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故事】106岁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故事

1年前 (2024-04-22)
【女红军故事】106岁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故事女红军纪念馆  此刻,或许您正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忙碌着准备年夜饭,亦或许您正拿着手机给亲挚友发送祝福信息。
恰逢大年三十的今天,我们要请您一起双手十,共同祝愿红西路军中今健在年龄最长的女红军王定国107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为此,我馆特整理女红军王定国的故事,谨以此文表达老区儿女对王奶奶的祝福之意,感激之情! 她的故事传奇而多彩,留下了一个时代的感动! 王定国,生于1913年2月4日,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她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是今健在的年龄的女红军。
1934年,她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她三过雪山草地,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股长、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她不仅是长征的亲历者更是长征的见证者,是长征精在当代的代言人;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的火种。
”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一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
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王家也难逃噩运。
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
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
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
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
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长征:五过雪山三过草地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雪山顶上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定国所在的红四方面军3次翻越雪山草地。
年轻的王定国当时并不明白如此艰苦的行军为什么会一次次重复,她知道的仅仅是不停地赶路,因为停下就可能意味着死亡:“剧社大多是年轻的女孩子,长途行军又累又困,在队伍暂时停止前进的片刻,站着也会睡着。
有时候夜行军途中忽然令原地休息,一坐下就睡死过去,醒来一看队伍无影无踪。
拼追赶几个钟头才能跟上队伍,这时就又哭又笑。
”革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疲劳也是大敌。
长征路上,王定国挨过了饥饿,躲过了敌人的子弹,走过了随时可能吞噬人生的草地。
就在1936年,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的时候,王定国的身上被留下了性的创伤。
当时,他们要翻越的雪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在雪山顶上休息的那个晚上,王定国和战友们互相挤着睡着了,但人太多被子盖不着,王定国醒来后,发现自己的脚趾冻僵了,她拿手一摸,脚趾一下子竟然摸断了。
这样的情景在现代年轻人想来,有些恐怖,但那时的女红军战士王定国却丝毫没有难过与害怕,她把伤骨磨平,包扎起来,仍跟随在长长的行军队伍中。
    战斗: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在艰苦的行军中,王定国和剧社的同志们每到一处,顾不上休息,就到战士们中间,教唱歌曲,排演节目。
在翻山越岭的时候,他们从队头走到队尾,用激越、诙谐的快板和歌曲,鼓舞同志们克服困难。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
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
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
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
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
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
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
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
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
  无悔: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
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
”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
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
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
”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时,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代表的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
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
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
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长征给了王定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
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王定国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72岁,一起意外车祸使她脊椎受伤;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但是,老人依然乐观、坚强。
也就是从70多岁开始,王定国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在她的家里,随处可见她的书画作品,而其中大部分都和长征有关。
她不仅是长征的亲历者更是长征的见证者,更是长征精在当代的代言人;她用身体力行传承的长征精,将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心随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
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
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每逢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很多机构邀请王定国外出参加各种活动,有时一个星期总有两三天睡不了午觉。
因为一去参加活动她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所以很多活动都被家人谢绝了。
但只要被她知道了,总要批评家人,说人家请的是老红军,不是我个人,没理由不去的。
所以只要身体无大碍,家里人就不得不让她去。
  “能让大家高兴我也很高兴。
我一个老红军,很多国事活动都来接我参加,还图什么呢?每天看看新闻、听听广播,天气好时出去走走。
既然笑着愁着都是过,为什么不让自己的晚年在微笑中度过?”王定国脸上的皱纹似乎舒展了许多。
  这位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就是她自己总结的:“对生要积极进攻,不能消极防御,对生活就该难得糊涂,不违背自然。
” 如今,老人革热情不减,头脑清晰,继续发光发热。
2019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满怀崇敬,一起感悟这位传奇老人身上永葆的革青春! 在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让我们共同祝愿王定国老奶奶福寿绵长、幸福快乐!