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三险——司马台单边墙
1年前 (2024-04-22)
长城三险——司马台单边墙方针 2017年12月底。
长城走了不少,但比较惊险的还是司马台的单边墙,从巴各庄的云岫园上山。
冬天还得躲着巡查员,但今天上山晚一些,并没有碰到平时堵在各个路口的防火队员。
还算顺利,下午3:48开始上山。
司马台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其中一段,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与河北省滦平县之间。
它是长城中最险要的一段,东起望京楼,西后川口,全长5.4公里。
长城本建于北齐,现存的建筑为明朝时期所建。
该长城被鸳鸯湖分为东西两段,分别有敌楼16和19座。
由于该长城西接金山岭长城,因此不少远足者喜爱同游两座长城。
东15楼东16楼之间称为天桥,为一堵阔约30厘米的墙,南侧是悬崖,故是最危险的一段。
因此基于安全理由,游人最多只能登到东12楼。
上山之前先观察一下地形,估计下山时天要黑了。
从这个坡向上一直爬上去,沿途道路清晰。
加快速度, 南面巴各庄方向为一个长坡,车也可以开到坡下。
远远的山峰就是雾灵山。
这是驴友上山系的标记。
聚仙楼垭口 聚仙楼下的垭口 远观望京楼,在夕阳下身姿。
从山下云岫园爬到聚仙楼25分钟,还得加快速度,赶到太阳下山前多拍几张照片。
聚仙楼上没有什么仙,山静静的,夕阳映照着城墙暖暖的。
望京楼 从聚仙楼眺望远处的望京楼 司马台长城一特点,两敌楼相距最近仅43.8米,最远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若按当时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敌楼一座的话,可见此段长城是一例外。
全是指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
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
不同角度的望京楼。
望京楼被加上了铁箍,整个楼体裂缝比较多,为了保护这些宝贝才对她进行了加固。
对面就是仙女楼。
迎着晚霞我向你走去,我要拥抱你“”仙女楼”! 单边墙又名墙子岭。
这一段长城之所以称为单边墙,是由于山脊过于狭窄,有如刀刃,长城此只能修筑起一道单墙,因而得名单边墙。
以前贴着墙根有供士巡逻的小道,但年长日久,小道没有了,只剩下墙体还顽强地屹立于山颠,每天迎接旭日,送走晚霞。
单边墙两侧壁立千仞,万丈深渊,不要说在墙头上走路,就是在上面站立一会儿,也会不由得心惊胆战,倒吸凉气。
这是北京明长城三险中(箭扣、十八蹬、单边墙)最为雄险的一段。
回看望京楼。
扔了块石头下去,大概7.8秒才能到底吧。
这要是人直接下去估计……。
站在悬崖边上,看夕阳照耀下的山崖更显壮观。
墙依山式而建。
仙女楼,传说是由一个羚羊变成的,因莲花仙女居住过而得名,它形体修长、长年在白云中若隐或现,恰似不愿出门的少女,汉白玉石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所仅有。
婷婷玉立,体态修长。
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树丛中,下部条石缝,上部磨砖达顶。
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
顶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个砖柱,游人在里面轻轻放歌便能发出悦耳的回音。
天色渐渐的暗淡下来,景观灯开起来,照的什么都看不到。
下了仙女楼天黑的特别快。
走在这山脊上,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加上天色暗淡,不免心里有点急躁。
都说单边墙险,夜里走更险,一个人走单边,下天梯那就是恐怖啊! 对面就是猫脸楼,下面就是天梯,景观灯是用led 的照灯打的特别刺眼,多少还是让我增加了注意力。
不敢怠慢。
侧面看一下…… 向上看看…… 向前看,走啊!太惊险了! 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
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壮沿山体上升,两侧更是陡峭悬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
天梯顶端,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只有一砖,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气短,到这里的人们却都说:"过桥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可说是明长城中依山设险,险上加险的最险要地段之一。
从天梯下来应该左拐下山,对面就是司马台景区了,考虑了一下没有带头灯还是走景区下山吧。
巧,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
而小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一直可以通过所有障墙的射孔,到达最下的射孔,精巧之,另人赞叹。
由此可以想象昔日戍边将士苦战御敌的战争场面。
18:15从山上下到了十一号楼,从景区下来。
完成了此次的穿越。
长城走了不少,但比较惊险的还是司马台的单边墙,从巴各庄的云岫园上山。
冬天还得躲着巡查员,但今天上山晚一些,并没有碰到平时堵在各个路口的防火队员。
还算顺利,下午3:48开始上山。
司马台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其中一段,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与河北省滦平县之间。
它是长城中最险要的一段,东起望京楼,西后川口,全长5.4公里。
长城本建于北齐,现存的建筑为明朝时期所建。
该长城被鸳鸯湖分为东西两段,分别有敌楼16和19座。
由于该长城西接金山岭长城,因此不少远足者喜爱同游两座长城。
东15楼东16楼之间称为天桥,为一堵阔约30厘米的墙,南侧是悬崖,故是最危险的一段。
因此基于安全理由,游人最多只能登到东12楼。
上山之前先观察一下地形,估计下山时天要黑了。
从这个坡向上一直爬上去,沿途道路清晰。
加快速度, 南面巴各庄方向为一个长坡,车也可以开到坡下。
远远的山峰就是雾灵山。
这是驴友上山系的标记。
聚仙楼垭口 聚仙楼下的垭口 远观望京楼,在夕阳下身姿。
从山下云岫园爬到聚仙楼25分钟,还得加快速度,赶到太阳下山前多拍几张照片。
聚仙楼上没有什么仙,山静静的,夕阳映照着城墙暖暖的。
望京楼 从聚仙楼眺望远处的望京楼 司马台长城一特点,两敌楼相距最近仅43.8米,最远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若按当时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敌楼一座的话,可见此段长城是一例外。
全是指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
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
不同角度的望京楼。
望京楼被加上了铁箍,整个楼体裂缝比较多,为了保护这些宝贝才对她进行了加固。
对面就是仙女楼。
迎着晚霞我向你走去,我要拥抱你“”仙女楼”! 单边墙又名墙子岭。
这一段长城之所以称为单边墙,是由于山脊过于狭窄,有如刀刃,长城此只能修筑起一道单墙,因而得名单边墙。
以前贴着墙根有供士巡逻的小道,但年长日久,小道没有了,只剩下墙体还顽强地屹立于山颠,每天迎接旭日,送走晚霞。
单边墙两侧壁立千仞,万丈深渊,不要说在墙头上走路,就是在上面站立一会儿,也会不由得心惊胆战,倒吸凉气。
这是北京明长城三险中(箭扣、十八蹬、单边墙)最为雄险的一段。
回看望京楼。
扔了块石头下去,大概7.8秒才能到底吧。
这要是人直接下去估计……。
站在悬崖边上,看夕阳照耀下的山崖更显壮观。
墙依山式而建。
仙女楼,传说是由一个羚羊变成的,因莲花仙女居住过而得名,它形体修长、长年在白云中若隐或现,恰似不愿出门的少女,汉白玉石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所仅有。
婷婷玉立,体态修长。
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树丛中,下部条石缝,上部磨砖达顶。
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
顶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个砖柱,游人在里面轻轻放歌便能发出悦耳的回音。
天色渐渐的暗淡下来,景观灯开起来,照的什么都看不到。
下了仙女楼天黑的特别快。
走在这山脊上,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加上天色暗淡,不免心里有点急躁。
都说单边墙险,夜里走更险,一个人走单边,下天梯那就是恐怖啊! 对面就是猫脸楼,下面就是天梯,景观灯是用led 的照灯打的特别刺眼,多少还是让我增加了注意力。
不敢怠慢。
侧面看一下…… 向上看看…… 向前看,走啊!太惊险了! 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
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壮沿山体上升,两侧更是陡峭悬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
天梯顶端,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只有一砖,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气短,到这里的人们却都说:"过桥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可说是明长城中依山设险,险上加险的最险要地段之一。
从天梯下来应该左拐下山,对面就是司马台景区了,考虑了一下没有带头灯还是走景区下山吧。
巧,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
而小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一直可以通过所有障墙的射孔,到达最下的射孔,精巧之,另人赞叹。
由此可以想象昔日戍边将士苦战御敌的战争场面。
18:15从山上下到了十一号楼,从景区下来。
完成了此次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