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象、意象与意境

1年前 (2024-04-22)
浅谈物象、意象与意境汉书 物象 物象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物象就是自然素材。
具象 具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也就是具体的物象。
一般来说,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
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
还有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如果在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呢?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如果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这就是具象。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
前者“马”指抽象的所有马类,后者“白马”指的具体的马。
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诗人借助客观物象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物象不等于意象,但物象是意象赖于存在的基础。
物象与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而“烈马”就是意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而“好人”与“坏人”就是意象。
又比如“山”和“水”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那么“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
这里的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但“烈马”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
如果我们在一首诗里面,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的话,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的,也就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
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的话,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
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
因此,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意象进行表达,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之一。
古今学者关于意象的论述尽管各有不同,但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即意象是主客观的结体,它是由外在的、客观的、感性形式的物象与作者主观的情感状态的融汇而成的。
古人所谓意象,虽有种种不同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
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
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虽是客观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
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物象即升华为意象了。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具备某种象。
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 1.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 2.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 3.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 4.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 5.人的虚构物,如仙、鬼怪、灵昇、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物有所归。
”“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
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
“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A倦的意味。
“干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
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模仿。
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而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句诗所造成的境界。
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把意象和意境这样区别开来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依据就在象和境的区别上。
“象”和“境”是互相关连却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
《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象,本指《周易》里的卦象,它的涵义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
而境却有境界、境地的意思,它的范围超出于象之上。
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很能见出它们的区别,如王昌龄说: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刘禹锡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显而易见,象是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
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的效应。
象比较实,境比较虛。
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成果,同一个象,对于不同的作家和同一作家的不同时空,可以托出不同的意。
构成意象的客观之象既然为诗人的主观之意所统摄,那么诗人在取象时,必然受到其审美心理和表意趋向的调制。
不同的诗人,由于不同的理想、憧憬、欲望等主观追求和个性气质、情感、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