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 官宦世家

1年前 (2024-04-22)
书香门第 官宦世家文言文 书香门第 官宦世家 一一小记迁居木双后的王氏家族 覃超文 现住木双镇木双村和梨埠镇料口村雁田组的王氏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入乡始祖王秀国自十八世纪初从广东德庆锦沙里(即现在的元头沙)迁居木双,今已三百余年,第四代长房王赞元再从木双迁居料口雁田,二房王朝元、三房王体元、四房王则元留居木双。
王氏家族于四房未分居前(约清朝道光年间,即十九世纪前叶),在木双默胜口建有一间大屋,两座正屋,两个副厅,两边建有长副屋各一列,建有一座碉堡楼、一座大门楼,全用青砖砌墙白瓦筑脊盖|面,红阶砖铺地,总面积约三亩多(约2000多平方米)。
(后来这个生产队就叫大屋生产队。
) 该家族中,入乡始祖王秀国及其子王昌岐在清朝时均被封为“奉政大夫”(注:奉政大夫为正五品文散官),王秀国的夫人张氏被朝廷封为五品宜人,第三代王清隅的外孙陈瀛(木双黎璧人)是晚清秀才,民国后毕业于北京法政学校,曾任苍梧县长、广东省琼崖县长、广东军事厅经济科科长、广东潮梅行署财政处处长等;外孙陈以拔(木双黎璧人)曾任广东开建县县长;孙陈以拔(木双黎璧人)曾任广东开建县县长;王清隅的儿子王赞元、王朝元、王体元均为庠生,王赞元进武庠后加都司职衔。
第五代王天文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已被委任为广东海康县县长,在赴任途中因病去世而未能就职。
王天文的岳父关广槐及其妻舅关冕均(梧州市长洲人)都为进士,妻舅关国钧、关宝钧曾到美国留学,关宝钧获化学博士学位。
关广槐考中进士后,便留在京城入选部任职。
后任直隶州知州,再又任广东罗定、嘉应、钦州、南雄、连州等知州,加二品衔。
关冕均在清朝时曾任四品官,为中国首任铁路大臣。
民国初期,历任南北议和代表、约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参议院议员、晋北榷运局局长等职。
王家第五代王天湛是晚清秀才。
第六代王培生、王律生、王烈生三兄弟和第八代王铁坚、第六代王仙湖的三女婿彭杰均为现代处级干部,还有区长、乡长、局长、厂长、经理、所站长、校长等处级以下干部,另外还有一批人为有功名、有文化之人,或从政、或从教、或从商,这些人任职或工作地点大都在两广及云南(已出国定居的除外)。
第四代王赞元是一个创业有为、热心公益之人,从木双雁田十五公里多的路程,其间的所有桥梁都是他个人投资兴建,又投资购买原材料并雇工将大冲口村往石桥圩经滑排塘逢村头约三公里的路段全部铺上石板,以方便行人。
他于四房未分居前在木双圩续经“昌序”(黎璧宫里的铜钟所刻写的是“昌聚”)、“义信”两间商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现在,王家后辈中也不乏经商成功之人,或在木双,或在外地。
王家后辈中,也多有教书育人的楷模,有第七代王明(女)及其丈夫邝宝航均为副教授,还有中级职称教师、初级职称教师多人,或在本地任教,或在外地(两广及云南)任教。
王家子女大都爱读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多为文化人。
总之,王家可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与官宦世家!现将现代颇具影响力的王家成员介绍于后。
王培生 王培生,字焱华,号焕曾,第五代王天湛的第二个儿子,一九0二年生,高中文化,民革员,曾任国民革军广西新编师直属团副团长兼第二营营长,苍梧县特编队大队长,东杨、东民、东治等乡乡长,一九四四年任东安区区长。
解放初期任苍梧县土改委员会委员,县参事室参事,后曾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文化馆馆长等职(享受副处级待遇),一九七七年在龙圩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他一生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好客健谈、乐于助人。
但凡乡村中有困难者找到他,他都尽法帮助解决。
附近好几个村民无粮吃向他借,他二话不说就叫人到谷仓去取,并说担去吃,不用还。
车石南、车济林、冼远贞、林百芬等人对其恩情感激不已,后来终身跟随着他,直到解放后他们才回老家务农。
健麟侄儿去读书,他曾支持过,伟明侄儿、中岳侄儿有困难,他也帮助过。
王培生深得乡邻和族人的尊敬与赞扬。
王律生 王律生,字焱荣,号焕寰,第五代王天湛的第三个儿子,一九0七年生,一九九三年三月在龙圩病故,享年八十七岁。
他是民革员,大学文化,一九四五年曾与其胞弟王烈生发动打倒苍梧县贪官污吏县长罗绍徵的斗争。
一九四九年五月,根据李济深的指示、原桂东游击队接受中国共产的领导,并改组成为桂东人民解放义勇军总队,王律生任总队参谋。
解放初期,王律生任东安区副区长,后任苍梧县人民政府工商科副科长,政协苍梧县届、第二届专职副主席(正处级干部),县历届人大代表,广西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民革广西区委员会顾问,民革苍梧支部主委。
王律生在苍梧县有较高的声望,在一九八七年其八十寿诞之时,时任苍梧县政协主席陶岳潘曾送锦旗一面,并赋诗一首云:“老辈忠良众望符,抗暴除奸独丈夫,政协同仁齐敬仰,寿星八十尚征途”。
王烈生 王烈生,字焱新,号焕宇,第五代王天湛的第五个儿子,中学文化,民革员,一九三九年在设于桂林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毕业,一九四0年任东杨乡副乡长,一九四一年任东平乡乡长,一九四三年任苍梧县田赋征收处梨埠分处主任,一九四四年任东安区抗日自卫军第二大队长,一九四五年反抗国民反动独裁专政,率领全队武装于二月十四日在雁田起义,打倒苍梧县贪官污吏县长罗绍徵,受广大群众的爱戴,被推举为东安自卫军司令。
起义失败后,雁田王氏大屋被毁,王烈生则逃出与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取得联系,在李济深及其留苏秘书尹时中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下,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坚定了走新民主主义革和社会主义革的信心,从黑暗走向光明。
一九四八年,受民革主席李济深的指派,被任为桂东人民解放义勇军总队总队长。
该总队为了避开国民反动派的追剿,作了战略上的转移,利用木双这个山高林密、绿水弯环、易守难攻的两广交界地建立根据地来开展活动,他们吸收新会员壮大队伍。
在梨埠、木双地界与国民反动派周旋,与中央军及地方土霸徐威卫发生过激烈的争夺战。
十月底,该总队受绥贺支队的令力攻打开建县城,于十一月五日午时胜利完成解放开建县城的任务,俘虏以国民县长为首的反动武装五百多人,后该总队改编为绥贺支队六团二营,王烈生任营长,开赴封川,接收封川县城。
一九五0年部队再改编为中国人民广东军区西江军分区封川大队,王烈生任副大队长。
同年王烈生转业地方建设,任封川县贸易公司经理,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七年任德封县、封开县副县长(处级干部),一九八一年后任德庆县政协第二届常委,封开县政协第三届、第四届常委,他生于一九一四年十二月,终于一九九八年,享年八十四岁。
王铁坚夫妇 王铁坚,第六代的王培生之孙,一九四二年二月生,中专毕业,民革员。
曾任龙圩小学校长,政协苍梧县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席,政协梧州市第八届、第九届常委(处级干部 ),在职时,曾参与投资四亿多元的龙圩防洪堤建设,任防洪堤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
一九九六年底,他还代表苍梧县政协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的追悼大会。
王铁坚为人正直诚恳,工作积极,为苍梧县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花了不少心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妻子徐士群,中专毕业,小学高级教师。
她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套良好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来为和国家培育出不少人才,多次获得梧州市、苍梧县“优秀教师”、“育人良师”、“优秀班主任”荣誉。
王明(女) 王明,女,第五代王天文的孙女第六代王寿彭的长女,一九三四年生,一九四九年梧州刚解放,她即以在校学生的身份报名参军,随军工作到云南省,在西双版纳州校任委、校长,与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参军的邝宝航结婚,婚后夫妇二人一起工作,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二人均为副教授。
退休后定居在丈夫邝宝航的老家——广东增城县荔湾镇。
王挺垳夫妇 王挺垳,王家第七代,玉林师范毕业,1951年任小学教师,曾任教导主任,从教二十多年。
其妻子陈美英,梧州市女中毕业,高中文化,1957年秋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从教几十年,坚守在山村教育线,一直在位于木双村默胜冲的新胜分校任教。
分校有时是1—5年级,有时是1—3年级。
最多时有两名教师,有时只有她一名教师,工作量十分大。
不管是两名教师还是一名教师,都要上复式班的课,最少两个复式班,有时是三个复式班,每个班级都有几门课,因此,分校的教师必须要全能,知识面要广,要能文能武,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陈美英从不叫苦,从不喊累,学校条件不好,校舍简陋,但她坚持拖儿带女吃住在校,孩子就地随学,有时无暇回木双街边的家取粮食及购买肉类等,她丈夫王挺垳就挑着担子走路送进离家六七里远的学校。
有时本地聘请的民办代课老师嫌工资低或其它原因不愿做,王挺垳就主动代劳,夫妻两人一起屈就山村任教。
陈美英是龙圩镇人,她能远离城边嫁到山区,又从街边屈就边远山村分校任教,为的就是能让山区的孩子能学到知识,能改变自己,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几十年来,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扑在工作岗位上,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因而深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爱戴,有时学生家长还会主动送粮送菜给她吃,她还被推选为镇妇委会委员和县妇代会代表,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参考资料:1、《王家族谱》(王铁坚编)2、王律生所写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