短,表面上迂回的道路,实际上往往是最便利的。
“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在迂回的过程当中,我想点办法再来引诱调动他。
别老是我走,让他也走一走,这样我就能做到“后发先”。
我故意远远地迂回,让对方感觉我不会过去,再用假动作,用小利益来牵制对方,然后突然去,这就是“后发先”。
赵奢救韩国这么好的办法,我讲一个赵奢的例子。
赵括纸上谈,赵奢就是赵括的爸爸,他才是真正的名将。
赵括只是将二代,不是真将。
赵奢打这一仗也是跟秦国打,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
赵惠文王要去救韩国,就问廉颇,廉颇说:“不行,这个道路又远又险,救不了。
”然后问乐乘,“乐将军,您去行吗?”他的看法跟廉颇一样,不行。
再问赵奢,赵奢说,“路窄不怕,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去”,就派赵奢去。
秦国知道赵国发来救,就再派出一支军队驻扎在武安城的西边,和阏与成为犄角之势,准备围点打援。
这个仗就难打了,本来道路又窄又险,大部队展开不了,你得排成一条直线过去,不就正应了刚才我们说的,一口一口给人吃掉嘛。
人家还在旁边又驻扎了一支军队,就更可以找个地方埋伏。
“以佚(今用逸)待劳”,围点打援,以实击虚,都符《孙子法》。
赵奢现在要把法上面明明白白讲过,最不符他的形势转变过来,怎么办呢?他授出军,离开邯郸城只有三十里,便扎下大营不走了。
他传下军令,“有来妄言军事者,斩”。
赵军里面有一个小将,看到主帅赵将军按不动,忧心如焚,冒死进谏,“请战,救武安,希望即刻出战。
”赵奢知道他是个好人,但是现在就正等着他这样的好人来送人头一用,就把他推出去斩首示众了:谁还敢来说“请出战”的,跟他的下场一样。
赵奢这一驻军,就驻了28天,还在加固营垒,根本就没有出战的意思。
这时候秦军就派了间谍来探这边的虚实。
赵奢知道他是间谍,更加倾情演出,让他死心塌地地相信赵军不会出战。
那边秦朝大将一接到汇报,大喜,他认为赵国只是应付一下韩国的求救。
赵奢这边前脚刚刚送走了秦国的间谍,后脚他就卷甲而去,轻装急行军两天一夜,没有遇到任何埋伏和抵抗,安全到达了阏与。
他跑了两天一夜,不是累得要死吗?人家不是就“以佚(今用逸)待劳”了,他还是虚啊,怎么办?赵奢有办法,他没有直接到阏与城,在离城还有五十里的地方就停下来扎营。
什么意思?留五十里给秦军跑,所以你看他多狡猾。
这边秦军将领听说赵奢已经到了阏与,大惊失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来了多少人不知道,有什么不知道。
秦军就连忙把武安的军队撤回来救阏与。
赵奢就占据了有利地形,这一仗大破秦军,阏与的包围就解除了。
这一仗打得非常的有味道。
我们说了,“卷甲而趋”是很危险的,两天一夜的急行军远离后方,辎重也没有了,士卒疲惫。
如果这么冲到阏与城下,和秦军直接遭遇,那赵奢恐怕也就“蹶上将军”,被人擒了。
妙就妙在他离城五十里就扎营,工事阵地都弄好了,再等秦军来。
这也就符了前面《虚实篇》所说的“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他成了“以佚(今用逸)待劳”,秦军成了“趋敌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调动。
秦军本来都给他安排好了,就是要调动赵奢过来围点打援。
结果,他以迂为直,天降,没逮着他。
而他摆好战场之后,变成了秦军被他调动。
他请客,秦军来吃饭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秦军不来怎么办呢?知道赵奢到了,秦将其实可以多想一想:你到了就到了呗,我算一算你一支孤军,没有粮草辎重,你又能怎么样?观察观察再说啊。
但是秦将慌了,因为事情出乎预料,他不知道赵奢还有什么动作,就条件反射式慌忙地扑了过来。
这一打就大败而回了。
别人不中计,这是个问题。
所以套路来来都是一样的,但是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双方的判断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这就是法的魅力。
现在,咱们就要讲争了。
争什么?人争一口气,“军争”争的也是气,就是士气。
治气,治的是心、气、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同样一个人,气势旺和衰的时候能量可能差一百倍。
军争讲的士气,实际上就是士的能量。
用电子游戏的说法来做比喻:一鼓作气,是满血;再而衰,半血;三而竭,血槽已空。
假如双方力是相等,都是一万人,现在我这一万人全是满血,他也一万人,甚他十万人,但是他十万人全都血槽已空。
那十万个血槽已空的人,能够打得过一万个满血的人吗?十个打一个,不用你教我也会,有没有一个打十个的办法呢?《军争篇》的治气可以说就是一个打十个的办法。
我只有一个,我是满血;他是十个,但是他都血槽已空。
我不是一直说“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我只管得了自己,管不了敌人吗?你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不能指望你能管得了别人。
但是当形势非打不可了,咱们就得研究怎么管别人。
治气分为两个方面:个是治己之气,把我的士气治得高高的;第二个是能治敌之气,能把敌人的士气搞得低低的。
这就是战争的艺术了。
打仗是个力气活,特别是冷器时代,士冲上去就打都是拼力气,力的背后是气,没有气他也就没力了。
你还知道一个词,叫心力。
这加起来就是三个字,心、气、力。
《军争篇》讲治气,实际上也是治这三个东西,治心、治气、治力。
既治自己,也治敌人,把自己的心、气、力都治上来,把敌人的心、气、力都治下去。
所谓用如,就在这儿了。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法》说:“故三军可以夺气,将军可以夺心”,把大将的心给夺了,把部队的士气给打下去了,他就不行了。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早上起来气势很锐,中午就有点累了,晚上就想回家了。
你想想自己每天是不是也是这样。
“故善用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避其锐气”,如果他来得气势很盛,那我躲一躲不跟他打。
“击其惰归”,等他的气没有了,变成半血了,变成血槽已空了,他想回家了,我最好就在他回家路上,在背后追着打,这叫“击其惰归”。
法不是讲要穷寇莫追吗?《孙子法》里面写的是“穷寇勿迫”,勿迫是你不要挡在他前面。
他现在要回家,你挡在前面他要跟你拼,你要在他后面追。
所以是,穷寇勿迫,马上要追。
林彪有一个三猛战术:猛冲、猛打、猛追。
这关键在于后面的猛追,不用汇报马上追。
即使你觉得情况特殊非要汇报,那你也先追。
道理就在于治气,他撤退或者逃跑的时候,他的心,他的气,他的力都弱了,你要抓住这个机会把他吃掉。
李世民用治气,以少胜多这个治心、治气、治力,千古名将里最强的就是李世民,我们今天讲他的战例。
隋末群雄逐鹿, 李世民率领三万多唐军包围了王世充的洛阳城,双方鏖战了八个月。
王世充也快顶不住了,就送信给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来不来救?他来救,因为唇亡齿寒。
李世民一共就三万多人,窦建德率领十几万大军来救王世充。
李世民接到情报之后,就留他的弟弟李元吉负责包围洛阳,他自己只带了三千五百骑阻截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
这三千五百骑昼夜兼程,直扑虎牢关,仅仅赶在窦建德之前到达。
当李世民入驻虎牢关的时候,窦建德已经距关只有三十里了。
这时候就看出差距了,李世民一看地图就知道要把虎牢关先占住,但窦建德是十几万人拖拖拉拉慢慢的来。
首战治气抢下了虎牢关之后,李世民就要开始治气了。
这时双方的士气对比,是怎么样的呢?窦建德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
李世民的唐军,那边跟王世充耗着,这边三千五百人要来挡住敌军十万人,人人忐忑不安。
李世民到了虎牢关之后,都没有耽搁,趁对方立足未稳,马上亲自上阵,要去打一个胜仗。
入关第二天,李世民就给窦建德的夏军打了一个小规模的伏击战,挫挫他的锐气。
他带了五百个骑出关,交给秦叔宝和程咬金布下埋伏。
自己和尉迟敬德仅仅带了四个骑,就去夏营挑战。
六个人挑战十万人的军营,对方一看就来了六个人,而且看见了李世民,几千个骑就冲出来了。
按理说六个人来挑营,没读过法的人也能够猜到百分百的有埋伏,这是不能瞎追的。
但是这个诱饵实在是太大了,李世民来了,还管什么呢?夏军几千人哗啦哗啦就追出来,被李世民一路引诱到了伏击点,秦叔宝杀得他们人仰马翻,斩了夏军十几员大将。
次治气就完成了。
决战治气李世民就这么跟窦建德耗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虎牢关挡了夏军十万大军一个多月。
他时不时小股部队出去斩杀一通,破坏他的交通线,烧他几车粮草,夏军士气就越来越低落。
折腾了一个多月,李世民觉得也差不多了,就放出这个烟幕弹,唐军要牧马,骑没马用。
窦建德全军出动,想抓住机会来决战。
窦建德的夏军一大清早就开始列阵,这个时候“朝气锐”。
李世民避其锐气,不跟他打,一直熬到中午还没有开战。
士早上吃了早饭出来,就在那列队站着,一直站到了中午什么事也没发生。
这些士卒已经都疲惫了,进入了“昼气惰”,就开始在地上散乱地坐着,还抢着喝水。
李世民一看这个情况,说“可战也”。
召回战马,马上发起总攻,这三千五百人一举就冲垮了夏军十万人,直接就活捉了窦建德。
李世民把窦建德押在囚车里面推到洛阳城下,就喊王世充出来看,你的“救”来了。
王世充一看崩溃了,心、气、力都没了,他也血槽已空。
王世充也出城投降了。
生活中“治气”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要会用,比如说,公司开晨会就是治气。
开晨会的战斗力,比不开晨会自己各干各的,效率要高三倍以上。
发言之前,先大喊一声“大家好!”就这一声喊整个士气就上来了,这也是治气。
如果在每次开会发言的时候,你都大喊一声“大家好”,把会议室的人都吓一跳,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你就是算是学会《孙子法·军争篇》的治气了。
日本企业里有打招呼文化,每天早上上班见到同事,都要大喊一声“早上好”。
你还要喊出他的名字,这样一整天都精。
比如, “罗振宇,早上好!”打招呼还有一个规矩,官大的要先跟官小的打招呼。
只要老板学会了打招呼,公司的业绩就能增长。
所以,我们要切己体察,事上琢磨,代入自己的事。
治气跟不治气的人,能量可以差一百倍。
在战场上是生与死的区别,在公司的经营上也生与死的区别。
总结一下,我们讲了军争的第二个核心,治气。
我们既要治自己的气,让自己的士气变得高高的,也要治敌方的气,让敌人的士气跌入谷底。
这不光在古代战争里大有用处,在今天我们的工作中,你也要能知行一。
从明天开始,每天上班的时候,你都大声向你遇到的同事喊出他的名字,打个招呼“早上好”;每次开会发言之前,都大声喊出“大家好”;每天中午吃完饭回来,跟小团队活跃一下,治一下“昼气惰”;每天下班回家之前,对今天的工作,做一个五分钟小复盘总结。
做《孙子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