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的称谓和零一百四十岁的称呼
1年前 (2024-04-22)
各年龄段的称谓和零一百四十岁的称呼家本 引 言心血来潮,突然对各岁数的称谓感兴趣了,看了些资料感觉还是蛮有趣的,特做了如下的笔记。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所蕴含的内容真可谓博大之极、趣味之极,深奥之、玄妙之也。
称谓分两组表述,一组以年龄段为线索,一组以0140岁各龄为线素。
因其玄妙,不能截然分类,互有穿插;因其深奥,只能勉为其难,慢慢体悟了。
(一)我国对各年龄段的称谓及典故 1,分段A,古代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B,划分上通常按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对人口总体做不等距分组,分别称为少年人口,壮年人口,老年人口,以人口总数为基数计算少年人口系数,壮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还以壮年人口数为基础计算抚养系数,即抚养系数=(少年人口+老年人口)壮年人口,上还把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称为青年人口。
C,传统划分在中国按年龄划分为四个年龄组,即青年组(29岁以下),中青年组(30一39岁),中年组(40-49岁)和中老年组(50岁以上)胎儿.婴儿0-0.6,幼儿0.6-2、儿童3-6、少年7-14、青年15-35、中年36-60、老年61-,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划分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划分时间:童年是12岁以下,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40不惑,称为壮年.50而知天,当然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80,90岁耄耋之年100岁颐之年... ... 2,称谓自古以来,我国对各个年龄的称谓,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3,典故 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葆,通“ 褓 ”。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旧说长一尺二寸二尺,阔八寸左右。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髫年:指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龆年 :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总角 :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统称儿童时代。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舞勺之年: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lt礼记gt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后以指幼年。
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
舞象之年: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二)0140岁的称呼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知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所蕴含的内容真可谓博大之极、趣味之极,深奥之、玄妙之也。
称谓分两组表述,一组以年龄段为线索,一组以0140岁各龄为线素。
因其玄妙,不能截然分类,互有穿插;因其深奥,只能勉为其难,慢慢体悟了。
(一)我国对各年龄段的称谓及典故 1,分段A,古代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B,划分上通常按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对人口总体做不等距分组,分别称为少年人口,壮年人口,老年人口,以人口总数为基数计算少年人口系数,壮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还以壮年人口数为基础计算抚养系数,即抚养系数=(少年人口+老年人口)壮年人口,上还把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称为青年人口。
C,传统划分在中国按年龄划分为四个年龄组,即青年组(29岁以下),中青年组(30一39岁),中年组(40-49岁)和中老年组(50岁以上)胎儿.婴儿0-0.6,幼儿0.6-2、儿童3-6、少年7-14、青年15-35、中年36-60、老年61-,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划分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划分时间:童年是12岁以下,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40不惑,称为壮年.50而知天,当然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80,90岁耄耋之年100岁颐之年... ... 2,称谓自古以来,我国对各个年龄的称谓,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3,典故 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葆,通“ 褓 ”。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旧说长一尺二寸二尺,阔八寸左右。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髫年:指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龆年 :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总角 :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统称儿童时代。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舞勺之年: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lt礼记gt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后以指幼年。
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
舞象之年: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二)0140岁的称呼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知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