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偶遇》文/刘广英
1年前 (2024-04-22)
小小说《偶遇》文刘广英刘广英 【小小说】 偶遇 文刘广英 国庆期间,县人民广场上,花团锦簇、人头攒动,花坛上的巨大花篮,镶嵌着“欢度国庆”四个金的大字。
在大花篮前留影的人群络绎不绝,但拍照时,都是很礼让的你来我往。
一个坐在广场入口石墩上的老汉引起了我的注意:太面熟了,只是古铜色的国字脸上比之前多了一些皱褶……没错,就是他。
十几年前,在我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位架扶着半身不遂的父亲遛弯锻炼的儿子,眼前的这个人,无疑就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儿子。
自从十几年前次见他架扶着父亲锻炼,相同的情景,连续了几年,无形当中,我对他充满了敬意。
父子俩的面相几乎是一个摸子刻出来的,不同的是:父亲六七十岁,左手弯在胸前不能动,一条腿也是被另一条腿拉着走;儿子四十多岁的样子,虽然比父亲矮半个头,但看上去敦实强壮。
父亲的右手搭在儿子的肩颈上,儿子的一条胳膊搂在父亲的腰上,父子俩就像捆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彳亍在街边。
当年,我每次骑自行车路过他们身边时,经常听到儿子耐心地向父亲指点着周围讲解着什么。
父亲倾斜到儿子身上的半个身子,却总让我感觉儿子快支撑不住一样。
记得有一次,也许是脚下的路不平,也许是儿子真的没支撑住父亲高大又不协调的身体,我在老远就看见父子俩双双摔倒了,父亲压在了儿子身上。
我赶紧骑车过去,支好自行车,先帮忙搬动父亲,使压在下边的儿子站起来,再一同扶起父亲。
这时,我看见儿子满头都是汗,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我记得当时是初冬季节。
可见,每天架扶着父亲锻炼,即使是一个正当年的壮汉,也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父子俩站定后,儿子对我一再表示感谢,并解释自己踩到了石子上没有站稳才摔倒的。
我问:“为什么不让老人坐在轮椅上出来呢?” “在家老坐轮椅,有拐杖,父亲怕摔倒不敢用……总不走路,腿脚的肌肉就会萎缩,以后就真的站不起来了……我每天上班前下班后架着父亲走走,就是为了锻炼他的腿脚。
”儿子的话,让我当场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儿子架扶着父亲每天遛弯的镜头,在我每天上班的路上一直重复了五六年。
直到我后来换了工作,上班不再经过那条路为止。
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在广场上看见他,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虽然这一次只看见他一个人,没有他身边的父亲。
带着敬意,也带着好奇,我坐在了他对面的石墩上,不禁问起了他的父亲。
他说,父亲去世一年多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半身不遂患病十几年来,由于他春夏秋冬持之以恒地带父亲锻炼,直到父亲去世前也没有瘫痪在床,这很是提高了父亲的生质量。
他说他现在也退休了,儿子儿媳都在北京上班,一周回来一次,这次国庆节只放了两天假,就回去上班了……他现在每天只负责接送小孙子上下学。
我问起当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每天架扶着父亲锻炼的,而且还是十几年的坚持,他说:“伺候父母是儿女天经地义的事。
再有就是,我是亲眼看着父亲当年是怎么伺候病中的爷爷奶奶的,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们正聊着,他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他儿子的微信视频通话:“爸,下午应该有个快递到,我留的是您的电话,您听着点电话,别静音关机的。
” “儿子,快递的什么东西呀?” “爸,这几天,天气开始凉了,您的膝盖老疼,我妈的腰也不好,我给您和我妈买了红外线护腰和护膝,明天就是重阳节了,祝您老俩节日快乐……” 我不想打扰这对父子的视频通话了,我离开了石墩,走向了广场中心。
看着天上的蓝天白云,看着广场上的簇簇鲜花,看着愉悦欢腾的人群,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祥和。
(刘广英写于2019.10.5日)作者简介:刘广英,微信名静,河北廊坊固安人,文学和书法爱好者,1983年发表小小说处女作。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固安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会会员。
多幅书法作品被《人民艺术家网》和《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收录,并被《中国集邮网》制作成版珍藏邮册出版发行。
多篇文学作品发表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多次获得征文奖,代表作品有《雷声》《“隔离”观察》《心事》《王大壮祭父》《洗澡》《藏匿的糕点》《走丢的爸爸》《偶遇》《写给儿子》《晓晓的日记》《儿子看呆了》《牡丹之炫》《抹不去的记忆》等。
现在固安老年大学学习。
【本篇作品于2019.10.7日发表在《新时代文学》公众号,阅读量五百多;10.8日由《固安在线网》转载,阅读量七百多;10.16日由《今日永清》公众号转载,阅读量二百多。
11.20日在《今日朝阳网》的“最美孝星”有奖征文中获得佳作奖。
于2020年刊登在《文学百花苑》第二期。
本篇作品被《中国作家网》收录。
】
在大花篮前留影的人群络绎不绝,但拍照时,都是很礼让的你来我往。
一个坐在广场入口石墩上的老汉引起了我的注意:太面熟了,只是古铜色的国字脸上比之前多了一些皱褶……没错,就是他。
十几年前,在我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位架扶着半身不遂的父亲遛弯锻炼的儿子,眼前的这个人,无疑就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儿子。
自从十几年前次见他架扶着父亲锻炼,相同的情景,连续了几年,无形当中,我对他充满了敬意。
父子俩的面相几乎是一个摸子刻出来的,不同的是:父亲六七十岁,左手弯在胸前不能动,一条腿也是被另一条腿拉着走;儿子四十多岁的样子,虽然比父亲矮半个头,但看上去敦实强壮。
父亲的右手搭在儿子的肩颈上,儿子的一条胳膊搂在父亲的腰上,父子俩就像捆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彳亍在街边。
当年,我每次骑自行车路过他们身边时,经常听到儿子耐心地向父亲指点着周围讲解着什么。
父亲倾斜到儿子身上的半个身子,却总让我感觉儿子快支撑不住一样。
记得有一次,也许是脚下的路不平,也许是儿子真的没支撑住父亲高大又不协调的身体,我在老远就看见父子俩双双摔倒了,父亲压在了儿子身上。
我赶紧骑车过去,支好自行车,先帮忙搬动父亲,使压在下边的儿子站起来,再一同扶起父亲。
这时,我看见儿子满头都是汗,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我记得当时是初冬季节。
可见,每天架扶着父亲锻炼,即使是一个正当年的壮汉,也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父子俩站定后,儿子对我一再表示感谢,并解释自己踩到了石子上没有站稳才摔倒的。
我问:“为什么不让老人坐在轮椅上出来呢?” “在家老坐轮椅,有拐杖,父亲怕摔倒不敢用……总不走路,腿脚的肌肉就会萎缩,以后就真的站不起来了……我每天上班前下班后架着父亲走走,就是为了锻炼他的腿脚。
”儿子的话,让我当场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儿子架扶着父亲每天遛弯的镜头,在我每天上班的路上一直重复了五六年。
直到我后来换了工作,上班不再经过那条路为止。
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在广场上看见他,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虽然这一次只看见他一个人,没有他身边的父亲。
带着敬意,也带着好奇,我坐在了他对面的石墩上,不禁问起了他的父亲。
他说,父亲去世一年多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半身不遂患病十几年来,由于他春夏秋冬持之以恒地带父亲锻炼,直到父亲去世前也没有瘫痪在床,这很是提高了父亲的生质量。
他说他现在也退休了,儿子儿媳都在北京上班,一周回来一次,这次国庆节只放了两天假,就回去上班了……他现在每天只负责接送小孙子上下学。
我问起当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每天架扶着父亲锻炼的,而且还是十几年的坚持,他说:“伺候父母是儿女天经地义的事。
再有就是,我是亲眼看着父亲当年是怎么伺候病中的爷爷奶奶的,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们正聊着,他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他儿子的微信视频通话:“爸,下午应该有个快递到,我留的是您的电话,您听着点电话,别静音关机的。
” “儿子,快递的什么东西呀?” “爸,这几天,天气开始凉了,您的膝盖老疼,我妈的腰也不好,我给您和我妈买了红外线护腰和护膝,明天就是重阳节了,祝您老俩节日快乐……” 我不想打扰这对父子的视频通话了,我离开了石墩,走向了广场中心。
看着天上的蓝天白云,看着广场上的簇簇鲜花,看着愉悦欢腾的人群,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祥和。
(刘广英写于2019.10.5日)作者简介:刘广英,微信名静,河北廊坊固安人,文学和书法爱好者,1983年发表小小说处女作。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固安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会会员。
多幅书法作品被《人民艺术家网》和《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收录,并被《中国集邮网》制作成版珍藏邮册出版发行。
多篇文学作品发表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多次获得征文奖,代表作品有《雷声》《“隔离”观察》《心事》《王大壮祭父》《洗澡》《藏匿的糕点》《走丢的爸爸》《偶遇》《写给儿子》《晓晓的日记》《儿子看呆了》《牡丹之炫》《抹不去的记忆》等。
现在固安老年大学学习。
【本篇作品于2019.10.7日发表在《新时代文学》公众号,阅读量五百多;10.8日由《固安在线网》转载,阅读量七百多;10.16日由《今日永清》公众号转载,阅读量二百多。
11.20日在《今日朝阳网》的“最美孝星”有奖征文中获得佳作奖。
于2020年刊登在《文学百花苑》第二期。
本篇作品被《中国作家网》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