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最深情的文字颂母亲
1年前 (2024-04-22)
母亲节,最深情的文字颂母亲如月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母亲,中国人太过含蓄,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的学生用他们的笔,记录了妈妈对他们的爱及他们对妈妈的理解。
这学期把学生每一次写作都集成了集子,一共六集。
想在母亲节前用学生的作品做个,却怎么也找不到写母爱的一集。
后来想起,这次作文看完后又让学生自评、修改,、赏析,所以文章在他们自己手里。
好在当时拍了几篇有代表性文章,就用这几篇表达母亲节的祝福。
刘启腾,壮壮实实的阳光男孩,却有着细腻情感,缜密的思维。
《鸡毛掸子》夹杂着方言的叙述,在有趣中感觉母亲芳华已逝的惆怅。
每天笑眯眯,书生模样的陈浩,一碗《阳春面》击中了我的泪点。
小时候吃捞面不抗饿,吃一点就饱,一会儿就饿。
所以就不爱吃捞面,每次吃捞面,母亲都单独给我烙个饼。
现在想想,每次吃捞面都是盛夏的时候,母亲守着炉火烙饼该有多热呀。
有病时一般人没胃口,可能就喝点稀饭。
可我越有病时越喝不了稀饭,一喝就吐。
母亲都是给我做一碗切的细细的手擀面或擀的薄薄的片汤,热热的喝下去,心里暖暖的。
病稍好一点,汤里就开始加料了,有时是我爱吃又懒得剥的鹌鹑蛋,母亲坐在炉子边,把鹌鹑蛋一个个磕在汤里;有时是我喜欢吃又剥不好的皮虾肉,母亲把皮虾头去掉,用擀面棍把皮虾肉擀出来放在汤里,面汤鲜美无比。
我已经三十年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了。
把以前写的《顶针》放在这里,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顶针》 讲《项脊轩志》给学生留了个作业:"回忆生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 想到细节我脑海里马上呈现的就是母亲戴着花镜,戴着顶针缝补衣物的情景,而现在我手里保存的母亲用过的东西也只有图中的这枚顶针。
结婚一年多,女儿还未出生母亲就去世了。
母亲一生清贫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是一台缝纫机,送给了老家的姐姐。
我从缝纫机的抽屉里找出了一枚顶针留作纪念。
母亲去世半个月后女儿早产来到世上。
每日里忙得焦头烂额冲淡了失去母亲的悲哀,同时也体会了母亲带大我们兄妹五人的不易。
转眼到了暑假,新婚的被褥盖了快两年了,虽有被罩也需要拆洗了。
拆洗好说,我还能应付,怎么给它缝上就犯了难。
因为母亲在世时,针线我从没摸过,也未留意过母亲做活。
只知道缝厚东西要用顶针。
当初只想留作纪念的顶针派上了用场,我把它找出来戴在了右手的食指上,可是它没我想象中的管用。
不是针尖扎在左手上就是针鼻顶在右手的中指上。
没缝两行,被上就沾满了血迹和泪痕。
我只好重新拆开把被里拿到水房(那时住在学校宿舍只有一间屋,没卫生间)去洗。
同住在院里的王淑贤老师看见了问我:"小阎你在干什么呢?"我说在缝被。
她说:"你怎能把顶针戴食指上呢?应该戴中指上它才能派上用场。
"回来一试果真好使,这一用就是二十五年。
在我之前不知母亲用了多少年,现在我们母女俩用过的这枚顶针,在经常顶针的地方已经凹下去了。
我们年轻时早就棉衣了,二十五年我只用它缝我们一家三口的被褥,父亲在世时给父亲缝缝被褥。
而母亲用它要给一家七口缝棉衣被褥,过年的时候还要帮邻居做新衣。
它顶过的针难以计数,那么母亲缝过的针更难以计数。
现在蚕丝、鸭绒、天鹅绒等各种材质的被都可直接洗涤。
将来女儿用顶针的机会估计不会很多。
我也会给她留下一些东西,大到房子小到首饰,但我知道女儿会把这枚顶针看的更宝贵。
因为她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江城子 繁华盛世也茫茫,唯母恩,不能忘。
二十九年,心碎九回肠。
怅望云天遥祭母,空寂寂,独彷徨。
春晖未报痛失娘,德流芳,爱悠长。
苦尽甘来,儿孙已成行。
懿范尤存传后辈,思往事,泪盈眶。
李儒娴我的课代表,用丰富的联想奇妙的比喻,写出了母亲性格、情感和企盼。
刘关嘉仪的经历跟我女儿相似,因为她的母亲也是老师。
刘关嘉怡的画 有人说:"每个女子结婚前都是娇弱的女孩,结婚后尤其是有孩子后都变成超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昨天回老家,看着地里爬半架的豆角,先生津津乐道当年歇班回老家摘豆角的情景。
我说:"你们想过,你摘豆角这二十多天我们娘俩是怎么过来的吗?"先生无语。
那年,小叔种了很多豆角。
到成熟季摘不过来,先生攒了一个月的假期回家帮弟弟去摘豆角。
那年女儿不到两周岁,我教毕业班。
一个人带孩子的辛劳自不必说,好在那时我们住在学校,学校又有托儿所。
可晚自习和周日补课就要托邻居照看,有时邻居有事,我就把女儿带到办公室,托其他老师照看,可周日补课不坐班,办公室没其他老师,我只好放个棉垫在教室门口让女儿坐在那等我下课。
一袋葡萄干一袋瓜子,陪女儿度过长长的两节课。
现在每每想起心里都酸酸的,好在女儿懂我,高中的一篇周记写出了对她妈妈我的理解。
生中有这样一个人 手中的奶茶已失去了原有的温度,指尖微凉,才发觉自己陷入回忆,越过了一片时间的海洋,画面如浪花漫过脑海一幕又一幕。
光阴荏苒,转瞬已是十八年,十八年的春秋与冬夏足够使一个襁褓中一无所知的小丫头,变成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的个体。
在这十八年看似漫长却又短暂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个人陪我度过,一点点地教我成长。
自小就体弱多病的我半夜醒来,常常在朦胧中看到这个人给我量体温,煮牛奶,喂药。
她教会了我什么是关爱。
虽然我在逝去的时光里渐渐长大,但身体却依然瘦弱。
又是她分给我血液。
躺在白色的病床上,看着那流入臂中鲜红的液体,我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叫无私。
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多的就是那空旷的屋子,她是人民教师,是班主任,是年级组长,常常加班见不到人,不能陪我。
我总是一个人被反锁在屋子里依着门缝听着别的小朋友们在屋外嬉笑打闹。
当时年龄小,没有太复杂的感情,只记得有种异样的感觉,现在想想这种感觉就叫做向往吧!时间久了我也不再哭闹(每次赶上爸爸上夜班,她上晚自习的日子我都会哭着要她留下陪我。
我曾哭着质问她:你是谁的妈?可我从未得逞),仿佛年幼的我就已懂得,她必是为了那些与我素不相识的哥哥姐姐们才分割了那本属于我的时间与关爱,她教会了我忍受寂寞,学会独自成长,她让我知道世上有种责任叫奉献。
岁月如梭,我上了小学。
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个当老师的她在身边。
可有谁看见我在上小学的第二天就独自踏上整整四里的路途。
那时我还未满七周岁。
晚上回到家里就只剩那早已熟悉的空旷,桌上尚有余温的晚饭提示着我她回来过。
当夜幕降临,黑暗随之袭来,我便打开房里所有的灯大声告诉自己她很快就回来,以此来驱赶恐惧。
抱着我的抱抱熊,坐在窗台上望着楼下的那条小路等她回来,而每次我都会靠倒在窗户上睡着。
作为教师子女是不幸的,那本应只属于我的爱被分成了许多块,留给我的却是最小的那一块。
但我又是幸运的很小就能自理,洗衣做饭样样都干得有模有样。
最重要的是她教会了我要学着放弃、学着独立。
上了高中我来到了她工作的地方,而如今又成了她真正的学生,坐在她的课堂上,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
我也终于能同她一起上班下班,时时与她在一起,仿佛是在弥补那段逝去的孤单时光,想起走过的那段日子,失去过许多东西也得到过许多东西,但每一次都让我变得坚强。
有这样一个人给我生,教我成长,给我知识,我快步走向那未知而充满希冀的远方,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的妈妈。
祝福天上人间的母亲永远快乐! 炫一下富:我女儿给我买的!
我的学生用他们的笔,记录了妈妈对他们的爱及他们对妈妈的理解。
这学期把学生每一次写作都集成了集子,一共六集。
想在母亲节前用学生的作品做个,却怎么也找不到写母爱的一集。
后来想起,这次作文看完后又让学生自评、修改,、赏析,所以文章在他们自己手里。
好在当时拍了几篇有代表性文章,就用这几篇表达母亲节的祝福。
刘启腾,壮壮实实的阳光男孩,却有着细腻情感,缜密的思维。
《鸡毛掸子》夹杂着方言的叙述,在有趣中感觉母亲芳华已逝的惆怅。
每天笑眯眯,书生模样的陈浩,一碗《阳春面》击中了我的泪点。
小时候吃捞面不抗饿,吃一点就饱,一会儿就饿。
所以就不爱吃捞面,每次吃捞面,母亲都单独给我烙个饼。
现在想想,每次吃捞面都是盛夏的时候,母亲守着炉火烙饼该有多热呀。
有病时一般人没胃口,可能就喝点稀饭。
可我越有病时越喝不了稀饭,一喝就吐。
母亲都是给我做一碗切的细细的手擀面或擀的薄薄的片汤,热热的喝下去,心里暖暖的。
病稍好一点,汤里就开始加料了,有时是我爱吃又懒得剥的鹌鹑蛋,母亲坐在炉子边,把鹌鹑蛋一个个磕在汤里;有时是我喜欢吃又剥不好的皮虾肉,母亲把皮虾头去掉,用擀面棍把皮虾肉擀出来放在汤里,面汤鲜美无比。
我已经三十年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了。
把以前写的《顶针》放在这里,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顶针》 讲《项脊轩志》给学生留了个作业:"回忆生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 想到细节我脑海里马上呈现的就是母亲戴着花镜,戴着顶针缝补衣物的情景,而现在我手里保存的母亲用过的东西也只有图中的这枚顶针。
结婚一年多,女儿还未出生母亲就去世了。
母亲一生清贫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是一台缝纫机,送给了老家的姐姐。
我从缝纫机的抽屉里找出了一枚顶针留作纪念。
母亲去世半个月后女儿早产来到世上。
每日里忙得焦头烂额冲淡了失去母亲的悲哀,同时也体会了母亲带大我们兄妹五人的不易。
转眼到了暑假,新婚的被褥盖了快两年了,虽有被罩也需要拆洗了。
拆洗好说,我还能应付,怎么给它缝上就犯了难。
因为母亲在世时,针线我从没摸过,也未留意过母亲做活。
只知道缝厚东西要用顶针。
当初只想留作纪念的顶针派上了用场,我把它找出来戴在了右手的食指上,可是它没我想象中的管用。
不是针尖扎在左手上就是针鼻顶在右手的中指上。
没缝两行,被上就沾满了血迹和泪痕。
我只好重新拆开把被里拿到水房(那时住在学校宿舍只有一间屋,没卫生间)去洗。
同住在院里的王淑贤老师看见了问我:"小阎你在干什么呢?"我说在缝被。
她说:"你怎能把顶针戴食指上呢?应该戴中指上它才能派上用场。
"回来一试果真好使,这一用就是二十五年。
在我之前不知母亲用了多少年,现在我们母女俩用过的这枚顶针,在经常顶针的地方已经凹下去了。
我们年轻时早就棉衣了,二十五年我只用它缝我们一家三口的被褥,父亲在世时给父亲缝缝被褥。
而母亲用它要给一家七口缝棉衣被褥,过年的时候还要帮邻居做新衣。
它顶过的针难以计数,那么母亲缝过的针更难以计数。
现在蚕丝、鸭绒、天鹅绒等各种材质的被都可直接洗涤。
将来女儿用顶针的机会估计不会很多。
我也会给她留下一些东西,大到房子小到首饰,但我知道女儿会把这枚顶针看的更宝贵。
因为她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江城子 繁华盛世也茫茫,唯母恩,不能忘。
二十九年,心碎九回肠。
怅望云天遥祭母,空寂寂,独彷徨。
春晖未报痛失娘,德流芳,爱悠长。
苦尽甘来,儿孙已成行。
懿范尤存传后辈,思往事,泪盈眶。
李儒娴我的课代表,用丰富的联想奇妙的比喻,写出了母亲性格、情感和企盼。
刘关嘉仪的经历跟我女儿相似,因为她的母亲也是老师。
刘关嘉怡的画 有人说:"每个女子结婚前都是娇弱的女孩,结婚后尤其是有孩子后都变成超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昨天回老家,看着地里爬半架的豆角,先生津津乐道当年歇班回老家摘豆角的情景。
我说:"你们想过,你摘豆角这二十多天我们娘俩是怎么过来的吗?"先生无语。
那年,小叔种了很多豆角。
到成熟季摘不过来,先生攒了一个月的假期回家帮弟弟去摘豆角。
那年女儿不到两周岁,我教毕业班。
一个人带孩子的辛劳自不必说,好在那时我们住在学校,学校又有托儿所。
可晚自习和周日补课就要托邻居照看,有时邻居有事,我就把女儿带到办公室,托其他老师照看,可周日补课不坐班,办公室没其他老师,我只好放个棉垫在教室门口让女儿坐在那等我下课。
一袋葡萄干一袋瓜子,陪女儿度过长长的两节课。
现在每每想起心里都酸酸的,好在女儿懂我,高中的一篇周记写出了对她妈妈我的理解。
生中有这样一个人 手中的奶茶已失去了原有的温度,指尖微凉,才发觉自己陷入回忆,越过了一片时间的海洋,画面如浪花漫过脑海一幕又一幕。
光阴荏苒,转瞬已是十八年,十八年的春秋与冬夏足够使一个襁褓中一无所知的小丫头,变成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的个体。
在这十八年看似漫长却又短暂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个人陪我度过,一点点地教我成长。
自小就体弱多病的我半夜醒来,常常在朦胧中看到这个人给我量体温,煮牛奶,喂药。
她教会了我什么是关爱。
虽然我在逝去的时光里渐渐长大,但身体却依然瘦弱。
又是她分给我血液。
躺在白色的病床上,看着那流入臂中鲜红的液体,我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叫无私。
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多的就是那空旷的屋子,她是人民教师,是班主任,是年级组长,常常加班见不到人,不能陪我。
我总是一个人被反锁在屋子里依着门缝听着别的小朋友们在屋外嬉笑打闹。
当时年龄小,没有太复杂的感情,只记得有种异样的感觉,现在想想这种感觉就叫做向往吧!时间久了我也不再哭闹(每次赶上爸爸上夜班,她上晚自习的日子我都会哭着要她留下陪我。
我曾哭着质问她:你是谁的妈?可我从未得逞),仿佛年幼的我就已懂得,她必是为了那些与我素不相识的哥哥姐姐们才分割了那本属于我的时间与关爱,她教会了我忍受寂寞,学会独自成长,她让我知道世上有种责任叫奉献。
岁月如梭,我上了小学。
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个当老师的她在身边。
可有谁看见我在上小学的第二天就独自踏上整整四里的路途。
那时我还未满七周岁。
晚上回到家里就只剩那早已熟悉的空旷,桌上尚有余温的晚饭提示着我她回来过。
当夜幕降临,黑暗随之袭来,我便打开房里所有的灯大声告诉自己她很快就回来,以此来驱赶恐惧。
抱着我的抱抱熊,坐在窗台上望着楼下的那条小路等她回来,而每次我都会靠倒在窗户上睡着。
作为教师子女是不幸的,那本应只属于我的爱被分成了许多块,留给我的却是最小的那一块。
但我又是幸运的很小就能自理,洗衣做饭样样都干得有模有样。
最重要的是她教会了我要学着放弃、学着独立。
上了高中我来到了她工作的地方,而如今又成了她真正的学生,坐在她的课堂上,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
我也终于能同她一起上班下班,时时与她在一起,仿佛是在弥补那段逝去的孤单时光,想起走过的那段日子,失去过许多东西也得到过许多东西,但每一次都让我变得坚强。
有这样一个人给我生,教我成长,给我知识,我快步走向那未知而充满希冀的远方,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的妈妈。
祝福天上人间的母亲永远快乐! 炫一下富:我女儿给我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